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15866600000040

第40章 沟通:人与人和谐的武义(14)

如果说下山脱贫正是武义创新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那么,“党员家庭挂牌”则是武义秉承创新精神继续开拓新事业,攀登新高峰的又一个创造。

3.实干:愚公移山显雄心

武义新精神之三是实干。只有实干才能使开放、创新的成果转化成现实,没有实干就谈不上武义的真正发展。

浙江省武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申明的新愚公移山故事让笔者对实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朱申明原是国家干部,1993年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毅然下海,联系了另外三个过去的战友,办起了一家精密仪器厂。起步的艰辛没有让他们打退堂鼓,几番商海浮沉之后,他们的厂子终于站稳了脚跟,发展了起来,之后又以浙江省武精机器制造有限公司的名义注册下来。工厂一天天发展起来,工人也日渐增多,朱申明和他的同伴们开始考虑如何让工厂发展壮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企业来说,不发展就预示着死亡。于是他们开始征地扩建工厂。武义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区县城,历来重视农田,好的土地是不可能交给工厂使用的。公司所在街道办事处为他们征得的土地全在丘陵地带,其中有五座山。朱申明是这样叙述的:

我们厂总面积将近14万平方米,其中就有五座山,我大体算了一下总的土石方大约70多万方,第一期搬了大概有半年多。接着第二期就是从2004年开始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现在还有20多万方要搬,大概要到今年的十二月份能全部搬掉。而且你自己搬下来的岩石也好,泥土也好,你都要自己消化,你把岩石、泥土丢到河里,河流就堵死了,也不能丢到田地里。只能内部消化,把搬下来的泥土、岩石填到洼地里。

这五座山虽是荒山,但是这片土地上有附近居民自己开辟的小块菜地,搭建的临时简易房,而且这些山上有很多当地人预留的“寿坟”。这样在开山扩建工厂时,朱申明遇到了重重困难。而且由于工厂的地理位置地跨两个街道,在征地的问题上协调不畅,看着工厂的扩建要无限期推迟下去,朱申明坐不住了,他决定靠自己来解决问题。他挨家挨户到附近居民家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而且给出比当时政府补偿高很多的价格对坟墓的搬迁做出补偿,而且保证如果能在当年冬至之前搬迁可以再多给一倍。他每天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到该搬迁的人家里去谈,好话说了几箩筐,终于这些人看到他的真诚和毅力,同意了搬迁。这样朱申明这个当代愚公就开始了移山。三年多的时间内,他搬掉了五座大山。

朱申明骄傲地对我们说,古代的愚公只移太行、王屋两座山,要花上一辈子,还要靠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劳作。而我们——他和他带领的武精人——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移掉了五座山。回首企业最初创业的艰辛,到今天拥有一个多亿资产的风光,朱申明说,他和他的伙伴们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全靠自己一点点打拼出来。而这种实干创业的精神也是现在全体武精人的工作动力。真是“古有愚公移山精神,今有武精人创业雄心”。新时代武义人的创业实干精神,在武精厂企业家和工人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出来,这无疑是非常值得称颂的。

实干更是体现在全体武义人的身上,武义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一个初步工业县,靠的就是实干的精神。武义县委、县政府等各套班子也是实干的班子,这里的干部各个深入第一线工作,及时掌握第一手讯息,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4.自强:身残志坚创佳绩

武义新精神之四是自强。开放、创新、实干可以使武义走向经济的快速腾飞,惟有自强才能使经济持续发展。对个人、对企业、对整个县域的发展都是如此。

说到自强,浙江宏福房产公司总经理徐子福以其感人的事迹进入我们的视野。徐子福年轻时因一场交通意外失去左腿,身体的残疾没有使这个好强的七尺男儿消沉下去,他以坚强的意志,超出常人的努力,最终换来了事业的成功。在他身上时时闪现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笔者采访徐子福时,正是他快要下班的时间。他给人的最深印象是高挑清瘦,双目炯炯有神。谈到年轻时的不幸,他并没有流露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豁达,这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才有的对往日不幸的态度。他的童年是清苦的,基本上是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上到初中就进入建筑工地做学徒。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干劲和头脑的灵活,徐子福掌握了建筑的技巧,到十八岁时就能独挡一面,成为施工队的“小包头”。正当他的事业渐渐有了起色,他在建筑业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不幸降临在他的头上。事故之后,为了负起家庭的重担,他开始思考今后的路。首先要学会用单腿骑自行车,这对于他来说是第一个挑战。少了一条腿后身体平衡难以掌握,数次的人仰车翻之后,他尚未痊愈的伤口又流出血来。但是徐子福就是不放弃,正是凭着这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他学会了单腿骑车。学会骑车之后,他做起了水果生意,从金华批发水果到武义来卖。这样靠做小生意他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可是,建筑业依然是他心底深处最难割舍的一份牵挂。在访谈中,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小生意不是事业,建筑才是我要追求的事业”。于是他申办了一个建筑工程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很快批了下来。可是残疾的他,在建筑行业又没有名气,开始建筑队是没有生意的,到1986年,他以“质量不过关,一分钱不要”的承诺,承接了武义县文教用品厂400平方米的简易工房。这是他的建筑队的第一项工程,为了保证按时高质完成,他吃住都在工地上,和施工人员一起爬脚手架。结果本来需要两个月时间的工程40天就完成了。从此,他在武义建筑业立下了脚跟。在访谈中最让笔者敬佩的是,徐子福在企业一天天作大作强之后,不是选择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选择了给自己充电。他于上个世纪90年代在浙江省建设厅办的育才大学上了两年的大专。为了让自己跟上课程,他请了老师每周三次到家里来为他补习,从初中到大学的数学课,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全部掌握了。到了大学里,他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竟成了高材生。大专读下来之后,徐子福又开始寻求新的发展,他先后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考下了职业经理人资格,还读完了MBA课程,并以优秀学员的称号结业。

徐子福的企业一天天兴盛起来,他自己也自强不息地探索学习着先进的知识和管理方式。同时他还关注弱势群体,回报社会,多年来,他向教育和慈善事业捐款达100多万元。

从徐子福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努力开拓,不断进取的形象。他的事例无疑代表了各种类型自强不息的武义人的面貌,充分展现了武义自强的新精神。

这种自强的精神在武义还表现在“下山脱贫村人”、“北上开超市人”和“移民村人”身上,以及许许多多“下岗再就业人”、“下海办企业人”、“外出打工经商人”身上。比如,杨岸人为了国家建设新安江,从深山里走出来,移民到现在武义县履坦镇定居。他们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在武义建设新的杨岸村。杨岸村的书记方松高给笔者介绍了他们如何艰难起步,靠自己力量建设村里的东塘水库:

笔者(以下简称笔):你们移民来武义时都带了什么过来?是不是有点基础?

方松高(以下简称方):没有。当我们要在武义安家时,全村只剩下几个人,一点干菜,米都几乎没有的。

笔:定居下来,怎样开始生活的呢?

方:既然安定下来,就要好好生活了。我们都是很勤快的,种田种得很好,以前农业时代我们村里都是先进的。为了能解决灌溉问题,我们在1969年开始造水库,因为村子小,自然条件差,建水库需要的红泥全要从外村运来,当时又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就靠肩挑手提往村里运,后来进步一点用独轮车推。再加上当时县里造源口水库,壮劳力都出去造大水库了,村里只有老人、妇女和小孩造我们自己的水库。就这样,一造就是近30年。到1995年,村里条件好了,我们加高加固了水库,算是把水库完全建好了。

笔:建水库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外力帮助?

方:是的,没有外界支援。起初,国家情况也不好,我们只能靠自己。这几年县里财政慢慢好起来了,会给一些项目拨款支持,县里那么多村,不可能全部都管,还是要靠自己。

就这样,经过40多年的努力,本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今的杨岸村,已经成为能让村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富裕新农村省示范村。

在武义,像徐子福和杨岸村这样靠自强走出一条成功路的个人和集体还有很多,蔬菜营销大王吕福兵是这样,下山脱贫的九龙山村和城东新村等是这样,整个武义县从全省八个贫困县到摘掉“贫困帽”也同样是靠着自强的精神。故而自强成为武义新精神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武义精神是新时代武义文化底蕴的外在表现,文化底蕴是武义明招文化为内核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再现在武义精神上也是一个综合表达——开放、创新、实干、自强。今日的武义正在这种新精神的召唤下,继往开来,加紧打造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新农村和谐图景。

三、文化:打造武义核心竞争力

前面我们谈了武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实的文化活力,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武义如何打造文化竞争力?

习惯上,一提到发展、建设,人民就联想到经济的发展,经济竞争力的增强。中国在过去20几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超过8%的奇迹,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生态成本和文化成本。面对这样的现实教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就要竭力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但是如何避免?笔者认为就是要注重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现在,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广泛共识,即把文化看成是一种竞争力。而文化作为一种战略,也已经被普遍的运用。根据曹世潮的见解,“文化是特定人群普遍自觉的观念和规则系统。文化不仅是一种自觉的观念和规则,而且是普遍自觉的。”它既是内在的,同时又外显为一种生存、生活和生产的方式。文化还是一种能力,是人们应对自然、社会和人等环境挑战的产物,每种文化又都有各自的个性和气质,就是文化特质,它使一个文化群体在某些能力方面具有特别专长和倾向。只要加以适当引导,特有的文化就能成为一种无可替代、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中的一条法则就是: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流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来看要想拥有一流竞争力,仅靠政治、经济竞争力的发展还是不够的,还要靠文化竞争力。文化是生产的重要方式,其文化特质决定了它的特别能力,文化的自觉更是为其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这是任何依靠利益、权利调动的力量所无法匹敌的。而且这种竞争力是根植于该社会的根基之中,一旦形成就是独特和持久的。

现在来反观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它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优秀文化,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在现实社会中喷射出无尽的文化活力,这种文化活力进而凝结为“开放、创新、实干、自强”的武义新精神,武义近十年来之所以发展迅猛与此有极大关系。也正因为武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文化竞争力的凝聚和打造,给它今后的发展留下更加广阔的空间。

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文化的作用重大,它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还能确保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目前,在武义要更好发挥文化的作用,使之最大限度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进一步增强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发展文化产业。

首先,进行文化投资,把武义的文化、民俗、历史等资源转变成为文化资本,形成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文化产业。武义在这一方面已经起步,像明招文化的发展基地明招寺、生态古村落郭洞、太极星象村俞源、延福寺、熟溪桥等古建筑、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畲族风情村——小黄山的对外开放等等,以及近30个多级文保单位,近200个文保点,以及所有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景点资源,潘洁兹艺术馆和叶一苇艺术馆,14家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8个省、市级“东海明珠工程”,以及多家媒体等的提升与整合,都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努力的外现。

其次,引进吸收先进外来文化的同时加强对武义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文化自觉,越是本土的,越是世界的。近年来,武义对明招文化的保护和其文化资源的开发也表现出这一思路。现在,“明招”一词已经在武义县家喻户晓。走出火车站,便可看到站前一条武义县最长的道路——“明招大道”。明招大道旁一座武义县第一高楼就是“明招国际大酒店”;原来的白溪小学也已经更名为“明招小学”。

最后,在广大农村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跟进,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以拓展农民传统的职业身份的内涵,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农民艺术家、农民工艺大师、文化产业工人、文化产业管理者和文化服务者。目前武义县辖内的履坦镇组建了马灯队,桐琴镇有花轿队,西联乡有木偶戏班等等,这些文化队的组建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而且把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继承发扬了下去,焕发了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了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

文化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作用重大,武义人正是清醒的看到这一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较早地注意到保护古代文化精品,甚至还刻意留存了约200多年的古代县城上街和约300米的横街,也没有偏废现当代文化的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三大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在基建规模上早已达到县一级令人羡慕的先进水平,使这个历史小城在经济腾飞的时候,吐露出文化的馨香。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又能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促进人与人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又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社会保障。由是,只有打造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武义新农村建设更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