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乡土中国——新农村建设武义模式研究
15866600000052

第52章 提升:武义模式的理论分析(6)

从上所述,我们不能不被武义在一抓手农业产业化,一手抓县域工业化的协调农业和工业的大手笔所折服。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正是因为有了县域协调的大手笔,才使得武义实现了“生产发展”、推进了城乡融合的过程。

(3)温泉旅游的县域整合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具有温泉之韵,古文化之蕴、山水之秀的武义旅游资源,在埋藏了千百年之后,终于在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中放出了烁烁金光。

武义本有熟溪桥和延福寺早已为世所熟知,但久不为武义人所重视。笔者于1976年后曾在熟溪桥头居住了近10年,每天往来于桥上,感受到的只是交通之便,古文化的气息甚少。但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之风,一扫熟溪桥和延福寺身上的历史尘埃,县政府以景点造势聚人气,1998年组织了旅游开放工作组,启动了旅游资源开发工程,使郭洞古生态村和俞源太极星象村亮出了“庐山真面目”,以古文化的底蕴激活了武义旅游业的兴起。武义在县域整合中初步尝到了“旅游致富”的甜头。

在县域整合中,不久武义又推出了浙江第一、华东一流的温泉旅游和山水风景旅游。

温泉本来就默默地埋藏在武义大地深处。1991年温泉的开发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2001年又调整了旅游资源开发重点,加大了温泉开发力度,由政府直接投资,全面启动了温泉旅游渡假区的开发建设工作。2002年10月温泉浴场和清水湾温泉度假村先后建成开放。正是在县域整合中武义在华东地区舞起了温泉旅游的龙头。

山水本来也静静地躺在武义大地上,养在深山人未识。但郭洞“洞门”的开启,激活了武义的山水,在县域的整合下,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大红岩、石鹅湖、小黄山、台山等山水风景纷纷秀出,从武义县域到柳城畲族镇40多公里的路上,山水风景区像一串葡萄串一样串连在一起。也正是在县域的整合下,武义在华东地区亮出了“江南仙境”的名片。

武义的旅游业县域的整合下,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以温泉旅游为龙头的旅游产业,不仅为武义新农村建设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名片,也为城乡融合作出了贡献,这一切,没有县域的整合,在几年前是人们所想象到的。

(4)城乡统筹的县域规划

城乡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融合的重要过程。改革开放前的武义除县城有一条青石板铺设的,宽不到10米、长不过二三里的上下街以外,其余是鹅卵石铺成了一线天式的小巷,此外就是柳城镇以宣平县的底子还像个小城镇,而其他乡镇均没有城镇的样子,县城与乡镇泾渭分明,出了县城就是三级石子公路,汽车开过尘土飞扬。

改革开放后,1982年武义进行了第一次建设规划,1984年开始城区改造,1984年城区面积为8.66平方千米。1992年起,根据县城第二轮规划,老城区东北边缘的县后畈作为开发区开始新区开发建设,建武阳路、东升路、温泉路,至2000年,新老城区连成一片,建城区面积10.84平方千米。1998年开始编制新一轮县城建设规划,2000年编制成《武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这是一个迈向城乡融合很有创意的规划,根据这个规划,武义县城整个城市用地基本呈“一城五片(城南片、城中片、塔山片、白洋渡片、邵宅片)一组团(溪里)”格局,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用地呈“一区二轴”布置,居住用地形成三大居住区,工业用地安排沿江三片,绿地依山傍水,组成两条绿化轴。其中“一区二轴”主要公共设施即为塔山北侧的旅游服务中心和温泉路、武阳路两条城市商贸主轴;三大居住区即为以熟溪、塔山为界的三个居住区;三片工业区用地即为以武义江、熟溪为界的白洋渡、邵宅、胡处三片工业用地;两条绿化轴即为沿熟溪两岸设置的居民生活游憩绿化轴和壶山、北岭、塔山的山体绿化延伸锲入城区并沿原上松线两侧设置的城市绿化景观轴。为了配合全县城市化进程,满足城市框架发展的需要,明确在北岭区块统一建设一个县级大型公共设施中心,按照这个规划,至2005年底,武义城区已发展到东至百花山,南至南湖,西至五一塘,北至北缸窑约35平方公里的地域,其中建成城区面积17.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25万人。除此以外,武义县又对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绿地、景观作了规划。

现在,武义县城已不是过去破兮兮、小来兮的县城了;武义的农村也不再是过去脏兮兮、土兮兮的村庄了。现在武义县城变化大了,就像大姑娘十八变,变得亮丽可人,原来从县城边城南脚流过的熟溪水,随城南新区的建成变为熟水从城中流过,溪水两岸湖畔花园隔水相映,中间以闻名江南的古桥“熟溪桥”相连,古朴清新;坐落在城北的壶山和北岭山如今也成了森林公园;而梅郞山公园就是镶嵌在南城居民住宅区中的一块质地良好气质高雅的绿宝石。真可谓“三山立城中,溪水城中过”。如今武义县城的格局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水城了。与此同时,武义县城的公交车把县城周围几个乡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县城到桐琴30里路途间已是新村连着新村,工厂接着工厂;从县城到柳城八九十里路途中碧绿的经济林带护着丰收的田畈,层层茶山、翠绿竹林拥抱着蔬菜园、瓜地果林、苗木花卉园、水稻荷田、食用菌大棚,沿途新村掩在青山中,工厂屹立在绿水间。记得20多年前说起现在被称之为“清风寨”的岩坑,都认为那里太“山里”了,可现在乘车一遛烟工夫已到岩坑村前了;笔者有一次冬天到寺后茶山参加朋友的婚礼,没有汽车,天上飘着雪花,20里地竟然走了两三个小时。而今当年的茶山新娘用汽车送我们去看他们家茶山的老宅子,从县城出发还没觉得离开县城不想已到茶山老屋前了。6条公交线路把过去的县城、溪里、邵宅、白溪等乡镇连成了一体,所以今天这种城乡融合的亲身感受,使人不禁为武义城乡统筹的县域规划及实施而赞叹!

(5)政府服务的县域调控

作为县里的行政管理机关,政府的调控作用是面对全县的。政府的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后,县域调控就是县域服务。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县域调控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历时十几年,组织了4万多山区农民下山脱贫,使“山上五百年”的农民,“下山三五年”就脱贫致富了,这是何等高质量的政府服务,所以祖祖辈辈贫穷的山区农民,由衷地把具体组织农民下山的扶贫办主任称为“武义的毛主席”,可见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服务在县域调控方面做得十分到位,十分得民心!正因为这件为农民服务的工作做得好,受惠面大,影响大,所以武义县下山脱贫的经验上了世界扶贫大会。武义虽小,且尚属欠发达地区,但只要工作做得好,做得到家,政府服务县域调控完全可以创造出具有国际意义的经验!

正因为武义政府服务县域调控的力度大,水平高,所以对武义“北茶、南珠、中超市”的外向型经济在积极引导,营造环境的同时,还在异地成立相应的党组织和商会来协调各方关系,并通过职业培训,为“超市”等外向型经济搭建创业平台,不断地完善了政府服务。

武义县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县域调控,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可谓是劳苦功高。但政府至今仍然克勤克俭,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班子的办公室小而狭,县委办公楼破而旧;县里所有干部上班十分准时,下班却往往没有定准,工作是兢兢业业。所有这些,与他们做出的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成绩相比,人们不能不为武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服务经验叫好!

(6)教育优先的县域推进

教育的发展在许多地方都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许多地方最好的房子是县、乡、村办公楼,有的乡甚至盖成了“白宫”,但最旧最破最危险的房子往往是学校。人们对此已是见怪不怪了。但是在武义笔者见到的却完全相反,在县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一中、三中、实验小校、熟溪小学、明招小学都是设施齐全、建筑新颖的一流的学校。武义教育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好的态势、完全得益于新农村建设中教育优先县域推进的结果。

武义县教育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全面推进教育发展方面是做得很出色的,从1997年到2006年上半年,全县投入教育修建校舍的资金达4.08亿多元。正因为有了教育优先的县域推进,所以,武义教师的待遇得到了保证,教师的水平也上去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的升学率也上去了。今天,笔者在学校考察中,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在抱怨经费不足,教师待遇太低,校舍基建缺口太大。所到之处,不是正在兴建新项目,如一中的操场改造,明招小学的新教学楼;就是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教育优先的县域推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下山脱贫的县域反贫困战略

反贫困是世界性的问题。武义县过去作为浙江省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有十几万贫困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何帮助这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反贫困战略的研究中,学者们公认帕累托式战略,即指如果反贫困战略实施的结果是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福利增加了,就是最佳的反贫困战略。

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从本县的实际出发,实施了下山脱贫战略,从1993年到2005年13年中,使328个村,47个行政村,14315户,43729人搬迁下山脱贫,这是个什么概念呢?解读起来,这是全县人口的八分之一,是全县山区人口的二分之一,是全县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个工作量之大,工作难度之大,真是难以想像。

但是,正是这个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工作,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了,并出人意料地创造了县域反贫困战略,实践了国际公认的最佳反贫困战略,武义因此上了全球扶贫大会作了典型介绍,武义人完全可以自豪地说:下山脱贫是武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国际反贫困意义的经验!

(8)村务监督的县域制度创新

武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创造了具有国际意义的下山脱贫反贫困战略,还创造了具有国家意义的村务监督经验。

管理民主不仅意味着权力行使与运用的形式程度是否适宜,而且还要观察权力享有者范围的大小,同时考察权力享有者在做出重大决策前,参考或吸收权势覆盖面下的本集体内部成员意见的多寡。如属前者,是民主;属后者,就是不民主。具体来说,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1998年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条规定了村委会的基本职能是“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但是,具体运行中,谁来监督村委会?这成了人与人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村官”的权力如何制约?不然的话,随着武义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村官”手中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之时,侵犯村民权益的事就会不断发生,农村的稳定就难以保证,干群关系就会紧张,怎么办?

就在大家都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对村务实行监督之时,武义县后陈村创造“村务监督委员会”,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对村官的监督问题。武义县领导及时抓住了这个解决村务监督的新苗子,及时加以总结,在全县范围内设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定了《村务管理制度》和《村务监督制度》,完成了基层村务的制度创新。正因为这种分权制衡管理村务的制度创新走完了中国基层民主的另一半,所以,武义人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村务监督是武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国家意义的经验!

(9)文化活力的县域底蕴

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一个地方的文化有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质,所谓俗话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武义文化的活力来自武义文化的底蕴,而这种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以县域范围来考量的。

放眼武义,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矛,商代的双系席纹罐,商周的原始青瓷碗,又有近800年历史的古建筑熟溪桥和建于东晋重修于元代的延福寺,以及俞源、郭洞古文化村,考古与文物交相辉映;既有武义历史上最灿烂的以吕祖谦为首的明招文化,其致用、兼容、开创、孝亲精神深深地积淀在武义文化的深层,又有中国共产党建党和创建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文化进入武义文化的底蕴,历史文化与革命文化根根相连;既有以农为本的风俗文化的传承延续,又有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民谚等在内的草根文学流传在民间,风俗文化与民间文学交融相织,于是,考古文化、文物文化、明招文化、革命文化、风俗文化和民间文化构成了武义文化底蕴的深厚内涵。

在新农村建设中,武义文化从县域底蕴释放出新的文化活力,形成了开放、创新、实干、自强的武义新精神,成为武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精神力量。

总之,武义模式的样本分析使人清晰地感受到,县域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所造成的影响,所产生的辐射力是整体的、整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