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15867100000012

第12章 隋唐汉族风俗(12)

唐初,由于社会相对比较贫穷,创业大臣又大多节俭,故官员庶民均能守制。但到高宗、武后以后,社会上刮起奢侈之风,大小官吏着意营造自己的住宅。玄宗时,奢风更盛,但仍能守制。中唐以后,由于社会上居住奢侈之风日炽,舍宅违制现象屡见不绝。德宗时,内官刘忠翼之宅第,马璘的中堂,都因过于豪奢而被朝廷下令毁除。史书载曰:“及安史大乱之后,法度隳驰。内臣戎帅竞务奢豪,亭馆弟舍,力穷乃止”《旧唐书·马璘传》。上行下效,社会上住房违制、竞务奢豪之风在所不免。

从建筑材料看,北方宅院多用土石转瓦,唐末黄巢曾撤民居以为寨屋,号“瓦子寨”,说明寨中房屋系用砖瓦构建;而南方民居则多用竹木茅茨,称为竹屋、草屋、茅屋等。如杜甫在成都住的是“草堂”,元稹所见的巴蜀民居是“短檐苫稻草”元稹:《酬乐天东南竺诗一百韵》。江西、湖南则“家家竹楼临广陌”刘禹锡:《采菱行》,《全唐诗》卷。体现出南北之间较大的差异性。

1皇家宫室趋于豪华富丽

隋唐时期的皇家宫室,在建筑设计上承继了汉代以来皇宫建筑轴线对称的风俗,以突出皇权的威严。建筑材料已包括木、石、土、砖、瓦、石灰、琉璃、金属和油漆等。宫殿、宫墙等多以夯土筑墙,并用砖包墙或铺地;多用琉璃瓦做檐口,屋脊和鸥吻,甚至整个屋顶。同时还充分利用雕刻、绘画对宫殿、门阙等建筑的细部加以装饰,以显示皇宫建筑的豪华富丽。

隋唐王朝积全国之力,在都城长安营筑了辉煌状丽的宫殿建筑群。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始建大兴宫;唐朝仍然沿用,并改名为太极宫;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又修筑了大明宫;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又建兴庆宫。这就是唐代长安城内着名的三处宫殿区。

太极宫位于长安城中轴线北端,占据宫城的大部分。中心部分的布局,根据轴线对称的原则,纵列布置了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等十数座门殿建筑,附会《周礼》三朝制度。承天门为大朝,是每逢国家大典,皇帝接受九臣朝贺之处;太极、两仪二殿为日朝、常朝,是皇帝接见群臣、处理朝政的地方。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数座门、殿,构成太极宫威严庄重的宫殿建筑组群。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的龙首山上,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34年)开始修建,武则天时大兴土木,沿中轴线依次布列大朝含元殿、日朝宣政殿和常朝紫宸殿,并在后部及两侧建造三十余处殿、阁、楼、台。宫北部依地形开凿了太液池,池中建蓬莱山,池周围建有围廊四百余间,是大明宫的宫苑区。大明宫“北据高岗,南望爽垲,终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太平御览》。正殿含元殿以龙首山为殿基,平面铺展,空间宏阔。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屋顶为庑殿顶,覆青棍瓦,绿琉璃瓦剪边;台基前有龙尾道。殿前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均系门阙式楼阁,屹立于高台之上,并有飞廊与主殿相接。高耸的双阁与逐渐降低的龙尾道交相辉映,与主殿飞廊构成一组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热烈奔放的气魄。

兴庆宫位于长安城东部兴庆坊,是一处以园林为主体,将宫殿与园林结合在一起的宫苑区。宫殿布局不强求轴线对称,殿阁楼台错置其间。宫内引龙首渠及隆庆坊水,开掘龙池,临龙池建有亭、廊、楼、阁多处,布局自由,相互间以曲折游廊相接。兴庆宫以绮丽堂皇见长,已无太极宫的庄重威严和大明宫的宏阔雄浑。

此外,唐朝在洛阳宫城建有宫殿几十座,以宫城正门应天门所处的中线作对称排列,体现了传统风格。

2.官宦府第朱门素壁

贵族权臣的住宅最为宽敞奢华。如程执恭为扩建居室,唐宪宗赐他20亩地;郭子仪宅在长安亲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元载的宅第,“城中开南北二甲第,室宇宏丽,冠绝当时。又于近郊起亭榭……城南膏腴别墅,连疆接轸,凡数十所”《旧唐书·元载传》。占地面积均十分宏大。又,据《朝野佥载》载曰:“宗楚客造一新宅成,皆是文柏为梁,沉香和红粉以泥壁,开门则香气蓬勃。磨文石为阶砌及地,着吉莫靴者,行则仰仆……太平公主就其宅看,叹曰:看他行坐处,我等虚生浪死。”其装修又是何等的豪奢。而一般官吏的住宅,则要相对俭朴一些。韩愈到长安三十年后才有自己的一处住房。房子有中堂待客,有北堂治膳,还有东堂、南亭,西偏又有若干间房,庭中更有八、九株树。“此屋岂为华”,但“于我自有余”,已很满足了。韩愈:《示儿》,《全唐诗》卷三四二。

隋唐时期的官宦府第,虽有富贵等级的不同,但基本采用有明显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1959年陕西省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住宅模型是一个狭长的四合院,正中轴线从南到北分别排列着大门、亭、中堂、后院、正寝;东西两厢各有三处廊屋;后院还有假山。有的住宅则有二个院子,前院横长,主院方阔,四周均以廊屋环绕;前院与主院之间有中门;门多有门楼;院侧有马厩。另有多重院落组成的住宅,每一院落的基本结构仍不出四合院式布局,只是多了些园池亭台。

官宦府第一般在大门外设有门屏,起遮景作用,客人来访,先在门屏处等侯。大门多漆成朱红,即杜甫“朱门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唐诗》卷二一六。诗中之朱门。进大门之后又有中门。中门外设有门馆,供客人小憩,或住宿。《太平广记》中孙有才所见之大宅“户侧有小房,帘帷颇洁,谓伺客之所”,就是指这种门馆。中门内有庭院,穿过庭院,即住宅的主要建筑厅堂。在隋唐时期,官宦府第的厅、堂都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中间的厅堂称“中堂”,其他东厅、西厅、前厅或外厅等。中堂是接待宾客的场所,是住宅的门面,因此大都装饰华丽。中堂之后就是一家人居住的卧室了。也有中堂待客,堂之东西间用作卧室的。堂屋左右一般都有厢房,是亲属或仆人居住处,有时也包括厨房。可以说,门、厅堂、寝室、廊屋是构成一套住宅的最主要部分。所以当时人形容大官僚的住宅时就说是“朱门素壁”、“环廊曲阁”、“中堂高会”之类了。

有的府第内部还建有如园林、楼阁。如唐人李晦“私第有楼,下临酒肆”。《旧唐书·李晦传》。甚至有击球场所。大部分府第主院外侧有马厩,有的院内还有井。隋唐时的官僚府第往往设有夹壁墙,称作“复壁”。如奸相李林甫“自以多结怨,常虞刺客……居则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如防大敌”《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3.百姓宅舍三架四舍

百姓的宅舍因贫富而有差别。一般百姓的宅舍根据当时法律规定,不过“三架四舍”,如卜者寇鄘花40贯钱所买的谁也不敢住的凶宅“有堂屋三间,甚庳,东西厢共五间,地约三亩”;《太平广记》卷三四四《寇鄘》。敦煌文书所载的马法律的宅舍共有堂一口,东房一口,小东房一口,西房一口,厨舍一口。敦煌S4707文书,“马法律宅舍测量”残卷。《乾月巽子》所记的吴郡某宅,除堂屋外,“西廊之北一房充库,一房即花红(女仆名——笔者注)及乳母,一间充厨”。至于富商大贾,则大多装修豪华。如长安巨富王元宝,“举以金银叠为屋,壁上以红泥泥之。于宅中置一礼贤堂,以沉檀为轩栏,以碔砆甃地面,以锦文石为柱础。又以铜线穿钱甃于后园花径中,贵其泥雨不滑也。”《开元天宝遗事》。

隋唐时期,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是乡村。乡村民居一般规模都很小,故被称为“涡舍”。但有些累世同居的宗姓大户,宅院却很大。隋朝末年,瀛州(今河北河间县)百姓刘君良四世同居,其居室“凡六院,共一庖”。在隋末战乱中,为了自保,刘君良家人在宅院四周修筑了堡砦。因刘君良家院落宽广,“乡人共依之”,在堡砦内躲避战乱。《新唐书·孝友传》。

乡村贫苦人家的住房非常简陋,大多是“草茨竹椽”或“茅茨土阶”,即以竹木为栋椽,以茅草或芦苇苫盖房顶,以泥土砌成台阶。与茅屋相配套的设施是“柴门”或“荆扉”,即用树枝或荆条编扎的门。对此,隋唐诗人的作品中多有提及,仅王维诗中,就有“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全唐诗》卷一二六。“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王维:《渭川田家》,《全唐诗》卷一二五。等多处提到。

草茨竹椽极易发生火灾。在江南西道,“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为了防止火患,使百姓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江南西道观察使韦丹曾召集工匠,教他们烧制砖瓦,并采取鼓励措施改造茅屋,修建砖瓦房。短短数年,江南西道境内的民居、驿站、邮亭、寺院大都变成了砖瓦建筑,“峻邸俨相望,飞甍远相跨,旗亭红粉泥,佛庙青鸳瓦。”《新旧书·循吏传》。则天朝后期宋璟为广州都督时,也曾“教人烧瓦,改造店肆,自是无复延烧之患。”《旧唐书·宋璟传》。德宗时,李复在为广州刺史,“劝导百姓,令变茅屋为瓦舍”《新唐书·李复传》。宪宗时,王仲舒为苏州刺史,“变屋瓦,绝火灾”《新唐书·王仲舒传》。由于政府官员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南方草茨竹椽的建房习惯遂有所改变。

在乡村,凡有民居之处必有井,故民间习惯于以井喻故乡,以“井屋”泛指人家。如韦应物诗曰:“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韦应物:《园林宴起寄昭应明府卢主簿》,《全唐诗》卷一八八。

在巴蜀山区,没有水井的村落,靠用竹筒首尾相接,将山泉引下山来供人饮用。杜甫有《引水》诗曰:“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全唐诗》卷二二一。

4.园林别墅大兴

隋唐园林仍以皇家园林为最宏大最奢华。如隋炀帝建造的洛阳西苑。《海山记》载曰:“乃辟地周二百里为西苑……内为十六院。聚巧石为山,凿地为五湖四海”;“每湖四方十里……湖中积土石为山,构亭殿,屈曲环绕”;“又凿北海,周环四十里,中有三山,效蓬莱、文丈、瀛洲,上皆台榭回廊”。从西苑的布局可知它继承了秦汉以来在水中以人工堆积高山的造园习俗。

唐代长安城内供皇家游宴的园林则有西内苑、东内苑和禁苑等。禁苑东接灞水、西临汉长安故城,北枕渭水,南接郭城,周围一百二十余里,系一处承接汉代皇家苑囿传统的大型园林。苑内有宫、亭等园林建筑二十四处,如鱼藻宫,望春亭、临渭亭、桃园亭、咸宣宫、梨园等,皆各具特色。其中梨园内置教坊,唐玄宗曾亲自指教,故后世称戏曲为“梨园”。禁苑,奇花异草扁布,且多绿树,各园朝贡的珍奇异兽陈其间,“禽兽蔬果,莫不毓焉”,是唐代最大的皇家皇林。

在隋唐时还出现了向士庶开放的官家园林,其中以长安的曲江最为有名。曲江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包括紫云楼、杏园等景区,有山有水,有亭有楼,花卉环绕,烟水明媚。每到春天,都城的士庶纷纷来曲江踏青,或登楼远眺,或池上泛舟,十分热闹。类似曲江风景区可供士庶游览的园林在其他城市也有一些。如唐懿宗时(860~874年)淮南节度使李蔚,“以其郡无胜游之地”,“命于戏马亭西连玉钩斜道,开辟池沼,构葺亭台……都人士女得以游观”《桂苑丛读》。这是晚唐扬州所建供人游览的园林。但大多官家园林修在州县官府内,仅供官僚仕宦们悠游遣兴,一般不允许庶民擅入。

隋唐时期达官贵人修筑私家园林之风颇盛,且有与别墅结合的风俗,即在城郊或城外山谷里建别墅,在别墅里建园林。这种别墅当时又称“别业”、“庄”或“园”等。当时最着名的别墅是唐朝宰相李德裕的平泉庄。《剧谈录》说它“去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有虚栏,前引泉水,萦回穿凿,像巴峡洞庭十二峰九派迄于海门江山景物之状。竹间行径有平石,以手摩之,皆隐隐见云霞龙凤草树之形。”在李德裕自己的诗中可见平泉庄内有山石、亭台、竹木、飞泉,和双碧潭、花药栏、书楼晴望、重台芙蓉等大小数十景。宰相裴度在洛阳的园林午桥别墅,又曰午桥庄“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梯桥架阁,岛屿回环,极都城之胜概”《旧唐书·裴度传》。另如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的园林住宅,“地方十七亩,居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旧唐书·白居易传》。此外,唐朝宰相王起兄弟王龟在长安城南荒僻的永达里建有园林;御史中丞崔宽“有别墅在皇城之南,池馆台榭,当时第一”《旧唐书·物馆传》。王维有着名的辋川别墅,又称辋川别业。由于这些达官贵人家中的园林亭馆建筑优美,引得许多公卿大夫前往游玩,也使得各级官府常常借他们的园林宴饮宾客,并相沿成俗。如马璘的家园“进属官司,自后公卿赐宴,多于璘之山池”;《旧唐书·马璘传》。张柬之在江陵的园林,“公卿多假之游宴”;《旧唐书·李皋传》。路恕“私第有佳林园,自贞元初……迄于元和末,仅四十年,朝之名卿,咸从之游”。《旧唐书·路恕传》

5.寺观院舍形成特色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佛道两教发展迅速,到了隋唐时期,在僧侣、道士的寺观居住生活方面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风俗。

隋唐时期,寺观建筑大都模仿宫殿、官署甚至住宅之格式,许多寺观本系舍宅演变而来,因此多采取以大殿为中心的院落组群布局。许多寺观规模很大,如唐长安大兴善寺、昊天观都占一坊之地;慈恩寺有十余个院落,房间1897间;章敬寺更有48院,4130间房。寺观的大殿或廊院的墙上多画有壁画,着名画家如韩干、吴道子等人都曾在寺观内画过经变画。有些寺观还设有食堂、澡堂等供僧道们饮食、沐浴。许多寺观的都辟有园林,布有亭榭、池泉、桥陂、花木、山石等,供信众游玩。像安国寺的牡丹当时已是名满洛阳了。

寺观大多建有塔,如长安慈恩寺的大雁塔,七层,高64.1米,初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至今保存完好。有的寺院还建戏场、病坊,以保持与凡俗社会的联系。许多寺观还向社会提供住处,如唐人小说《莺莺传》中的崔氏妇女即曾借住于山西永济县名刹普救寺之西厢,住期长达一个多月。

6.封闭式的都城坊市

坊里制度是隋唐城市居民街区的基本型制,始见于曹邺都规划,即城内被纵横交叉的棋盘式道路划分为若干块方形居民区,叫坊。隋唐长安沿袭古代闾里制,实行严格的城坊制。全城共有108个里坊,里坊均有高大的坊墙,犹如城中之城,各坊面积大小也不等。除靠朱雀大街的四列坊因“在宫城直南,不俗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长安志》卷七。坊内只设东西向街道,只开东西二门外,绝大部分坊都“开四门,中有十字街,四出趣门”。宋敏求:《长安志》。除十字街外,里坊内还“巷曲”,通向各户。坊内除安置大量居民外,还布列许多佛寺、道观和王府。据文献记载,盛唐时长安城内共有寺观157处,几乎每个里坊都有分布,有的坊如崇贤坊内佛寺多达八处。这种民居形式,主要出于帝王治安管理的需要。坊是长安城中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别置(坊)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通典·食货》引《大唐令》。除三品以上官中外,都不得在坊墙上任意开门。商业交易活动,则被限制于东、西两市之内。因此,在唐代都城里的大街两旁,只能见到一堵堵的夯土坊墙,坊与坊之间彼此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