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族风俗史(第三卷):隋唐·五代宋元汉族风俗
15867100000054

第54章 五代宋元汉族风俗(25)

元代灯节仍盛。商道《南吕·梁州第七》曲曰:“九衢三市,万户千门,重重绣帘高挂。列银烛荧煌,家家斗骋奢华。玉帘灯细燃琼丝;金莲灯匀排艳葩;栀子灯碎剪红纱;壁儿灯,巧画;过街灯照映,纱灯戏灯机关妙;滚灯转,灯耍;月灯高悬水灯戏,将天地酬答。”词中提到了11种灯,可见当时灯彩之盛、灯品之繁,真是竞妍斗胜,银花火树不夜天。

元代上元观灯风俗依旧。元初,大都丽正门外“高低照耀,远望若火龙下降。”城内诸市摆摊,出售各种米饼、甜食、枣面糕,酒肉茶汤应有尽有,游人至此留恋忘返。后来朝廷也在内庭张灯为鳌山。无名氏散套《黄钟画眉序·元夜》曰:“禁苑点花灯,彩结鳌山蓬瀛。”《词林摘艳》卷二。元代民间观灯,一般从十三日悬灯起,直至十六日为止,前后达四天。

二、春时节日

1.立春打土牛”

为了策励农耕,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节仪“打春”,即“立春鞭牛”。“出土牛”之俗先秦就有,历代相传成习。至宋,此俗流行更为广泛,并出现了一些变异。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立春前一天,“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陈元靓《岁时广记》曰:“令立春前五日,都邑并造土牛耕夫犁具于大门外之东,是日黎明,有司为坛以祭先农,官吏各个彩杖,环击牛者三,所以示劝耕之意。”《岁时广记》卷八引《国朝会要》。另据《武林旧事》和《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府在立春前一天,造大春牛进送皇宫,置放于福宁殿庭,皇帝亲临后,太监们用五色丝彩杖鞭打春牛。

打春的仪式不仅在开封、临安都城每岁举行,各州县亦普遍仿效。陆游《春日》诗云:“老夫一卧三山下,两见城门送土牛”;程公许《立春》诗曰:“月堕霜空发上亭,土牛今日却鞭春”程公许:《沧州尘缶编》之八。北宋时,在远离东京的四川成都,立春时节未到,县吏就将“土牛”、“策牛人”放置府门外,供人聚观,出现了“观者颇众”田况:《儒林公议》卷下。的场景。

宋前所造土牛本一般不着色,至宋时,所造土牛或赤、或青、或黄、或黑,其颜色还和当年的干支相联系。“遂有造春牛毛色之法,以岁干色为头,支色为身,纳音色为腹。立春日干色为角耳尾,支色为胫,纳音色为蹄”庄绰:《鸡肋编》卷上。如太岁甲子,甲属木,东方青色,则牛头青;子属水,北方黑色,则牛身黑”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除土牛外,旁边专伺策牛之职的“土偶人”(即通常所说的“勾芒神”)的服色,甚至“土牛”的笼头、缰索皆有规度,不容乱造。“土牛仪式”有了明显的“重文”倾向。按《礼记》《月令》篇记载,古代出“土牛”不用杖打。而宋代却有了打牛的仪式。宋代以前,出“土牛”放置几日乃至七日才除掉,而宋代却是“打”完立即除掉。据记载,立春鞭牛时,百姓围观“如堵”。鞭毕,市民蜂拥而上,分裂“土牛”。按宋代习俗说法,得土牛“肉”者,“其家宜蚕”,又可治病,兼避瘟疫,还“令人宜田”。《宣和宫词》卷三曰:“春日循常击土牛,香泥分去竟珍收。三农以此占丰瘠,应是宫娥暗有求。”连宫娥也不免俗。

“打春”之俗,元时仍沿之,元代诗人贯云石《双调·清江引·立春》曰:“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也有鞭土牛打春之俗。

除鞭春外,立春日,官府、民间还制作许多小春牛赠送、出售,以预示“丰稔之兆”。皇帝也把预先备发的小春牛装饰上彩幡、雪柳,分送王公贵戚。此俗既含鞭策休息了一冬的牛辛劳耕耘之意,而作为封建官僚,则借此显示自己关注农耕,劝民重视农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立春》;吴自牧:《梦粱录》卷一《立春》。

立春日还有馈送春盘的习俗。宫廷的春盘制作精美,《武林旧事》卷二载曰:“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民间则以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亲友间互相馈送。还有戴幡胜习俗,用金银箔、罗彩剪作饰物或小幡,戴在头上或系在花下,以祝春的到来。春幡春胜皆为象征吉祥的装饰必性剪纸,妇人剪镂戴之,所谓“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巧着金刀力,寒侵玉指凤。娉婷何处载,山鬓绿成丛。”李远:《立春日》,《历代风俗诗选》,岳麓书社1990年版。有以极薄的金属片或彩纸剪成各种小鸟、小鸭之形,贴于额头或两颊,谓“贴花子”,亦有剪黑光纸作团面靥以饰面部,或用鱼腮中小骨饰于面部,称为“鱼媚子”。《东京梦华录》卷六载曰:“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可见,男人也载春幡春胜。立春时,学士院或翰林院撰写五七言短诗进奉皇帝、皇后、贵妃等,名为春贴子词。

2.春社“开聪明”

宋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朝廷和各州县都举行祭祀社稷的仪式。官衙放假一天。民间做社糕、社酒互相赠送,并用肉、饼、瓜、姜等切成棋子大小,浇在饭上,称社饭。在北方,春社其间还有广泛的社交活动。《宋史·阎守恭传》曰:“在并州,因春社会宾客”。社日时,各地书院、学馆也放假。小儿于此日把葱缚在竹竿上,推窗触葱,名曰“开聪明”。妇女暂停穿针引线。在一些地方,人们争取新科进士的衣裳,认为吉祥。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二;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四《二社日》。此外,社日还有斗草之戏。

3.二月节俗

二月初一,称中和节。此节始于唐代,宋时南方流行这一习俗。这一天,民间用青囊盛上百谷、瓜果种子,互相馈赠,称为“献生子”。百官进献农书,以示重农务本。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月》。皇宫中的宫女,采集各种青草,以斗百草为戏。

二月三日为梓潼君生日。《宋会要·礼二十一》之二五。帝君即晋代张恶子,本庙在剑州梓潼县七曲山,宋时屡被加封。《景定严州续志》卷四《祠庙》。相传该帝君专“司桂籍,主人间科级”,各地任官之人都就观建会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社会》。祈求仕途顺利。

二月八日为祠山张真君生日。张真君即张渤,五代以来,此庙“素号灵应,民多以牛为献”。宋统治者屡加封号,尊崇备至,故民间又称张王、祠山真君。本庙在广德军(治今安徽广德),赐额广惠王庙或祠山行宫。《宋会要·礼二十》之八三、一六三。江、浙各地也都建此庙。逢其生辰,百姓竞赴朝拜,乖时演出百戏如杂剧、相扑、小说、影戏等。祭者必诵《老子》,且禁食猪肉。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四《外郡行祠》。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月望》。南宋人爱游赏,此日都城杭州的士人都到“钱塘门处,玉壶、古柳林、杨府云洞,钱湖门处庆乐小湖等园,嘉会门外包家山、王保生、张太尉等园,玩赏奇花异木。”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二月望》。帅守、县官率同僚下乡劝农。寺庙在这天作佛事,建佛涅盘胜会,罗列幡幢,供奉香花异果,或悬挂名贤字画,摆出各种珍异玩具,吸引观者纷集,竞日不绝。

4.清明寒食

三月里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历朝日期不同。宋代一般以冬至后的第103天至105天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前二天为寒食,后一天为清明,或把两个节日结合在一起。

宋代沿袭传统寒食不举火的习俗。寒食前一天备好熟食,称“炊熟”,此日起“京师人庖厨灭火者三日。”寒食的食品主要有麦糕、枣糕、馓子、乳饼等。麦糕制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即可。枣糕,又叫子推饼,宋高承《事物纪原》记其制法为:“以面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为子推。”

宋代在寒食节举行成年礼,《梦粱录》载曰:“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寒食与清明节扫墓的习俗,始于唐而盛于宋。《梦粱录》曰:“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扫墓即对先人表示缅怀。朱熹辑《通礼》曰:“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庄焯《鸡肋编》对当时上冢祭扫情况有较详的记述:

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擘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或寒食日阴雨及有坟墓异地者,必择良辰相继而出。庄绰:《鸡肋编》卷上。

周密在《武林旧事》曰:临安“人家上冢者,多用枣锢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朝廷则派官员、宫人祭陵;皇族人员分别到皇帝陵墓举行朝享礼。

清明这天,家家户户到郊外折柳插于门上,俗称“明眼”。城市居民乖扫墓之机踏青春游。南宋临安“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扫墓时携带酒食春游,“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周密:《武林旧事》卷三。“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暮墦间,主客无不颓然醉矣。”谢肇淛:《五杂俎》卷二。这一天,江南地区还有龙舟竞渡,人们尽往观看,“笙歌鼎沸,鼓吹喧天”,直到“红霞映水、月挂柳梢”,人们方回。吴自牧:《梦粱录》卷二《清明节》。吴文英《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词曰:

大溪面。遥望羽冲烟,锦梭飞练。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去如箭。催趁戏旗游鼓,素澜雪溅。东风冷湿蛟腥,澹阴送昼,轻霏弄晚。

洲上青苹生处,斗春不管,怀沙人远。残日半开,一川花影零乱。山屏醉缬,连掉东西岸。阑干倒,千红妆靥,铅香不断……

德清在杭州市北,从此词也可见越地清明有竞渡斗春之俗。据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云:“今江浙间竞渡多用春月,疑非招屈之义。”

杭州清明节“是夜,人家贴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之句于楹壁间”《增补武林旧事》。此外,还有僧道采杨桐叶染饭,称为青精饭,用以赠送施主。

元代,“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起立彩索秋千架,自有戏蹴秋千之服。金乡衣襦,香囊结带,双双对蹴。绮筵杂进,珍馔甲于常筵。中贵之家,其乐不于宫闼。达官贵人,豪华第宅,悉以此为除祓散怀之乐事。然后无各称其家道也。”熊梦祥:《析津志辑佚·风俗》,第202页。从这段记载看,元代清明礼俗受蒙古人的影响较明显。

民间,元代清明节上坟祭祖,郊游踏青,饮宴玩耍承宋代习俗。元曲《老生儿》第三折曰:“时遇清明节令寒食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我将看这春盛担子、红干腊肉,同着社长上坟去来。”《元曲选》第一册,第376页。可见元代清明上坟与踏青游春结合,春盛担子即赴郊外所带食品,红干腊内为寒食节食物。

春时节日又有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圣帝生日。各地善男信女前一天在大路上通宵礼拜,会集到东岳行祠(行宫),称“朝岳”,祈求农业丰稔。陈淳:《北溪字义》卷下;常棠:《澉水志》卷上。

三、夏时节俗

1.四月浴佛

四月八日相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佛教僧人徒众在这天将铜佛置装有浴佛水的水盆中沐浴并巡行于街疲乏之中,浴佛传教。宋代民间积极参予了这一活动,人们竞相出门观看,争求浴佛水,并举行一些信仰性的集会。可见,围绕“浴佛”已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活动。对此,《醉翁谈录》、《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大多有叙述。

自隋唐以来,受佛教影响,逐渐形成了“放生”的习俗,至宋代,放生之风更加盛行。北宋天禧中,王钦若曾上奏以杭州西湖为祝圣放生池。每逢四月初八,西湖上照例要举行大规模的放生会。届时,“舟辑盛多,略知春时”。参加集会的常达数万人,人们竞相买龟、鱼、蚌等放入湖中,买飞禽放归山林。《西湖老人繁胜录》;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社会》。

北方辽朝民间,也以四月八日为释迦牟尼(又称悉达太子)的生日。都城和各州都用木头雕刻佛像,人们抬起佛像游行,前面用仪仗、百戏导引。又允许僧、尼、道士、百姓们“行城一日为乐”。各佛寺皆举办“菩萨会”,共庆佛的生日。《辽史·礼志六》。

四月十五日,“天下寺院僧尼庵舍设斋供僧”,自此日起,“僧人安居禅教律寺院,不敢起单云游”,谓之“结制”吴自牧:《梦粱录》卷三《僧寺结制》。直到七月十五日才“解制”。

2.端午驱邪

唐时每月五日,都可以称端午。到了宋代,则固定以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重午等。元时也简称午节,民间又称“蕤宾节”。宋元时期端午节庆活动基本相同。

宋代,端午节祭祀屈原、曹娥、张天师等。祭张天师意谓请天师镇邪,驱逐病害。苏轼《端午贴子》有“千门结艾鬓髯张”之句。人们“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陈元靓:《岁时光记》卷二一《端五上》。有的在内堂设天师像,有的在端午画张天师像出售。

我国自古有端午避五毒之说,宋代类似活动仍盛。“太医争献天师艾”,“采秀撷群芳,争储百药良”等诗句,反映了当时采草药,用以制药防疫的习俗。端午日门上要插菖蒲、艾草,身上要佩带符袋、香袋以避邪。《梦粱录》载曰:“杭都风俗,自初一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榴、蒲叶、伏道、又并市菱、棕、五色水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五月》。施宿《嘉泰会稽志》曰:“端午日,设蒲觞,磨雄黄酒饮之。”有的贴五色花笺,内堂设天师像,梁悬符籙;有的在门首设大盒,杂植艾蒲、葵花,上挂纸钱,排饤果粽。目的为驱鬼、辟瘟。宋元时,时人还臂缠“百索”,“又以彩丝结纽而成者,为百索纽,以作服者名五丝云。”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宋陈元靓《岁时广记》曰:“端午百索及长命缕等物,其风尚矣”;“端五剪缯彩小儿符儿,争逞精巧,掺于鬟髻之上,都城亦多扑卖,名钗头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王沂公《端五贴子》云: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章简公贴子云:花阴转午清风细,玉燕钗头艾虎轻。”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一。潮州百姓则多喜欢端午汲江水贮存,经久不败,谓之节水。

元代,在民间于端午节前一天,人们用艾叶做虎形,或剪彩为小虎,戴头上或悬在门上,用以驱邪。

端午节食以粽子为主要特色,有角粽、筒粽、茭粽。《西湖老人繁胜录》载曰:“角黍,天下惟有是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名为巧粽。”端午饮食又有喝菖蒲酒的习俗。菖蒲酒,即在酒中杂以菖蒲丝或菖蒲其碎末。

宋代,宫延的端午活动甚为奢华,对此,《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均有详细记述。元代,端午节时,各部、院衙门向元廷进献金丝刺绣的扇面、宝扇、金纱、金罗、金条、彩索、金珠、翠花、花钿、奇石以及酒醴、凉糕、香棕、金桃等物,进献所费颇巨。元人熊梦祥有词描述元宫廷端午节时的情景曰:“五月天都庆端午,艾叶天师符带虎,玉扇刻丝金线缕。怀荆梦,珠钿彩索呈宫。进上京凉糕并角黍,宫娥彩索缠鹦鹉,玉屑蒲香浮绿醑。葵榴叶,銮舆岁岁先清暑。”

端午期间,南方很多地区以赛龙舟为乐事。西湖竞渡自二月八日为始,端午尤盛。苏轼诗云:“至今沧江上,投饭求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苏轼诗集》卷一《屈原塔》。朱翌《端午观竞渡曲江》曰:“大堤士女立如堵,乐事年年动荆楚。”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元代虽也有端午划龙船比赛,但至元十三年(1293年)时朝廷曾一度因其“无益”且“聚众不便”而加禁止。

在北方,端午以射柳击球为娱乐,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曰:“今日是五月端午蕤宾节令,众官庆贺蕤宾节令,都要打球射柳。”

3.六月六日成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