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
15867300000025

第25章 谈白居易故居出土的经幢

通玉成

龙门石窟研究所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唐城队,对着名诗人白居易故居作了考古发掘,历时6个月。发掘的遗迹有宅院、庭园、水渠、作坊、道路等等,出土了珍贵文物1000多件。揭示了与这位伟大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

白居易故居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郊,今属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北130公尺的一片田野,东经112°30”,北纬这里正是唐东都洛阳城的“履道坊”;而狮子桥村,则位于“集贤坊”;狮子桥村正北的军屯,则是位于“尊贤坊”;狮子桥村正东的何村,则是位于“永通坊”;何村南面,则应是“永通门”的位置。

白居易故居,在履道坊西北隅P考古发掘判明,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院落。宅院之西有“西园”;宅院之南有“南园”,皆引伊水入园中。

1993年4月20日下午,在清理“南园”西侧的地层中,在宋代文化层下部的一个灶坑内,出土了石质残经幢一件。另有残石片一件。经幢作六面柱体,每面宽16厘米左右,残高31厘米,底端有一个圆榫。很显然,这是经幢幢身最下端的部分。残石片有二面,原报告人以为是另一经幢的残片,经笔者核对,它是上述经幢幢身上端的一部分。文字完全可以对接上发掘者认为,该经幢大概毁于五代或北宋初年。

经幢上的文字对接后,乃是“唐大和九年……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心陀罗尼”,这是振奋人心的发现。第一,它为白居易故居提供了直接的文字证据;第二,造此经幢的功德主白居易、造出的时间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造出的内容是《佛顶尊胜陀罗尼》及《大悲心陀罗尼》,明明白白。

审视经幢拓本可知,共分六面,今命名为I至YI面。残片属VI及I面。其中,I至I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IV至VI面刻《大悲心陀罗尼》及跋尾。推测幢身高度在80-90厘米。六面柱体的幢身,只是经幢的中间部分。它的上面应有幢顶,下有幢座,所谓“幢高若干尺、圆若干尺,六隅七层,上伏下承,佛仪在上,经咒在中,记赞在下”,才是中唐时代流行的完整的石造经幢。今幢顶、幢座已毁掉无存。

在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其有五种译本,即杜行颉译、地婆诃罗一译、二译、佛陀波利译、义净译。流通最广的是佛陀波利的译本。但因各家所译“陀罗尼”(咒语)用汉字,译梵音用字有别,不够准确,故盛唐始有“定本”加以统一。这就是依据“屙宾沙门佛陀波利奉诏译”的译本,由“东都福先寺西律院”所勘定的“定本”。白居易所造的《佛顶尊胜陀罗尼》,正是准此“定本”所作。(拓片)在洛阳龙门唐代天竺寺遗址出土的石造《尊胜幢塔》上,也刻有此本《佛顶尊胜陀罗尼》(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可资参照。《大悲心陀罗尼》,全称是《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共有12种音译本。流行最广的是唐代公元650-660年由伽梵达磨译出的译本。题目全名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共82句。此本梵音,已被专家用拉丁体梵音加以还原白居易所用,大体上与此本相同,今残存至第77句。(拓片IV-VI)白居易造此经幢的跋语,以较小的字刻于第贝面尾部,残存的文字云唐大和九年……开国男白居易造此佛顶尊胜大悲心陀罗尼……及见幢形、闻幢名者,不问胎卵湿化,水陆幽明……悉愿同发菩提,共成佛道。”

白居易53岁时(公元825年),罢杭州刺史,回到东都洛阳,买故散骑常侍杨凭宅,缮修宅院、园林。他在《池上篇)序中说.“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此经幢原来的位置,依惯例应在宅院之东南隅,则日出时,幢影可以荫护宅院。

白居易的信仰,兼信儒、佛、道。晚年尤倾心佛教。他以禅宗佛光大师如满为师,参禅念佛,也兼信密宗。《景德传灯录)卷10称:白居易“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这也是时代风气使然。圣善寺禅僧、“东都临坛开法大德”如信(750-824年),“东都十律大德、大圣善寺钵塔院主、律僧智如(749-834年),死后皆嘱托葬于奉先寺金刚智(669-741年)塔侧。而金刚智是密宗金刚界的创始人。禅宗北宗僧人,从一行(公元683-727年)起,即兼摄密宗由此可知,白居易于宅院树立陀罗尼经幢,绝非偶然。

据此,我们还可以作出一个重要判断,即此陀罗尼经幢文字,是白居易亲笔所书写。

首先,《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即要求信徒们书写、读诵、听闻此陀罗尼,才能“度诸众生所有罪业。坠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白居易虔诚信此陀罗尼,很自然要亲自书写之,以为功德。

其次,宋人记载,在白居易故居中,他的石刻甚多。陈振孙《白文公年谱)云广公宅地方十七亩,至后唐为普明禅院。有秦王从荣所施大字经藏及写公集置藏中。洛人但曰大字寺。其园张氏得其半为会隐园,水竹尚在,寺中有公石刻甚多。”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大字寺园)亦云大字寺园,唐白乐天园也……寺中乐天石刻存者尚多。”由宋人记述之文义可知,这些石刻乃白居易所书也。

众所周知,白居易一生有75卷的《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40首存世。而有关这位伟大诗人的墨宝,竟无一字留存。今在白居易故居出土的残经幢上,发现了白居易亲笔所书的陀罗尼,计300余字。这是首次发现白居易的书法史料,十分珍贵。

审视白居易的书法墨宝,知其书风远承欧阳询、褚遂良而近慕徐浩,自成一格。这是他64岁的作。

总之,白居易故居出土的残经幢,为我们研究这位伟大诗人晚年的宗教信仰和书法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幸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洛阳唐东都履道坊白居易故居发掘简报),载《考古)1994年第8期。

1993年11月18日上午,主持白居易故居发掘的王岩研究员,邀我至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参观白居易故居出土文物,并赡以残经幢拓本六片。参观时又见一经幢残石片,即辜其残字以归。后经拼接,才知此残片是残经幢上端的一部分,二者属同一经幢适物。

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白氏文集)卷68。

温玉成:《龙门天竺寺遗址发现唐代尊胜植塔),载《印度宗教与中国佛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巫白慧:《“大悲咒”拉丁体梵音还原》,载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佛教文化》1991年3期温玉成唐代龙门十寺考察)第3节奉先寺,载(中国石窟龙门石窟)第二卷,文物出版社,〖992年12月刊。

温玉成:(禅宗北宗初探),载《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2期。

谢思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