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博物馆筹建之始,即决定编纂《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以反映敦煌、阳关、玉门关及汉长城研究的进展情况,展示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既为专家学者提供精萃便捷的参考,又为广大读者提供敦煌相关知识的系统性读物,从而宣传敦煌历史文化胜迹,宏扬敦煌优秀传统文化。纪氏永元、忠元兄弟,亲承其事,共襄编务,从普查资料入手,多方捡择,慎重去取。选出目录后,曾多方征求意见,几经增删,方始敲定。全书清样打出后,编者细心勘读,兼请多人参校,改正不少错误,其中既有原刊本的误排漏校,也有作者的笔误或偶而疏失。对于可以确认属于误排漏校者,一般径作改正,至于疑为作者笔误或疏失之处者,则尽可能与作者联系沟通,予以改正或加注说明。如今呈现读者面前的各篇,皆经精校细勘,较原刊本有过之无不及,足以取信读者,于作者亦颇有弥憾之功从选文可见,敦煌、阳关、玉门关、汉长城及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六十多年来持续不衰而后来弥盛;成果踵出,卓见纷呈。既标示了研究者之踊跃以赴,亦呈现出收获之迭积累新。敦煌、阳关、玉门关及丝路通流之盛,去今千年以远,昔时故迹,或隐或没;古人亲见,今多茫然,故后人事须探求。而见仁见智,难免歧异,是以所百颇有异同。且以阳关、玉门关为例,二关因何而建,建于何年,故址何在,后世有无迁徙,迁徙何处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既不可回避,自须加以探讨。研究者从浩瀚的古代载记中搜寻线索,推敲琢磨,你得一鳞,我获一爪,各据所得,建言立论。虽张说象耳,李言象腿,所见不同,甚至彼此抵牾,但参互取舍,终可渐近全象。本集所选诸文,共识不少,异说亦多,从同有之,别见时出。这一现象,正生动地反映了探讨风气之开放,研究景况之热烈。盖编辑选集,并非进行学术评判,不可执一家之说以为去取,而应持客观立场,反映实际状况。所能作到的,只能是从不同观点的文章中选择各具代表性的作品。百花齐放,一方显万紫千红;百川奔流,乃知水土丰厚。这本选集,就是本着这种全景式展示的原则进行编选的。这种全景式展示的作法,既可以使读者一览众山,全面知情,当然也就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不至坐丼观天,有助于读者在把握全象的基础上,参互比较,激发思考,作出各自的判断。
笔者曾经看过一本所谓的“选集”,持一偏之见,张所惬之言,消弭了竞事探讨的生机,徒示人以万马齐喑的萧条。《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却是另一种气派,它以反映研究进程之实况、有利于促进研究工作之进展为指归,务求积累更多的成果,吸引更多的关注,全面反映研究动态,展示研究工作的波澜壮阔。故凡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乃不没其善,兼收并蓄。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吾于《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亦有是目焉。
敦煌学是当今世界显学,而敦煌、阳关、玉门关及汉长城亦名传千古,事系众望。敦煌一偏之地而涵煦众多的历史文化名迹,更诞生如此一宗世界性之显学,为我国之荣耀,敦煌的骄傲!盖亦灵秀之所钟毓,浩然之所滂沛也。只此一部选集,固不足以概其地理人文之胜,亦不足尽览其研究之盛,然而,投石当起层浪,先导以启来追,《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的编辑出版,必将对敦煌、阳关、玉门关及汉长城的探讨研究,鼓风加力,踵事增华,进一步激励研究工作迈向纵深。在祝贺是《选萃》为宏扬敦煌文明作出贡献的同时,余复肢望于续选、再选之踵继迭出,与敦煌阳关玉门关协进不歇,一同走向未来!
李正宇识于兰州
二〇〇三年六月一日
敦煌锦绣大地生机盎然,迎来了新世纪的又一个春天。阳关博物馆在古阳关的荒滩上拔地而起,落成开馆,《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也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为此感到无比喜悦和振奋。
还在阳关博物馆筹建阶段,我们就设想,为配合博物馆建成开馆,要编辑出版几本资料,这本论文集即是其中的选项之一。当时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阳关和玉门关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近百年来几代学人不断进行研究,积累了丰富成果,但所发表的论着零散,既不利于科研成果(尤其是近20年涌现出的大批成果)的有效传播,也有碍新世纪两关研究工作的深入展开;二是敦煌虽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向往敦煌、热爱敦煌,包括身在敦煌的人群中,对敦煌历史文化遗存之丰厚珍贵,对敦煌文化内涵之博大精深,大多数人恐怕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甚至仅限于皮毛。因而需要继续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敦煌,进一步激发人们研究敦煌、传承文明、再创辉煌的热情和动力。基于上述认识,这本论文集应当精选各个时期两关研究中学术性、资料性强的代表性作品,为今天两关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本便捷的参考书。同时,还应当选收一批关于敦煌和敦煌学的论文,它们既是两关研究的背景资料和相关资料,又可以作为广大读者了解和认识阳关、玉门关、敦煌、丝绸之路、敦煌学的必读资料。
遵循这个编辑方针,本文集共收文章45篇,按三元结构编排。第一编包括论文8篇,集中而概括地介绍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史地和历史地位与作用,作为两关研究的背景和基础,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敦煌何以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第二编是文集的主体,按发表时间顺序收录了1943年以来发表的31篇论文和1篇综述文章。读者不难从这些论述中看出近百年来阳关、玉门关、河西汉长城研究的历史轨迹,看出不同时期专家学者呕心沥血所取得的宝责研究成果,也可以看出两关长城研究工作的发展现状和问题。第三编称为“敦煌学概论”,旨在用5篇论文分别从总论、敦煌遗书、敦煌文学、敦煌艺术、敦煌文化等广度勾画出敦煌学的基本轮廓和框架。敦煌学是在敦煌这块热土上生发出来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国际性综合学科,它主要研究敦煌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涵丰厚,枝繁叶茂,而这组论文无疑可以作为人们了解敦煌学的入门指南。
在选题上需要说明的是,两关研究早期阶段的一些开拓性研究成果,如我国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国外学者斯坦因、沙畹等人的重要论着,文集中没有选入。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的论述多以专着形式面世,篇幅甚大,不便选用;二是其主要观点和材料,在后人的论着中被多次反复引用和申述,不予选收似乎不会有大的妨碍。同样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些堪称为精品的论文,按选题原则也应选入,终因文集篇幅所限,不得不割舍。
在文集所收论文和文章中,有13篇论文是专门约请有关专家学者新撰写的。他们都是各自研究领域学有素养、颇有造诣的专家,所撰论文都是在他们多年潜心研究和深厚积累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的。其余论文均选自国内正式出版物。这些文章一律参照原始出处和后来的转载版本作了校勘,对其中的错讹之处尽可能作了改正。一般性的文字和排印错误,径自予以更正,不作注记,比较重要的加编者注作了说明。标点符号和数字用法尽可能按现行规范作了必要的改正或转换Q计量单位依从原文,未作统一处理。论文中所引史籍,因所据版本不同等原因,文字和标点与现在通行的版本不尽一致,除对个别明显讹误字词予以改正外,一般不作处理。部分厗文的注释采用页末注方式,为版式整齐统一起见,本选集中均转化为文末注方式。书中所附插图和图版由王海卫女士作了电脑清绘整饰和必要的校正。
在论文集选题和编辑加工过程中,李正宇、颜廷亮、窦侠父、李并成、初师宾、吴奶骧、余太山、刘进宝、张德芳等专家学者,以及所转载论文的作者,曾给予热情帮助和支持。李正宇先生始终热情关注论文集的编辑工作,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校阅清样,并为论文集作序。在论文集资料收集和出版阶段,马文治、韩惠言、张仲、王渊、马竞驰、王万宏、李忠武、魏锦萍等朋友曾给予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这本论文集是我们学习和涉足敦煌学的一篇习作,限于思想和知识水平,在编选和编辑加工方面肯定存在疏漏不当之处,敬希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指正。
这本集子也算是我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热土和哺育我们成长的父老乡亲的一点小小的回报。敦煌是伟大的,现在可以说饮誉全球,但敦煌的辉煌毕竟属于过去,而敦煌的再度辉煌当寄希望于并属于未来。开拓创新,传承文明,再创辉煌,是我们这一代及后辈的历史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和现在所做的,仅仅是个开端,今后仍需加倍努力。但愿这本论文集能体现我们的编辑初衷。我们期盼新世纪两关和长城研究新热潮的早日到来。
编者谨识2003年04月28日,北京-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