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15867400000057

第57章 西汉玉门关、县及其长城建置时序考(2)

今考《汉书西域传》记桑弘羊等于征和中上书,意在地处西域的轮台以东,远居玉门关外的捷枝、渠黎等故国(今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益垦溉田,稍筑列亭,连城而西,以威西国”。因此武帝降诏曰:威师败,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优民也,朕不忍闻。今边塞未正,阑出不禁,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巳。郡国二千石各上进畜马方略补边状,由是不复出军。按此武帝力求“毋乏武备”、“补边状”,本在加强边塞防守而决无任何罢玉门关之意。所谓“不复出军”,只是不许其前往西域腹地屯田之议,此与玉门关之置罢无涉。

诸此有关汉罢玉门关问题的提出,原出于对后世相关史料的不同理解所致。如今标点《汉书地理志》注引师古曰阚驯云汉罢玉门关屯,徙其人于此(玉门县)。”又如中华书局本《元和郡县志》玉门县条点为“汉罢玉门关屯戍,徙其人于此,因以名县”。按此标点文意即汉曾废玉门关,并迁徙玉门关戍卒于异地置县,仍取其旧名始有玉门县。但史载西汉河西四郡人口之众,首推张掖为88731人,而郡内3部都尉共领士卒仅数百人。自敦煌至辽东全部“乘塞列燧有吏卒数千人”。故此敦煌的4部都尉每部平均有戍卒仅约百余人而已。又据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汉简载玉门部士吏五人,候长七人,候史八人,隧长廿九人,候令史三人。”知其玉门部共辖有29座烽燧。马圈湾烽燧遗址有房屋3间,面积共约26平方米,其中土炕仅可容纳2人固定使用。即或烽燧定为昼夜由戍卒轮流守候,按此房间并土炕的居住容限条件,每座烽燧也只能约为2或3人。另据笔者实地的调查,小方盘城一带的汉代烽燧遗迹形制大体相似。所经,玉门部仅约有近百名吏卒,此与前考传记诸部人数基本相当。然而,酒泉郡各县平均人口约8500余人,仅以玉门关所有戍卒也不足以因此置县。何况并无任何史料可以佐证玉门关人为何未遣入本郡县为民,反而东迁酒泉郡置县。

既然终汉之世并无废置玉门关之载,尤其文献或当地出土文书屡见汉代诸期所涉及玉门关之事迹,故此证明西汉时期玉门关是始终存在的。按《十三州志》曰玉门县(汉)置,长三百里,石门周匝,山间才经二十里,众泉流入延兴。汉罢玉门关,屯(戍)徙,其人于此,故曰玉门县。”今考其作者阚驷乃北凉名儒,而北齐颜之推称: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如“不用为罢”等辞例遍满经传,是故所谓“汉罢玉门关”,即汉不用原敦煌以东玉门关;“屯戍徙”,即其关址西迁;“其人于此”,是原关城地区民居于此被改置为县地,“故曰玉门县”。此类关塞迁徙而原地居民改置为县者,武帝时尚有同例。《汉书武帝纪》载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以故关为弘农县”;应劭注曰:“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财给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三百里。”由此可证在汉武帝力图拓边为主要策略的历史时期,曾采取向外扩边迁关,对内则将关城地区辟为县治的政治措施。所以,汉武帝即无废玉门关之实,更不可能违反其方略无故东徙玉门关的有限人员出敦煌本郡而在酒泉置县。再者,陈梦家明确附注所见版本记为“汉置(应依师古作罢)玉门关”。按此阚驷原文如确系为“汉置玉门关”,则本不存在罢关一案。而阚絪所言亦记述了玉门关由东向西迁址及其玉门县建置成因。

五、玉门关县建置时序

《史记大宛列传》云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诸国……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按此亭障所至之玉门,即武帝初置玉门关于敦煌以东的“石门周之地,以此“石门”之势,而命其关为玉门之名。按传记其列亭障至玉门之事与武帝封浞野侯并浩侯同条,而封浞野侯赵破奴事在元封三年(前108年);封浩侯王恢于元封四年正月,可见是时初置东玉门关及所筑长城之年限当在元封中。

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编者注:原文误排为“公元103年”),“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于匈奴”。众议罢击宛军,唯武帝力主伐宛,“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知太初三年贰师西征尚军出敦煌。时至太初四年其二伐大宛得胜而归,传记“军人玉门者万余人”。今考其军出自敦煌,入则以玉门所计军卒,可证西迁玉门关并括敦煌于关东的年代,即在太初三年二次出师未归之际。

《汉书西域传》载:“后贰师军击大宛,匈奴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按《史记匈奴传》记为贰师军破大宛还,“匈奴欲遮之,不能至”,知此语确系贰师二伐大宛得胜时的军情。《西域传》又云:是“时汉军正任文兵屯玉门关为贰师后距,捕得生口”,可见其时玉门关已位于敦煌西北前塞临敌,始得为贰师后距并俘获匈奴兵士。故此西迁玉门关只能事在二次出师与东归期间之太初三年为是。丨前考汉玉门关徙,其原地置玉门县,而太初三年玉门关西迁,即属玉门县始建时间。史载王莽改酒泉郡为“辅平”,酒泉郡所辖之玉门县又易名为“辅平亭”,可证玉门县前身确为亭障关守,而传记元封中“由酒泉列亭障至玉门”之地,即为玉门县之前身。按学界定汉玉门县位于今玉门市西北赤金堡一带,故此汉初所置玉门关亦当同此。

六、玉门关与本地长城建筑分期

前文已引介诸家有关玉门具体方位之说,但陈梦家先生指出:小方盘城应是玉门都尉治所;并认为小方盘城“北、西商面皆有长城,恰当入关以后的口内。关口在其西门外之正西”。近年另有学者“曾对D20、D21(即马圈湾烽燧及其西侧的烽燧)一带作过仔细考察”,并据在此出土的残简认为,玉门关应在小方盘城西11公里的马圈湾遗址附近。然而,小方盘城一带烽燧数十座,其它烽燧遗址亦出土有玉门关一类文书,所以,仅凭对马圈湾一处的地形及其语义并不明确的残简,尚难以立论玉门关即应在此。鉴于武帝时期酒泉以西长城为三期建置,而玉门部西迁以小方盘城为其中心,故此玉门关口只能坐落在同期所建的长城线上。

前考元封中由酒泉筑亭西至玉门关(即太初中西迁关址而改为玉门县地);太初中因玉门关西迁敦煌西北,必然连筑此段新旧关址间的长城。所以,由玉门县(即今赤金堡)西经甘肃省新编D27(斯坦因编T15a)烽燧转而南至小方盘城一带的汉长城必为太初年代的建置。并由此逾城南筑亭障遥与阳关相望,史称此“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可见玉门关是在此以小方盘城为中枢的横断东西、南连阳关的长城线上。再传记天汉中,“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可见在太初玉门都尉府已确立时,小方盘城一带半环状长城已为敦煌郡边墙西北,所以,由小方盘城以北D27燧向西分支经马圈湾西去烽燧,既属天汉中(前100~前97年)由敦煌西至盐泽的后期建筑,而玉门关址亦不可能位于关城迁置后所建的长城地段。

再从玉门关的作用而论,太初中二伐大宛时,“任文将兵屯玉门关,为贰师后距”,然马圈湾遗址居室不过20余平方米,其它烽燧形制略同,而此类烽燧并不足以任文将兵屯驻。另外,玉门关扼守东西交通,验讫官文,稽查商旅而因设都尉府辖之,过往使者商贾,必经关验而由玉门关都尉就近照应,假如关口西去当地主体建筑小方盘城,即陈说远离玉门都尉府地20余里(陈先生推断关口在小方盘城之西或西北,即T1112之间,或T13~14a之间,吴扔骧等人主张玉门关应在小方盘城西11公里的马圈湾遗址附近。——编者注),这对日常管理验査与过往者皆有不便,故玉门关口仍当位于小方盘城附近。

今考玉门部一带各烽燧间距约为两三公里,唯小方盘城遗址北门外百余米处即有一座烽燧(甘肃省新编号D25;斯坦因编号T14),是为当地k置诸燧的特例。玉门关口即当位于小方盘城及其北侧D25燧之间。因事涉玉门都尉等编制,尤须对此作以考订。

陈梦家先生提出:“小方盘城应是玉门都尉治所,玉门障尉、玉门关候可能是不同时代的名称”。近年另有学者认为玉门关候与玉门候可互称。玉门关候至东汉称玉门障尉“玉门关候的辖区,东西直线为34公里”,从而误将玉门都尉与玉门关候混为一谈。

《汉书地理志》载玉门关,“都尉治”。按班固文称酒泉郡“东部都尉治东部障”,“西部都尉治西部障”;敦煌都“中部都尉治步广,候官”,“宜禾都尉治昆仑障”等体例可见,各部都尉下辖诸障燧,所谓“治”某“障”,即其都尉治所位于某障之地。因“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属史家将两关略为合记如此,然其本意即玉门都尉治所位于玉门关。

据《汉官旧仪》载:汉郡置太守、都尉,边郡太守、长史、丞之下属置有部都尉等职。可见郡都尉与部都尉为上下两级官职。小方盘城以西之烽燧(T6)出土汉简记敦煌太守、长史(原文误为“长守”。——编者注)、丞等“循城,部都尉临”;“敦煌玉门都尉子光、丞万年谓大煎都候写移书到完部”。按此为玉门部都尉无疑;当地其它烽燧遗址出土有“玉门部尉府属吏”“玉门都尉护众侯”“玉门都尉护众”等,可见西汉玉门部都尉或称玉门都尉,二者本为同一.官职。前引简称“玉门部士吏五人,候长七人,候史八人,隧长廿九人,候令史三人”,实际是玉门部都尉所属官吏,玉门关候只能是玉门部都尉下属7位候官之一,唯玉门关候为具体管理关口及所属诸燧事物者。所谓“玉门候”,或可属当时当地人对“玉门关候”的简称,以免日常书写之繁。

陈梦家认为,“建武十九年四月一日玉门障尉戎告候长宴到任”之简,gr玉门障尉可能是候官(即玉门候官)在东汉之称,亦即是障塞尉”。史载东汉边县有鄣塞尉,掌禁备羌夷犯塞,知其职司与西汉边郡的部都尉相同。而此“玉门障尉”下级属官确记为“戎告候”,可证玉门障尉确为候官上司。所以,东汉玉门障尉同于西汉玉门都尉无疑。

根据玉门部各燧出土汉简情况而论,在临小方盘城北百余米的D25(T14)燧,较为集中地出土有“玉门关候”“玉门候”“关啬夫”“玉门官”等涉及玉门关口的文书。尤其直接位于小方盘西北的北盐湖烽燧(D27),势同玉门都尉的拱卫处,又新发现在当地属高档材质的玉门帛书,表明玉门都尉及其玉门关是以小方盘城为中心的。前考史家原意属玉门都尉治于(即治所地处)玉门关,而此横贯南北的长城,唯在小方盘城北门外至D25燧间有明显缺口。时至今日,虽此戈壁地势平坦均可通车,但是出敦煌西行之路,皆交汇在小方盘城北侧方得易于跨此由玉门关至阳关之南北走向的汉长城遗迹。所以,汉西迁后玉门关口应在小方盘城北门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