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15867400000075

第75章 唐玉门关究竟在哪里(2)

玉门关外西北五烽的第二烽,依其方位里距,应为今石板墩烽燧。该炉位于安西县城通往石板墩火车站的简易公路以西约700米处,烽体以天然板石85层垒砌而成,中间夹压芦苇,因以为名。今仍髙9.5米,底边长8.4米,宽8米,甚雄伟,于十余里之外即可显见。烽下有泉,当年玄奘欲烽下偷水而过者即此泉,今天泉水仍可供百余人同时饮用。石板墩烽燧恰位于双塔堡西北100里,与文献记载合之若契。由此亦可证明唐玉门关确在双塔堡附近。对照上引P.2005,石板墩烽可能即是唐广显驿。

4.唐玉门关应在汉长城“昆仑塞”址上

昆仑塞为汉敦煌郡所辖长城的重要区段之一。今巳查清,汉敦煌郡境内长城分属宜禾、中部、玉门、阳关四都尉辖理。《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条广至,宜禾都尉治昆仑障。”广至,县名,笔者考得其城址即今安西县踏实乡西北之破城子[8]。敦煌TCb汉燧所出木简载宜禾部蜂第:广汉第一,美稷第二,昆仑第三,鱼泽第四,宜禾第五。”[9](175页)据王国维先生考证,简中宜禾郡(部)者殆指宜禾都尉辖境,简中五烽,其次序自东而西,广汉、美稷、昆仑、鱼泽、宜禾,其中前三烽在广至县境,后二烽在效谷县境”[如。这一看法被学界普遍认可。林梅村、李均明进一步认为,宜禾都尉五候官统辖区域为安西县西沙窝东北至清代瓜州故城西、安西以西至双塔堡、布隆吉北至疏勒河转弯处(25页其中昆仑塞位于宜禾都尉辖段的中部。

笔者曾对河西汉长城全线作过实地考察,摸清了其走向、分布以及遗存等方面情况[1](208~224页)。对于敦煌、安西一带的汉长城遗址踏查尤详,考得宜禾都尉辖段位于今安西县境东、中部(西沙窝以东),而位处宜禾都尉辖段中部的昆仑塞,恰恰相当于今双塔堡以北一带的区段。该段塞垣约自布隆吉镇以北4公里处的疏勒河北岸穿行,东接由桥湾、九墩西来的汉塞,西经西沙口、二个墩子、高皇庙、双塔水库北、双塔农场等地,约在此附近越过疏勒河,又沿该河南岸继续西延。塞垣风蚀破坏严重,时隐时现,断断续续,很不完整,以砂石夹压柴草垒砌,残宽4米许,残髙0.8~1米,因其紧靠国道312线南侧,极易被误认为是修筑公路时堆挖的砂石堆。

昆仑塞一名于史籍中多见。《后汉书明帝纪》载,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遣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出敦煌昆仑塞,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遂人车师”。李贤注引《西河旧事》:“白山,冬夏有雪,故曰白山,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焉。去蒲类海百里之内。”蒲类海又称蒲类泽,即今新疆哈密以北约140公里天山北麓的巴里坤湖,则白山即指今横亘于哈密市北境的天山东段,车师在今吉木萨尔县境(车师后王治务涂谷,今吉木萨尔南)。《后汉书耿秉传》亦记此役:“十七年夏,诏秉与(窦)固合兵万四千骑,复出白山击车师。”《后汉书窦固传》则记,是年“复出玉门击西域,诏耿秉及骑都尉刘张皆去符传以属固。固遂破白山,降车师。”此处“玉门”无疑指玉门关,可见此时的玉门关位于汉昆仑塞上,窦固等率军所出昆仑塞,实际上是从玉门关发兵的,所走的路线即是由玉门关径向西北直趋伊吾(哈密)、车师的伊吾路,也即唐之莫贺延碛道(第五道)。又由此知,早在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今双塔堡一带就设有玉门关,我们所说的“唐玉门关”,实则早在东汉中期就已经移置于此地了,这较向达先生所说的“六朝”还要早。李正宇先生即认为,伊吾路的开通肇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而新玉门关的出现是在永平十七年[5]。这是颇有道理的。

《后汉书西域传》载敦煌太守张铛于延光二年(123年)上书:“北虏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之间,专制西域,共为寇钞。今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余人集昆仑塞,先击呼衍王,绝其根本……”此处集昆仑塞、击活动于蒲类、秦海(今博斯腾湖)间的匈奴呼衍王,亦应是自新玉门关发兵的。新玉门关每每作为向西域进军的集结地和出发点。

《后汉书车师后王传》曰,阳嘉四年(135年)春,“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后部,帝以车师六国接近北虏,为西域蔽扞,乃令敦煌太守发诸国兵及玉门关候、伊吾司马合六千三百骑救之,掩击北虏于勒山,汉军不利。”此处的玉门关候无疑亦指常常用作大军集结和出发地,位处昆仑塞上的新玉门关的关候o由上推知,新玉门关的关城应是原昆仑候官的治所昆仑障,作为大军的集结地其城址无疑当有较大规模。我们不妨来看一条唐代的材料。唐边塞诗人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诗作形象地描绘了玉门关的冲要地位。“盖将军”,闻一多《岑嘉州系年考证》考为时任河西兵马使的盖庭伦。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关城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5.唐玉门关为伊吾路的起点

《晋书吕光载记》曰,吕光平龟兹还师东归,“及至玉门,粱熙责光擅命还师,遣子胤与振威姚皓、别驾卫翰率众五万,拒光于酒泉”。这里的玉门亦应指新玉门关,而非敦煌西北的旧玉门关,否则梁熙拒光理应在敦煌,而非酒泉。《晋书苻丕载记》亦记其事:“是时安西吕光自西域还师,至于宜禾,(苻)坚凉州刺史梁熙谋闭境距之……率众五万距光于酒泉。敦煌太守姚静、晋昌太守李纯以郡降光。”前云及至玉门,此言至于宜禾,这里的宜禾应指原宜禾都尉府所治的昆仑障,即新玉门关的所在,“玉门”、“宜禾”二者实属一地。此外,当时名宜禾者还有曹魏始置的宜禾县,笔者考得其位于今安西县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六工破城(北魏为常乐郡、唐置为常乐县)[12],其位置显然非吕光还军的宜禾。又吕光“至于宜禾”后,敦煌太守姚静、晋昌(今锁阳城)太守李纯以郡降光,则此“宜禾”肯定是指新玉门关,占据了新玉门关,即可遮断敦煌、晋昌与酒泉间的联系,迫使敦煌、晋昌归降。如果所指为宜禾县,它远在晋昌之西约60公里,晋昌太守何以要降?又所云玉门肯定非指敦煌西北的旧玉门关,否则吕光自旧玉门关东还,继次抵敦煌、晋昌,敦煌、晋昌太守理应依次而降,不必抵达宜禾后方降。

《北史西域传》记,北魏太延(435~440年)中遣散骑侍郎董琬等使西域,琬等还京后具言所见所闻其出西域,本有二道,后更为四:出自玉门,度流沙,西行二千里至鄯善,为一道;自玉门度流沙,北行二千二百里至车师,为一道……”其中至车师这道是出玉门“北行”(实应为西北行),非“西行”,其距离又远达2200里,无疑该玉门应即新玉门关,所行道路当为伊吾路。

《资治通鉴》卷181隋大业四年(608年)十月条帝以右翊卫将军河东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突厥启民可汗连兵击伊吾,师出玉门,启民不至。世雄孤军度碛。伊吾初谓隋军不能至,皆不设备;闻世雄军已度碛,大惧,请降。世雄乃于汉故伊吾城东筑城,留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以甲卒千余人戍之而还7薛世雄身为玉门道行军大将,率师出玉门度过砂碛(莫贺延碛)直抵伊吾,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战而胜,则其所走应是伊吾道(亦所谓的玉门道),所出之玉门显然是新玉门关。

6.唐玉门关应距陏唐晋昌城不远

晋昌城亦即隋常乐县城、唐瓜州城、今锁阳城址。前引《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玉门关在瓜州晋昌城北50余里,二者相距未远。《隋书地理志》载敦煌郡常乐县“有关官”,向达先生曰此关官“其治所为玉门关无疑”[3],则新玉门关应在隋常乐县辖境内。同书《西突厥传》记,处罗可汗兵败遁于高昌,帝遣裴矩送处罗可汗之母向氏“驰至玉门关、晋昌城”。向达先生正确地指出此处所记“是自长安西去,必先至玉门关而后抵晋昌”。玉门关应位于晋昌东通关中的大道上。

需要说明,当时瓜州往东的大道并非迳取直线而往,如果那样的话就首先需要穿越长达百余公里的疏勒河洪积冲积扇戈壁,不仅路况难行,而且沿途无水源补给,通行殆无可能。其东行道路是沿疏勒河洪积冲积扇边缘泉水出露带作半弧状绕行,先向北偏东行至今双塔堡附近,再依次向东、东南而往,以趋酒泉及其以远。这样虽然绕了一些路,但沿途为冲积细土平原,平坦易走,路况条件好,又有水源补给,因而交通大道选线于此,前云连接锁阳城与双塔堡的“唐道”即其部分遗迹。今天这条道路虽早已废弃,但沿线仍多有烽燧、古城址遗存,锁阳城向东北依次有南岔大坑古城、转台庄子古城、半个城,再向东、东南又有潘家庄古城、旱湖脑城、四道沟古城等,呈半弧状延展,显示了当年古道沿线的繁华。双塔堡一地为这条道路上锁阳城东出的第一大站,由东而西必先经此而后达锁阳城,因而这里正应是隋唐玉门关的所在。

7.唐玉门关应在敦煌以东三四天行程处

敦煌文书S.1438记,吐蕃占领沙州之初,“玉关驿户张清等,从东煞人,聚徒逃走,劫马取甲,来赴沙州。千里奔腾,三宿而至。东道烽铺,烟尘莫知”。此玉门关位于敦煌以东,与敦煌的距离三宿可至,即约相距三四天的路程,这就为我们更加确切地寻觅关址提供了直接史料。今双塔堡西至敦煌,相距约170公里,以急行军每日行4050公里计之,恰需三四天可达。因知唐玉门关舍双塔堡之地褰求。

综上可见,唐玉门关确应位于今安西县双塔堡附近,向达、阎文儒等当年的推断是正确的。该玉门关早自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即巳设置,一直延及唐末,历时约830余年。迨至五代玉门关址又有新的变迁,又从今安西双塔堡附近向东移至今嘉峪关市石关峡,笔者曾就此做过专题考证[131。

既然新玉门关位于双塔堡附近,那么今天在这里是否仍有关址留存呢?向达、阎文儒先生当年考察中仅见到若干烽燧遗址,“其他遗迹悉化云烟”。自唐代以后千余年来的风雨剥蚀,玉门关址可能早巳毁之荡然。

另有一种可能,清代曾在这里筑双塔堡,或许筑堡时利用了唐玉门关的残址,故而玉门关址为后世所不闻。安西县博物馆的同仁们据实地勘察即认为双塔堡为唐玉门关址[14]。纂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的《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载:“双塔堡,雍正六年(1728年)建,在卜隆吉卫城西三十里,城周围一里一分零,高一丈八尺,宽一丈七尺,南、北城门二座,各有城楼。”堡内原有龙王庙、关帝庙、昭忠祠等清代建筑,1943年向达先生等考察时堡址及庙宇尚存。1958年在乱山口修建双塔水库,因水位上升该堡被淹,每年春、夏、秋季开库溉田水位下降时堡址可露出水面。安西县博物馆1987年11月对其勘测如下:城垣夯土版筑,已倒塌,残宽3.5~4米,东墙残高03~0.4米,其余三面墙垣残髙0.5~0.75米;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155米,南北160米,墙外四周环绕城壕,壕宽12米,深2米。城壕内遗存石磨两盘,岸边散落大方砖、灰陶片、石条等遗物。堡内庙宇倒塌,堆积大量砖瓦、兽头瓦当等物。

笔者认为,清双塔堡是否即古玉门关址,目前尚难定论,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来加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