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15867400000079

第79章 河西汉代驿道与沿线古城小考(4)

沙头。西北距乾齐85里(约合今35,34公里)。其方位当在今玉门市玉门镇古城子一带。《汉书地理志》酒泉郡有“池头县”。但据敦煌悬泉遗址出土的多枚驿置和邮书简牍,均作“沙头”。《续汉志郡国志》、《三国志魏书阎温传》、《晋书地理志》,亦作“沙头”,故《汉书地理志》似有误。按,今赤金堡西北,为宽滩山余脉与照壁山余脉的结合部,丘陵起伏,沙河纵贯,出此即长达22公里的高见滩戈壁,出戈壁后,方可到达今疏勒河支流巩昌河。汉沙头县治置于巩昌河西岸,故称“沙头”,意为戈壁尽头。发源于祁连山脉之疏勒南山的疏勒河,由东南向西北流,经大雪山,在今玉门市昌马乡境内,与发源于鹰嘴山、东北流的今昌马河相汇,今称昌马河。昌马河向北,在上龙王庙(今名大坝)出峡口,分成众多支流呈扇形北流。向东北的东支干流,今称巩昌河。巩昌河在今玉门镇周围,与祁连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的泉水出露带结合,发育成玉门绿洲。汉沙头县即以玉门绿洲为中心。汉沙头故城早已无存。今古城子遗址,西距玉门镇2公里,城垣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5米,城四隅有圆形角墩,开南门,门外有方形瓮城。城外西北100米左右,有大墓1座,外有残墙,内有白塔,周围有小墓30余座,当地称为“西域城”,或“回回城”。清常钧《敦煌杂钞》罕东卫:在赤金蒙亩面南,本汉敦煌郡地。明洪武末,酋长锁南吉刺思遣人贡,立罕东卫,授之。与赤金、哈密,同主西域各国贡道。”据其地望,古城子遗址可能为明代罕东卫故城。

乾齐。西北距敦煌郡渊泉县58里(约合今24.12公里)。其方位当在今玉门市黄闸湾乡境内,或即今疏勒河支流——西黄花营河口的八家庄一带。八家庄位于疏勒河东岸。东南为北湖沼泽,东北为青疙瘩湾沼泽和孟家塘湾沼泽,北为西黄花营河,河东北注入北乾河。今家庄一带,虽东南距今玉门镇古城子仅38里(约合今16公里),但由于古城子以北、八家庄以东,汉代均为湖沼,故沙头至乾齐的驿道,似沿今巩昌河向东北,经今下西号乡,绕北湖沼泽向西,再转向西南,多绕行约47里(约合今19.5公里)。在今玉门镇以北,今疏勒河支流——北乾河,由西向东流,下游称石河,石河又分流为北石河、南石河。在北乾河-北石河以南,因疏勒河地面水,祁连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泉水出露,以及北山诸泉水南流,汇合发育成一条带状湖沼群,由西向东,有饮马湖、青山湖(南石河终端湖)、花海子、干海子(北石河终端湖)等a各湖沼间和湖沼周围,分布有大片绿洲,是汉乾齐县境辖地。《汉书地理志)乾齐。西部都尉治西部障。”今花海乡政府所在地西北7公里、汉塞南9.5公里,有西沙窝破城子遗址,方形,夯土版筑,83x83米,残髙3米,东北角墩上有土垣小屋,或为西部障遗址。

根据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n90DXTO214:130),酒泉郡共有属县置11,驿路694里。按笔者研究,表是、乐涫、绥弥、天哝、沙头、乾齐等县各设驿置1,禄福县设驿置3,玉门县设驿置2,共计驿置11。驿路里程,除敦煌悬泉木牍已有记载者外,笔者测算,表是至乐涫50里(约合今21公里),乐涫至绥弥96里(约合今39.92公里),绥弥至禄福106里(约合今44公里),禄福至天哝113里(约合今47公里),天哝至玉门145里(约合今60.3公里),合计694里(约合今28857公里)。

关于敦煌郡的古城遗址和驿道走向。

渊泉。西南距广至的里程,因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阙佚失载。其方位当在今安西县三道沟镇四道沟一带,许多学者认为故城即四道沟堡子遗址。前已述及,昌马河于上龙王庙(大坝)出峡后,向北各支流又称疏勒河,疏勒河分流为头道沟至十道沟,呈扇形向北,于今安西县东部,与鹰嘴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泉水出露带上各泉汇流,发育成河网区,其中以四道沟为主流。疏勒河最东的支流——头道沟,向东北经玉门绿洲西,转向西北,再转向西流,分别受二至十道沟水,于今布隆吉乡政府所在以东汇为疏勒河干流,向西注人终端盆地——今敦煌西北的榆树泉盆地。汉渊泉县位于四道沟河网绿洲的中心。四道沟堡子遗址,位于今三道沟镇西北6公里的四道沟东岸,南墙和东、西墙南段巳被四道沟水冲刷坍塌于沟中。城中曾出土灰陶片和汉五铢钱据《重修肃州新志柳沟卫》本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初,设柳沟所于四道沟,建筑城堡,招来民户。兼设柳沟通判。”由此可证,汉渊泉县故城早巳废毁,今城为清代城堡,是在汉废址上重建的。汉代驿道,由乾齐渡疏勒河,经今北湖村,向西北沿蘑菇滩南缘,涉清水河、泉水沟(沟边似有邮亭遗迹,尚待证实),至渊泉县治。

再由渊泉县治西出,涉四道沟、五道沟、六道沟,沿七道沟向西北,于九墩湾涉疏勒河,转西沿河北岸,经rild(斯坦因编号,下同)、T41c、T41b,再涉疏勒河,至河南岸的月牙墩汉燧遗址,西涉兔葫芦河,至今双塔堡,进人广至县境。唐代驿道,据今安西县境内唐代墩台走向,巳移至今安西县三道沟镇以南,经今布隆吉乡以南的七墩子,沿冥泽南岸,至唐瓜州城(今苦峪城);或向西,经布隆吉乡以南诸沼泽南,至兔葫芦墩。出玉门关者,或由此墩转西北,沿兔葫芦河西岸,至今双塔堡;或由瓜州城,沿冥泽南岸,向东北至兔葫芦墩,再转西北至双塔堡。唐慧立、彦惊着《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瓢瓞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今苦峪城向东北至兔葫芦墩,行约28公里,与文献记载相符。如此,则“瓠瓞河”当指今兔葫芦河,唐玉门关应置于兔葫芦河与疏勒河交汇处的西南岸、今双塔堡附近。今双塔堡为清代建筑,遗址今已没入双塔水库。清代驿道,据陶保廉《辛卯侍行记》,东段沿唐驿道,西段转向西北,至布隆吉堡,沿疏勒河南岸,至安西州城(今安西旧城)。民国至今,公路改由疏勒河北岸戈壁西行。道路的变化反映了自然条件的变迁、民族的迁徙、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的进步。

广至。据敦煌悬泉简牍(II90DXT011137),西南距冥安80里(约合今33.26公里)。其方位当在今安西县踏实乡北、榆林河东岸的踏实绿洲一带,大多数学者认为,故城即今踏实乡政府所在西北8公里的破城子遗址。按,今安西县境,截山子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麓抵疏勒河支流——兔葫芦河西岸,西至芦草沟,与三危山相接。今截山子北,籍端水(今疏勒河)由东向西,贯穿全境。在今截山子与籍端水之间,山前洪积冲积扇向西逐渐开阔,东起今小宛堡,西至今六工城,以今安西县城为中心,形成今安西绿洲。今截山子以南,为冥泽及其以西的绿洲——今踏实绿洲。汉广至县辖有今截山子南、北的踏实绿洲和安西绿洲。汉广至县治破城子遗址,城垣东西宽144米,南北长250米,基宽7.5米,顶宽4.5米,残高8米,夯土版筑,城四隅有角墩,东、西二垣各有马面3座,西、北二垣开门,门外设瓮城(西门和西瓮城巳毁;编者注:原文误为“南门和南瓮城”),西垣中部有登城马道。城内文化层,上层为唐代文化层,厚0.7米,内含白陶片、开元通宝等;下层为汉代文化层,厚0,9米,内含灰绳纹陶片、夹砂红陶片、烧骨等。城北约30米处,有大型夯土台基,俗称“望月台”。城东曾发现砖室墓,出土灰绳纹陶罐、陶瓮、陶灶、纺纶、铜镞、铁器等。综上所述,破城子遗址,原当为汉代城址,后经唐代改建,现为唐城形制。

《后汉书盖勋传》李贤注广至。县名,故城在今瓜州常乐县东,今谓之悬泉堡是也。”据此,破城子遗址,即汉广至县故城,唐代改作悬泉堡。据敦煌悬泉邮书课,汉驿道不经广至县城。驿道由渊泉县境,沿疏勒河南岸至今双塔堡,折向南,沿今兔葫芦河西岸,转西南,沿截山子南麓诸泉,经今片石山墩、土疙瘩湾墩,再沿今黄水沟北岸向西,至八楞墩。此墩(原文误为“北墩”。——编者注)为清代墩台,但周围地面有灰色绳纹陶片,或许是在汉广至县置废址上重建而成。由此向东南行约29里(约合今12公里),即达广至县治,由此向北,越截山子,出今十工口子,即今安西绿洲,北可直抵汉塞,东北可达今小宛堡(汉美稷候官障可能在此地附近),西南可达今六工城(可能为元帝后的宜禾都尉府治)。驿道继续向西南,沿芦草河北岸,经双墩口子汉燧遗址(或即广至县万年亭、万年骑置),至土墩子汉燧遗址(或即广至县石靡亭)。由此向南,越今芦草河,行约15里118步(约合今6.4公里)即达冥安县治;向东北越截山子,出今瓜州口,北行28里(约合今11.6公里),即达今六工城。驿道继续向西南,涉今芦草河,至西南岸的芦草河墩(或即冥安鱼离置)。由此向西北出今芦草沟,转东北,沿洪沟,行约46里(约合今19公里),至今六工城;由此向东南,转西沿老师兔山北坡,行约31里(约合今13公里),至冥安县治。驿道继续向西南,进入效谷县境。

冥安。西南距效谷的里程,因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牍阙佚失载。但敦煌悬泉驿置里程木觚(II90DXT161139)记载,敦煌郡治东至冥安210里(约合今87公里),其方位当在今安西县南岔乡老师兔村附近。《汉书地理志》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泽,慨民田。”应劭曰冥水出北,入其泽。”前已述及,籍端水即今疏勒河,疏勒河在昌马盆地与昌马河汇合后,称昌马河。昌马河于上龙王庙出峡口后,向西北的西支干流,汉代称为“冥水”。冥水在今安西县桥子乡周围及其以北,与发源于祁连山脉之今鹰嘴山的诸水以及鹰嘴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泉水出露带上各泉,汇流发育成大泽(实为河道湖),汉代称为“冥泽”。冥泽北为截山子所阻,尾水在山前汇为今黄水沟,黄水沟下游汇今东巴兔山山前各泉,今称芦草河,由东北向西南再转向北流,穿切截山子,入汉效谷县境的芦草河水泽。《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冥水,自吐谷浑界流入大泽,东西二百六十里,南北六十里。丰水草,宜畜牧。”冥泽周围的绿洲,为汉、唐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在冥泽以西,中隔约25公里宽的戈壁,为今老师兔绿洲。绿洲为今东巴兔山诸山口之水,与东巴兔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北缘泉水出露带,于老师兔山周围汇流发育而成的沼泽绿洲,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1公里。今老师兔村即位于老师兔山东麓,北距芦草河6.5公里。汉冥安县领有今老师兔绿洲与冥泽以南的今桥子绿洲。今老师兔村西,有1座古城遗址,长58.2米,宽30米,基宽3.2米,顶宽1.4米,残髙6.5~7米,夯土版筑,城周围地面有灰陶片,安西县文物部门认为是唐代城址。村北有烽燧1座,方形,3.5米x35米,三层土墼中夹一层芦苇垒砌,髙4.5米,据其结构似为汉代遗迹。

由于老师兔绿洲地域狭窄,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大约于东汉时,冥安县治移往冥泽以南的今桥子绿洲。故城或即今苦峪城(又名锁阳城),位于今安西县桥子乡政府所在以南8公里的冥水故道南岸。《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晋昌县。本汉冥安县,属敦煌郡,因县界冥水为名也。”隋改为常乐县。唐武德七年(624年)改为晋昌县,瓜州治。据《元史地理志》瓜州,宋初陷于西夏。夏亡,州废。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后立。二十二年(1285年)徙居民于肃州,但名存而已。”又据清常钧《敦煌杂钞》和陶葆廉《辛卯侍行记》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朝命甘肃总兵王玺筑苦峪城,移哈密卫于其地。正德八年(1513年),忠顺王拜牙即为土鲁番胁降,苦峪城遂废。今据调查,苦峪城遗址为长方形,夯土版筑,南北长470米,东西宽430米,高10米左右。城中偏东有一南北隔墙,将城分为内、外城,东(内)小西(外)大,隔墙北端拐角有门相通。城四隅有圆形角墩;南墙、北墙各有马面5个,东墙有马面3个,西墙有马面4个;南墙、西墙各开1门,北墙开2门,门外各有瓮城;城上西北角有一了望塔(或为喇嘛教圆塔,功用待考),塔下有拱形门洞,东西贯通;城外有环墙残迹。城内有一簇簇圆形土筑房屋遗迹。城东北1公里,有寺庙遗址1处,遗址北有土塔10座,1座较髙,近9米,土坯垒砌,白灰抹面,其余9座较小(现仅剩7座),位于大塔之北。城内地面采集有灰、红陶片、陶纺轮、石磨,有开元通宝、白瓷片、黑、白棋子,还有铁箭头、青花瓷片等。城南和东南,有大片汉、晋和唐代墓群,以唐墓为多。综上所述,苦峪城遗址,最早为东汉城址,后经历代改建,现存为明城遗址。据敦煌悬泉邮书课,汉驿道主线不经冥安县城,西汉冥安县邮书,或向西北经鱼离置,或向北经广至县石靡亭,再经效谷县悬泉置或临泉亭,传往敦煌。前已述及,广至石靡亭或即今芦草河北岸之土墩子汉燧遗址。经实测,西汉冥安县治经石靡亭至效谷临泉亭,邮程约为65里(约合今27公里),沿途今有汉代邮亭遗址3座,加上临泉亭至效谷的邮程124里20步(约合今51.59公里)(下详),可知冥安至效谷的驿路里程为189里20步(约合今78.9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