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敦煌阳关玉门关论文选萃
15867400000087

第87章 敦煌两关长城历史文化初探(1)

窦侠父

一、敦煌两关长城史地研究

敦煌的名字和莫高窟、阳关、玉门关连在一起而闻名于世。随着敦遗书的发现(1900年农历5月26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震动了中外学术界,遂有了敦煌学。正如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序中说:“敦煌学者,今日世界之新潮流也。自发现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敦煌学这个名词。正因为如此,敦煌两关长城史地也更为学术界所关注。随着敦煌遗书和敦煌石窟资料的整理、刊布、研究,敦煌史地自然成为敦煌学的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敦煌两关长城史地的研究随着整个敦煌学研究的发展而发展,特别是近40余年来,进展很大,硕里衷衷糸糸。

1.罗振玉、王国维是上世纪初敦煌史地研究的先驱。罗振玉(18661940年),甲骨学家、金石考古学家、敦煌学家。自敦煌遗书发现后,对其中的敦煌地理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西州图经》作了研究,对敦煌郡效谷县址、古西域史地作了考证。以后他写出了着名论文《补唐书张议潮传》、《瓜沙曹氏年表》。

王国维(18771927年),近代着名学者、敦煌学的开山祖师。自敦煌遗书发现后,他对敦煌史地作了大量考证和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中,通过对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敦煌县悬泉乡户籍的考订,对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作了肯定结论。在《于阗公主供地藏菩萨画像跋》中,通过对莫高窟供养人题记之考释,对敦煌曹氏归义军政权历史作了研究。他依据出土的考古资料、敦煌遗书和大批汉简,对敦煌两关长城史地作了深入考证研究,解决了自敦煌出关后丝路古道的走向(见《敦煌汉简跋十四》)。他考订了汉敦煌郡中部都尉、玉门都尉及所属步广、平望、玉门、大煎都四候官的治所,确定玉门都尉治所即玉门关。他在《流沙坠简》中,对敦煌境内汉长城及沿线的烽燧作了考证,为其中11座烽燧定名并划归了辖区。可以说王国维大师为敦煌、两关、长城、烽燧、丝路古道的史地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信而有据的研究成果。

2.向达(19001966年),土家族,生前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图书馆馆长,1935年曾在英国牛津大学鲍得里图书馆工作过。他参加前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于1942~1944年两次来敦煌考察发掘,还遍访散见于民间的敦煌遗书,有价值者均抄录整理。他对敦煌、两窟、两关、长城均作了系统考察研究。同来者还有夏鼐(19101985年),杰出的考古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获埃及考古学博士。生前为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后向达有《西征小记》、《两关杂考》、《莫高、榆林二窟杂考》、《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记敦煌石室出后晋天福十年(公元945年)写本寿昌县地境》等刊布。1957年收入《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出版。向达对敦煌两窟、两关、长城的研究着述,可谓这方面的力作。此外尚有陈希夷的《古敦煌郡沿革及遗址》,阎文儒的《敦煌史地杂考》,夏鼐的《敦煌考古漫记》等。

70年代,唐长孺、姜亮夫、贺世哲、孙修身等诸多着名学者,就张议潮起义、张曹归义军政权、瓜沙曹氏年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填补了敦煌历史上这些重大问题的空白。

3.对敦煌历史沿革(郡、镇、州、县)和有关历史遗址的系统考察研究,其代表就是谭其骧。他1911年生于奉天府(今辽宁沈阳),上海暨南大学和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1950年起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已于上世纪80年代出齐,历时20余年,9大册。这是迄今最权威、最精确、最详细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接着,他又主持编辑《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这将是一部包括自然、人文20个专题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这一重大成果,就把敦煌建置沿革(郡、镇、州、县)和有关历史遗址、行政区划建立在科学有据的基础上。

80年代初我国着名西北史地学家黄文弼发表了《河西四郡建制年代考》、《河西古地新证》、《古月氏古地及西迁》。齐陈骏有《敦煌沿革与人口》,窦侠父有《敦煌史迹》。《敦煌史迹》着重把敦煌两关长城史地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联系起来,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考察探讨了敦煌、两关、长城历史。青年学者杨富学则另辟蹊径,通过研究回鹘文书,着力研究沙州回鹘这段久争不决的问题,终有《沙州回鹘及其文献》的专着问世。

与此同时,从80年代末以来,李并成、李正宇等也对敦煌史地系统进行考察研究,在瓜沙驿站、城堡遗址、县乡里建置、河渠分布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李正宇着有《敦煌历史地理导论》、《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李并成着有《瓜沙史地研究》。

4.在汉长城、烽燧的系统考察研究方面,1979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与敦煌县文化馆组成的汉长城调查组,于当年6、7两月,对敦煌境内的汉长城和71座烽燧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对烽燧遗址编号为Dl~71。是年10月,对马圈湾烽燧遗址(敦煌市西北95公里,东距小方盘城11公里)进行发掘,获汉简1217枚,后对这些汉简又进行了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省博物馆专家岳邦湖、吴扔骧参加。1981年3月,又对酥油土烽燧遗址(敦煌市西北57公里,编号D38)挖掘,获汉简70余枚。长城专家岳邦湖研究员于2002年5月15日~6月14日,又对河西长城进行了系统考察。从敦煌开始,按长城走向向东,直到黄河北岸的永登河口镇(汉长城起点),行程1200公里,历时31天。

5.对河西汉简的系统整理和研究。自20世纪初至90年代,河西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陆续出土的竹木简牍,计达25000余枚。这些敦煌汉简,加上居延汉简,经过历年来的系统整理研究,为了解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汉代屯戍情况乃至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西交通和社会历史情况,包括敦煌两关长城的史地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1990~1992年期间敦煌悬泉置遗址的科学发掘,又新获汉简35000余枚(其中有字者23000余枚),已经作了初步整理和研究。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研究,可以说基本上解决了敦煌两关长城历史地理的一些主要问题。首先,基本上摸清了敦煌行政建置、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和敦煌历史的重大事件,以及相关历史遗址的分布和特点。可以说,敦煌从西汉到清代的历史地图已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次,基本土摸清了汉长城的长度、起止、走向、修筑时期等基本问题,对当时的军事防御制度、组织指挥系统、迅速便捷的报警设施和方法、屯垦戍边制度,都有了系统深入的了解。

二、探究敦煌两关长城历史文化的两个重要前提

我们不能单就敦煌两关长城历史文化本身去探究敦煌两关长城历史文化,而必须从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巩固、发展这个全局着眼,联系丝绸之路的历史和作用,去揭示敦煌两关长城历史文化的丰厚内涵和重大意义。

1.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于秦,是世界上最早的。秦始皇修长城,就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直接关系。而经西汉一代,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才得以巩固和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强国,其文明程度堪称世界一流。

据此,我们进一步深究:列四郡、据两关标志着什么?标志着河西包括敦煌在内,正式成为西汉的一个行政区。接着以敦煌、两关、长城为基地,汉武帝开始了经营西域的一系列重大活动。张骞二次通西域(前119~前115),最远到达安息的阿湾(今伊朗哈马丹),争取了一些西域国家,还沟通了与身毒(印度)、条支(今伊拉克)等国家的联系。西汉展开了和匈奴争夺西域的斗争(也就是把匈奴势力再赶出西域)。于是有赵破奴率军击败亲附匈奴的楼兰、姑师之战(前108年),有贰师将军李广利率数万士兵伐大宛的战争(今乌兹别克斯坦,前104年);有汉宣帝派赵充国等五将军率15万大军和乌孙数万兵夹击打败匈奴的战争(事在前72年)这样持续36年的进击,“匈奴遂耗衰”(《汉书匈奴传》),西域各国才从匈奴的控制下转到西汉方面来。于是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在西域建立了代表西汉王朝管辖西域广大地区的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治乌垒(今新疆轮台东北),首任都护郑吉(先后担任此职者18人,史册有记载者仅8人)。这是敦煌建郡、据关、修塞50年后的事。

那么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又标志着什么?标志着西域广大地区正式成为西汉的一个行政区。标志着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巩固和空前发展。之所以是巩固,秦始皇以来长达160年的匈奴威胁解除了。要知道,汉民族之名就始定于西汉。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一体的格局,幅员辽阔的疆域、行政辖区等,就是在西汉才奠定了基础。试想,对中华民族、对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言,还能有什么历史事件比这更重大、重要呢?

2.要从敦煌、两关、长城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相互作用、深远影响来考察敦煌两关长城的历史文化。敦煌、两关、长城在横贯亚、非、欧,长达7千公里的丝绸之路这个长链条中处于什么地位?这种地位作用又是怎样历史地形成了?敦煌、两关、长城为丝绸之路的畅通、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起了怎样的作用?而丝绸之路又怎样造就了敦煌、两关、长城的战略地位辉煌的历史文化?要知道,这条丝绸之路,把人类最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古希腊、罗马和中古人类文明的旗手阿拉伯帝国连在一起了。这种往来、交流、融合,影响持续一千余年。我们今天在探究敦煌两关长城历史文化时,能不和丝绸之路联系起来考察、探究吗?

三、对敦煌两关长城历史文化的思考

上下两千年、横贯数百里的敦煌两关长城,历史之悠久、历史作用之持久巨大、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不仅中国少有,世界上也属罕见。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力量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对外开放、友善的历史见证;也是风格绮丽、魅力无穷的敦摸文学艺术的摇篮和载体。整体的中国长城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现在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已成为世界上颇有影响、国内最具特色、文化内涵深厚、人文品位很高的旅游精品项目之一。因此,探究敦煌两关长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很高的人文品位,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那么深入探究两关长城历史文化的切入点在哪里?仍在两关长城,因为两关长城是两关长城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这就是说,要从两关长城的功能作用上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