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学是以普通社会作为基本接受对象的,本地作品如此,从外面传人的作品也大体上如此。因而,它也就不能不顾及接受对象的欣赏水平和欣赏习惯。同时,敦煌文学的本土作者,尤其是归义军时期的本土作者,多数并非专门的文墨之士,而是文化水平不怎么髙或粗通文墨的普通人,有的还是以讲唱为生的艺人或因一时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与文学偶有牵连的社会底层僧俗人物。那些由外面传入的一些作品的作者,如讲唱类、歌辞类的作者本来也是如此,也有一些作品的作者如王梵志、白居易等文化水准较高或很髙,但却是主张并实践着通俗文学理论主张的。因而,敦煌文学作品的主体和多数,也就不可能写得那么典雅绮丽,而是朴实无华、真实自然、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与形式主义无甚牵连。加上敦煌文学中的许多作品,本来就是因实际生活中某一具体需要而作(笔者曾称其为治实文学),重在应用而不在为文,因而这种基本特点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了。事实上,敦煌文学也具有关切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通俗质俚的语言、活泼多样的大众化体式、不重铺排渲染的多样化艺术手法,而且越到后来越是如此;到归义军时期,这种情形尤为突出,可以说敦煌文学的通俗化历程历经六七百年之久而终于完成。具有这种塞本特点,也是敦煌文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的一个根本原因。
敦煌文学作为4世纪至14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贡献,和整个敦煌文化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敦煌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敦煌文学从内容和形式上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当中原腹地一带战乱频仍、文事凋敝的时候,习称五凉文学的河西地区,文学创作却兴盛二时,成为北中国文学最为繁荣的地区,而当时河西地区作家最多、作品最多的正是其中的敦煌地区。可见,当时刚刚正式形成的敦煌文学既在整个河西地区文学的兴盛中有重要作用,又在整个北中国文学的延续和发展中有重要贡献。到了唐、五代、宋初,整个中国文学处于长期发展中的黄金时期,而敦煌文学却还是在思想内容方面为当时的中国文学贡献出了大量有关西北边陲地区社会生活的作品,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从艺术形式方面说,敦煌文学成为当时中国文学的一个缩影,不仅中原腹地所有的文学类别和体式这里都有,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当年中原腹地文学一些类别和体式如变文、词等的作品已存之不多或巳经无存,而在敦煌文学中却保存了下来或保存较多。其次,敦煌文学促进了中外文学交流,在中国文学吸收外来营养方面很有贡献。敦煌地区地处丝绸之路咽喉,其腹地沙州是外来文学进人当时中国中原腹地的第一个西陲关口。
古印度次大陆的佛教文学,正是经由此地而渐次到达中原腹地的。特别是可以作为文学作品看的佛经,还在3世纪末、4世纪初,在敦煌地区就已有翻译,出现了着名的佛经翻译家、被称为“敦煌菩萨”的竺法护;是后,佛经翻译在敦煌地区仍一直进行。这就把作为佛教文学主要形式的佛经介绍进当时的中国,然后佛经又继续东进至中原腹地。敦煌文学中的佛曲一体,也是这样进入敦煌地区和中原腹地的。中国文学史上的词是燕乐曲辞,燕乐是在吸收外来音乐特别是西域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西域音乐也是经由包括敦煌地区在内的整个河西地区进人中原腹地的,可见词之形成也同敦煌地区有密切的关系;敦煌文学中有大量带有早期特点的词作,并非偶然。最后,敦煌文学在宋代以后中国文学总体面貌大改观方面也是有重要的作用和贡献的。它参与了宋后中国文学总体面貌大改观的酝酿,和中原腹地先宋中国文学一起成为这一大改观的先声。大家知道,自宋代以后,中国文学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诗文虽仍被视为正统,而其它的文学形式,主要是话本小说、鼓子词、弹词、宝卷、词、散曲等所谓俗文学形式,却竭力冲破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观的束缚,努力争取自己在文学殿堂中的地位,并在事实上成为文学园地中至少可以和以诗文为主体的正统文学平起平坐的角色,成为中国文学重要和突出的组成部分。这些文学形式之所以能在文学园地中争得重要而突出的地位,自然是由唐、五代、宋初的中国文学发展作了酝酿和准备的,而敦煌文学在这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年敦煌俗文学的作者们,和全国的俗文学作者一起,一代接着一代,创作了大量的词和俚曲小调式的作品,创作了众多的变文、讲经文、因缘、俗赋、话本等式的作品;此外,他们还对由中原腹地传人的不少俗文学作品进行了修改和加工,并使这类作品在敦煌地区广泛传播。他们也许根本上未曾想到,正是他们以及他们的中原腹地同行的创造,才准备和促成了后世中国文学总体面貌的大改观的发生,但他们和他们的中原腹地的同行们却确实在客观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总之,敦煌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容低估的。
敦煌文学和整个敦煌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或者说敦煌文学对敦煌文化有什么重要性呢?在前不久出版的《敦煌文化》一书中,笔者给敦煌文化做过这样一个界定:“敦煌文化指的是以4世纪至14世纪为存在时限、以那一千年间敦煌地区的地理和历史状况为存在背景的以汉族为主体的敦煌地区全体居民具有鲜明特点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表现。”这个界定也许不够准确和完满,但大体上还是可以成立的,而敦煌文学正是敦煌文化的重要物化表现之一即重要类别和载体之一。因而,敦煌文学对敦煌文化来说,其关系之重要可想而知。首先,在敦煌文化的诸多类别和载体中,敦煌文学最能体现敦煌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点。这是由于敦煌文学不仅和敦煌文化存在的历史相始终,而且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作品的数量也十分可观。在这方面,连敦煌艺术也难以完全比拟,因为敦煌艺术虽然数量也十分可观、同样与敦煌文化存在的历史相始终,但其主体部分却毕竟是宗教艺术,特别是佛教艺术,世俗艺术不仅相对较少,而且其中有许多其实还是宗教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世俗艺术。敦煌文学则不同,其作品中固然有不少是宗教性的,但更多的则还是世俗作品。
这就决定了敦煌文学在体现敦煌文化的总体风貌方面比起敦煌艺术来更为完整,使人们更能窥见敦煌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点而少带片面性其次,敦煌文学完整地体现了敦煌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点。在笔者看来,敦煌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点,主要有五点,即:敦煌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敦煌地区全民创造的;敦煌文化是以中原传统文作为主体和主导的多元开放文化;敦煌文化是以敦煌地区居民强烈的乡土之情和浓重的中原情结以及二者的融合为一为灵魂的;敦煌文化是日趋世俗化和庶民化的文化;敦煌文化是中原文化圈在西部边陲的坚实存在,既接受外来文化影响,又屏障着中原文化圈的西陲边界。而最充分地体现这五个方面的,在敦煌文化的各个类别和载体中,当推敦煌文学。最后,敦煌文学是敦煌地区居民心声的最为充分的表现。敦煌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如前所述,本身就是敦煌地区居民的精神活动及其物化表现。对于敦煌文学来说,尤其如此。人们常说文学是民族的心声。事实上,敦煌文学确是敦煌地区居民在阶级压迫和异族统治下苦难生活的呐喊、安居乐业和各民族和平相处生活的礼赞,是对于现实和来世美好生活理想的追求,是对中原腹地这个祖根之地和安身立命于敦煌地区的忠诚不二的向往。这一切,也就构成敦煌文学的灵魂,构成敦煌文化的灵魂。因而,如果把敦煌文学称之为4世纪至14世纪敦煌地区居民的心声的话,那是确凿无疑、完全可以成立的,而敦煌文学在敦煌文化中地位之突出和重要也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敦煌文学研究在整个敦煌学研究中是开始最早、成果最多的分支学科之一。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辛勤耕耘,使这个分支学科走到了敦煌学研究各个分支学科的最前列。本文的草写正参考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特别是参考了前揭《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概论》二书以及笔者和一位青年学子合作编写的《西陲文学遗珍》一书笔者的目的仅是给读者提供关于敦煌文学一般性的轮廓性知识。如有不当,敬请指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