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15867500000018

第18章 人唐求法:铸造新罗僧侣佛教人生的辉煌(2)

元和年间,着名诗人白居易担当翰林学士,现存《白居易集》中收有元和元年的一道敕书。该敕书载云:“敕新罗王金重熙、金献章及僧冲虚等,至省表兼进献及进功德并陈谢者具悉。今遣金献章等归国,并有少信物,具如别录。卿母及妃并副王宰相以下,各有赐物,至宜领之。冬寒卿比平安好,卿母比得和宜,官吏僧道将士百姓等,各加存问,遣书指不多及。”此敕书又见《全唐文》卷六六五。不过,《三国史记》中作“金宪章”,而《白居易集》及《全唐文》作“金献章”,“宪”、“献”中文与韩语发音均相同,因白居易所作诏书在先,故笔者以为新罗所派王子当为“金献章”。同时,《三国史记》言明是新罗宪德王即位第二年派使人唐,但白居易起草的唐宪宗敕书中却题为“新罗王金重熙”,况且,宪德王杀侄儿金重熙(哀庄王)登上王位后很快就入唐告哀,唐朝也派使吊祭册封,诏书中不可能仍然写已经去世的金重熙,是《三国史记》将此条史料排列推后,还是如韩国学者所云《三国史记》中纪年有问题,或者上述诏书本身传写时出现错误,抑或是《三国史记》所载与白居易所作诏书完全就是两件毫不相关的事情?文中姑且认为《三国史记》时间排列出现问题。但无论如何,上述敕书中提到僧侣冲虚其人,他担当新罗人唐使节,“省表兼进献及进功德并陈谢”,他在新罗佛教界处于什么地位,新罗王派他入唐有何用意,他入唐是否还担当和佛教关联的使命?因史书缺载,难能作论。

第三,入唐求法僧侣因各种原因得到唐朝皇帝召见,显示出佛教交流在唐罗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上述唐太宗亲自接见慈藏,赐予佛教典籍,皇太子李治也赐予相关物品,其用意相当明显。一方面唐太宗肯定慈藏在唐求法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当是在唐与高句丽摩擦对峙,新罗备受百济和高句丽压力的现实背景下,对以佛教立国,新罗王特别器重的佛教人士予以照顾,也是唐太宗父子为实施半岛政策,强化与新罗已有的友好关系,牵制高句丽的用意所在。

8世纪中叶的新罗人唐僧侣无相,以及随后的无漏法师,受到唐玄宗、唐肃宗父子的厚爱。据现存《宋高僧传》等书记载,无相为新罗王第三子,在新罗就已经剃度,开元十六年(728)年入唐。此时新罗圣德王在位(703~737)。圣德王在位三十余年间,曾经派遣入唐使者四十次,其中包括王弟金钦、金嗣宗,王子金守忠,王侄金志廉、王族(或为“侄”)金志满,从弟金相等人,唐玄宗确实也接待过金守忠、金志满、金志廉等,只是现存《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并没有记载身为王子,且已经剃度的无相入唐事宜。无相宝应元年(762)圆寂享年79岁,如此推算其生年当为公元684年。就是说,新罗神文王金政明在位期间无相已经出生。依照上述史书记载推算,他可能是神文王的儿子,即是圣德王的兄弟。神文王死后太子理洪继立,是为孝昭王;而圣德王隆基为神文王第二子,继其兄孝昭王而立。另据记载,无相到达成都后,因“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惧其却回,其位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相巳冥知矣”,似乎证实了无相为新罗王子之事实。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其一,无相入唐前已经落发为僧,开元十六年入唐,此时圣德王已经在位二十五年之久,根本不存在无相返回威胁其王位之可能。其二,与上述理由相类似,孝成王738-742在位,此时无相入唐已经十年,孝昭王在位也已十年;景德王743~765在位,更不存在无相威胁王位的事情。其三,无相人唐时间已久,而且巳经到达边远的剑南道,并且专心修禅,唐罗关系空前密切,新罗王派人暗杀一个以苦行修道的和尚,似乎很勉强。其四,说有刺客行刺,无相并早巳觉察,更是让人觉得玄而又玄。笔者认同《历代法宝记》的记载,即“无相禅师,俗姓金,新罗王之族,家代海东”。就是说,无相和新罗王室有一定的关系,也可能是新罗王的远房,但他并非所谓的新罗王第三子,人唐后也根本不可能对新罗王位造成什么威胁。无相到达唐都长安后,受到唐玄宗的召见,并将他安置于禅定寺。后无相辗转来到四川成都保唐寺,传承了从弘忍到智诜、处寂的禅学衣钵。无相每年“十二月、正月,与四众百千万人受(授)缘,严设道场,处髙座说法。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绝,声停念迄。”在禅法上突出“无忆、无念、莫忘(妄)、(无)(妄)”,此三句学说与三学,即戒、定、慧相配合,形成着名的“三句用心”的禅法传授仪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亡剑南道首府成都,在成都又一次见到无相。此时无相声名显赫,唐玄宗以礼相待,在当时传为佳话。无相临终前将衣钵传与无住和尚,其传承更具传奇色彩,成为佛教衣钵传承的典范。就是说,无相入唐后经过进一步的修行,成为佛教界声名显赫的人物之一,受到唐玄宗的器重;他不仅传承了自弘忍、智诜以来的修佛仪式,而且有所创新,对于佛教禅宗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唐懿宗以佞佛而着名,在位期间迎法门寺佛骨到达京师长安,成为唐代声势浩大、供品繁多、耗费空前的一次迎佛活动。唐懿宗在位十四年间,入唐新罗僧侣人数众多,而懿宗皇帝与人唐的新罗僧侣也有交往。査阅《旧唐书》卷十九上,《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二等文献记载,并没有发现咸通十一年(870)唐懿宗接见新罗僧侣之事,但《新罗国故两朝国师教谥朗空大师白月栖云之塔碑铭》(崔仁滚撰)却有详细记载。关于朗空禅师受到唐懿宗接见关联问题,笔者在其他论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赘。

(二)入唐新罗僧侣在唐活动

人唐新罗僧侣历经艰险到达唐朝,在惊涛骇浪中,在漫漫沙漠戈壁中,在孤寂无聊和艰难困苦中,他们用坚强的毅力和一腔热血,在陌生的国度,付出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新罗着名僧人元晓没有入唐,但“尝与湘法师人唐,慕奘三藏慈恩之门,厥缘既差,息心游往”。《宋高僧传》卷四《唐新罗国义湘传》中,记载了元晓、义湘两人入唐受阻之情况。义湘最终到达唐朝,元晓则平生在新罗修行着述。就是说,要人唐求法或者成就一件艰难的事业,必须有坚忍不拔的决心,如稍有动摇,就会前功尽弃。当然,元晓大师在新罗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新罗中代的朗慧大师无染,随新罗使节入唐,“及大洋中,风涛钦颠怒,巨煸敦人,不可复振。大师与心友道亮跨支板恣业风,通星半月余,飘至剑山岛(即黑山岛,在今山东省长岛县)行之碲。”对此,大师“怅然甚久曰:鱼腹中幸得脱身,龙颔下庶几搀手,我心非石,其可退转乎!”也就是说,这次经历惊涛骇浪,生命艰危,但只是功亏一篑,并没有到达目的地。对此,无染禅师意志坚定,绝不放弃,终于在长庆初年,获便搭乘新罗朝正使金昕赴唐朝正的船只,到达唐朝登州。新罗瑞云寺了悟禅师于大中十二年(858)“私发誓愿,拟游上国,随人朝使利涉云溟,乘一支之船,过万重之浪,曾无惧念,不动安禅”,到达目的地。月光寺圆朗禅师咸通七年“投回易使陈良付足东来。时乃波涛腾涌,烟霭昏沉,舟楫有倾覆之虞,僧俗溺之患。师乃略无俱口。若非神通妙用,智识遐周,履险不惊,孰能至此”。除此之外,真鉴禅师、普照禅师、真澈禅师、法镜禅师等众多的新罗僧侣亦先后乘船入唐,求法巡礼,为新罗佛教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如此,也有僧侣在往返唐朝过程中,葬身大海。如公元831年二月,新罗兴德王遣王子金能儒及九名僧侣入唐,一行在唐朝顺利完成使命,当年七月返回,但一行人返回途中全部溺海身亡。此可能是人唐新罗僧侣葬身大海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入唐后的新罗僧侣同唐朝僧人一样,也有人踏上了西去印度的历程,一些人由此命丧漫漫路途。据陈景富先生统计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唐初赴西域求法的高僧共有56人,其中有8人为新罗人,这就是慧轮法师、玄恪法师、慧业法师、阿离耶拔摩法师、玄太法师、求本法师,以及没有留下姓名的两位新罗僧人。此8人中,求本法师事迹缺载,只知道他曾赴天竺,其余事迹不详。另外,除过玄太法师从西域艰难返回唐朝,其余诸人或者死于印度,如玄恪法师、慧业法师、阿离耶拔摩法师即是如此,或者死于返回途中,或者下落不明,如慧轮法师贞观中作为唐僧玄照的随从西游天竺,玄照奉敕返回后,慧轮先在信者寺驻留七年,后在吐火罗寺院,义净曾见过这个和尚;慧轮精通梵文,“薄闲《俱舍》”,随后事迹不见于史书。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两位新罗僧侣,他们和义净和尚一样,是从海路赴印度,病死于求法途中。在此后的岁月中,西域求法的新罗僧侣仍大有人在,其中见于各种记载的有慧超、无漏、元表、悟真等人,而慧超其人及其着作的面世,使他成为新罗人唐僧侣赴西域求法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据《一切经音义》、《代宗朝赠司空大辩正广智三藏和尚表制》等文献记载,慧超十余岁人唐,开元七年(719)从海路赴印度求法巡礼,开元十六年(728)从陆路返回长安。在随后的几年中,他整理随行记录,撰成一部《往五天竺国传》。《往五天竺国传》残卷,于1905年为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石窟中掠取并公诸于世,进而引起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成为自玄奘《大唐西域记》之后又一部记载西域沿途乃至当时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着作。据史料记载,慧超后来从不空三藏为师研习密宗,驻留大兴善寺。唐代宗大历九年二月,慧超曾在内道场撰写了《贺玉女潭祈雨表》。在随后的日子中,慧超于建中元年(780)赴五台山乾元菩提寺修行,最终圆寂于该寺,享年85岁。无漏、元表两人天宝年间分别从陆路前往西域,无漏可能因身体的原因,中途返回,并在安史之乱中和唐玄宗、唐肃宗父子过从甚密;元表返回唐朝后前往闽越习华严经,一直到唐武宗毁佛之时,其人似乎仍然健在,并对佛经的妥善保存做出了贡献。悟真其人于唐德宗在位初期经吐蕃至中天竺求取《大毗卢遮那经》,贞元五年(789)原路返回途中,不幸死于吐蕃境内。

在唐朝巡礼求法的新罗僧侣,除过上述从事佛经翻译、赴西域求法、在唐求法后返回新罗者之外,能够传名后世者毕竟不多,众多的僧人为了修成正果,过着孤寂而默默无闻的生活。如唐昭宗景福二年(892)人唐,前往天台山平田寺的道育就是其中之一。据载:道育“慈爱接物,然终不舍岛夷音言。恒持一钵受食,食讫,略经行而常坐,胁不着席。日中洒扫殿廊,料理常住,得残羹乏食,虽色恶气变,收贮于器,斋时自食。与僧供浴煎茶,遇薪木中蠢蠢,乃置之远地,护生偏切。凡对晤宾客,止云伊伊二字,殊不通华语。然其会认人意,且无差脱。”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其一,此僧入唐求法,但不学唐朝语言,确实令人费解,此为特例?还是具有代表性?不得而知。其二,道育可能是修头陀苦行僧,能吃苦耐劳,而且很注意保护生灵,常常在夏日以身伺蚊虫。其三,或许是在中土时间很久的缘故,虽然他只能发出“伊伊”两声唐音,但能够懂得对方的意思,很少出现差错,也就是说,他对华语的听力已经达到一定程度。道育的经历,显示出众多的新罗僧侣人唐,僧侣中文化构成、家庭背景、人唐的具体原因等呈多样化样相,相信和道育有相似或相近经历,名字没有传下来者当不会少。金地藏为新罗王之族人,人唐到达池州九华山,“乃径造其峰,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岩栖涧汲,趣而度日。”他整日苦苦修行,至德初被人在石室中发现,当地百姓在原地为他建造伽蓝;地方官闻风前来,奏请在其地成立寺院。地藏的声名从此传扬天下,“本国闻之,率以渡海相寻,其徒且多,无以资岁”。贞元十年(794)夏在寺中圆寂,享年九十九岁。此后,金地藏作为九华山地藏道场的开山祖师,成为中国佛教信仰体系中着名的菩萨,九华山也在历代僧俗的巡礼瞻拜中享誉世界。

(三)入唐集中居住的新罗僧侣

入唐求法新罗僧侣集团居住,当以山东半岛登州文登县赤山法华院为代表。日本请益僧圆仁开成四年(839)六月初到达文登县赤山浦,在张保皋所建赤山法华院居住超过一年。据圆仁记载,这个寺院有常住僧侣三十余人,均为新罗人。寺院有很大的讲堂,每年夏秋两季都举办讲经法会,一般可容纳200余人。法华院的讲经礼忏、讲经仪式均极为独特,杂揉唐罗双方的特点,如“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音曲一依新罗,不似唐音。讲师登高座讫,称佛名便停。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一据唐风,即云何于此经等一切偈矣。至愿佛开微密句,大众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就是说,由于赤山法华院所处唐罗交往要冲,以及建成时间短暂等原因,新罗僧侣人等除保留自己的生活习惯,如重视八月十五节之外,其讲经杂揉唐朝与新罗多种成分,显示出文化的交融和互补。当时在青州及淄州长山县均有新罗院,相信那里的新罗僧人也不会少。但是,由于唐武宗的毁佛运动,圆仁会昌五年九月路过时,“本意拟住赤山院,缘州县准敕毁拆尽,无房舍可一居,大使处分于寺庄中一房安置。”可见,由新罗人建立,僧侣集团居住的赤山法华院此时已不复存在。

唐朝金州有一座新罗寺,相传该寺建造于贞观年间。贞观十年(636),新罗僧人慈藏与门人僧实等十余人人唐。人唐后慈藏在终南山修行,僧实则偕使者随从来到金州(今陕西安康市),看到汉江眷恋不舍,因请立寺以遣乡思。贞观十三年(639),金州刺史段志玄在汉江边建成一座寺院,并题其额为“新罗寺”。如上文所述,慈藏贞观十七年(643)慈藏返回新罗,按照一般情况,僧实应该随慈藏返回,但他也有可能并未返回,而是长期居住于此,这样才有新罗寺的繁荣和驰名于世,因为中韩现存史书中并未记载僧实其人返回新罗。另外,从新罗寺遗址考古发现得知,寺院残留的“两个石焱质当为新罗寺大殿正门两侧的碑座,二者距离基本未变,大约在8.5米左右,由此可以推知新罗寺正殿大门石台阶的宽度。据碑座的位置可知新罗寺大殿的方向是坐西南朝东北,即朝着朝鲜半岛方向。”韩国庆州所在的四天王寺遗址南端,也有两个残焱质存在,与此相联系,金州新罗寺的建造是否夹杂新罗寺院建造方式,抑或因为有新罗僧侣参与才如此?因没有文献史料佐证,实在难于作出准确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