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卜杜拉马文宽
晋代葛洪撰《西京杂记》记载汉代长安工艺家丁谖善造奇器,如“卧褥香炉”或称“被中香炉”。因其为球状,可称“香球”。其制作颇为奇妙精巧,“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可置之被褥”。这种“香球”虽在汉代已有之,但未有实物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西安郊区发现三批六件唐代镂空刻花涂金银“香球”;另在扶风县法门寺佛塔地宫中出有两件。宋元明各代均生产香球,但很少有实物流传,仅国家博物馆保存一件明代“香球”。
中国“香球”在世界各地多有收藏。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有唐代香球,收藏家肯普(Kempe)收藏两件唐代香球。
“香球”设计奇巧,其内“焚香盂”与两个(或三个)同心圆“机环”用“轴”相互垂直连接一起,故在球内“焚香盂”永远保持水平状态(即“炉体常平”),可使燃烧的香料不会外泄。所燃之香气具有消毒、解秽的作用。香球“熏衣”、“熏被褥”后具有提神之功效;悬挂于厅堂或车轿之中可净化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故“香球”是古代统治阶层之宫殿、厅堂、车轿、闺房之雅器。
“香球”的内部结构与现代陀螺仪中的万象支架(gimbals,亦称常平架)相同。其原理今日已广泛应用于轮船、飞机、导弹等航空、航海领域的一切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之中。据文献记载,在两千余年前的西汉时期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制造“香球”的过程中,勤于思考设计了结构奇巧的万象支架。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对世界科学进步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有着1300余年友好的交往历史。双方贸易往来颇为兴盛,文化交流层出不穷。“香球”西传伊斯兰世界就是其中之一例。目前我们见到早期的伊斯兰“香球”产于马穆鲁克王朝(1250-1517)统治下的埃及或叙利亚。在世界一些着名的博物馆如伦敦不列颠博物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华盛顿佛雷尔美术馆均收藏有伊斯兰“香球”。
伊斯兰镂空刻花嵌银黄铜“香球”无疑是仿制唐代制品,说明早在唐代“香球”已传入伊斯兰世界。马穆鲁克王朝与我国有着多方面的商贸经济往来。其时大量的马穆鲁克描金釉彩玻璃输入我国,我国的丝绸和瓷器也大量地输往彼方。中国瓷器和伊斯兰陶器在器形、纹饰和生产技法上有众多的相互影响。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埃及、叙利亚金属器工匠仿制了早已传入的唐代“香球”应是顺理成章的。
马穆鲁克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叙利亚等地均面向地中海,因而它与地中海沿岸国家有着广泛的贸易关系。此时埃及、叙利亚生产的玻璃器、金属器等输往意大利,黄铜镂空刻花嵌银黄铜“香球”亦是其中之一。如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一件输往欧洲的伊斯兰黄铜香球。不过有些“香球”是作为“暖手器”(hand-warmer)出口到欧洲市场的,因为在欧洲有些寒冷的城市需这种用具。“暖手器”的结构与“香球”完全相同,仅尺寸较大,顶部多无系挂。
16世纪初有些埃及、叙利亚金属工匠迁居至威尼斯。当地工匠就把这些人称为老师,虚心学习。到16世纪中期他们已完全掌握了老师的精湛技艺。此时威尼斯生产出一些具有伊斯兰风格的金属器,其中有些是迁居此地的伊斯兰工匠完成的,如美国巴尔的摩沃尔特斯美术馆、意大利波罗尼亚Civic博物馆保存的“暖手器”。另有些器物则是本地工匠制造的。
伊斯兰文化具有承上启下、东西交融的显着特点,是中世纪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千余年来中国与伊斯兰世界有着极为密切的文化交流,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就中国文化西传而言往往是通过伊斯兰世界进行的,如造纸术就是经由中亚、西亚、北非进而达欧洲。从本文论述也可以看到,中国“香球”制作技术也是经由伊斯兰世界而西传欧洲。
(阿卜杜拉.马文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