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法门寺博物馆论丛(第一辑)
15867500000064

第64章 法门寺金代《香雪堂碑》试考

张恩贤张晓娟

在法门寺博物馆展出文物中,有一通2000年10月,法门寺院在修建藏经楼挖基础发现的石碑,出土地点位于距法门寺大雄宝殿北约30米处。此碑深埋地下3米,周围多为杂土,混有宋金时期残瓷片。《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将其定名为《香雪堂碑》。

该碑为汉白玉石质,长45厘米、宽45厘米、厚10厘米。碑沿阴刻一周变形窃曲纹。铭文共15行,满行1314字,共178字,字径2xl.5厘米,先揩书后行书,有欧体风范。此碑无题额,碑文应为前扶风令郄文举撰并书,法门寺天王院僧法苑立石。文分前后两部分内容,前为碑铭主体,记载了法门寺天王院主持僧苑公戒师所居之堂——“香雪堂”得名的缘由及赠名者为金代驸马镇国上将军都尉蒲察公;碑文后半部分为前扶风令郄文举所赋七言律诗,赞天王院“香雪堂”,环境幽雅宁静,翠柏森列,荼縻花香,飘谢飞散,犹如香雪;僧人煮茶,手捧经卷,终日禅坐诵念,一派佛家曲径通幽佳境之景象。现将碑文摘录如下:

苑公戒师所居之院有香雪堂先朝驸马镇国上将军都尉蒲察公所赠之名也师云当其时堂前荼縻花方谢糁糁如雪而复幽香因摭一时之意故目之曰香雪然自得名之后有题跋恐为阙曲愿将数字褒口口仆不牢让设书长句雅命前扶风令郄文举再拜翠柏森森已成列荼康相间尤清丝小院春风花落时堂前散漫飞香雪对此何人赏物华山僧睡起煮新茶手披经卷坐终日要看缤纷天雨花戌辰十二月十一日天王院僧法苑立石查阅法门寺史料,未发现有此碑的记载,虽已发现数年,但仍为法门寺出土文物之新见,所以它的出土,为研究法门寺历史又提供了新的资料。碑文虽则不长,但仔细研读,仍涉及不少历史信息,现将有关问题试作释考。

一、碑刻年代考

此碑从行文款式、边栏装饰、石料选择等方面,均与法门寺出土的金代碑石相似,特别是边栏的变形窃曲纹及所采用的石料与法门寺出土的金承安五年(1200)《藏经碑》金大安二年(1210)《庶皋檀师燃身感应之碑》同出一辙。法门寺现保存金代碑刻有十多通,落款基本都刻记年号,唯此碑结衔年代只见干支纪年,而无帝王年号。干支纪年戊辰在金代有两次,一是金熙宗完颜直皇统八年(1148),二是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八年(1208),此碑落款不见以上两个年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翻阅《金史》,金代在两次戊辰年前后,朝堂之上均易其主,一是皇统九年十二月,海陵王完颜亮取代熙宗而临朝,改年号为天德,干支纪年已到了己巳末。二是章宗泰和八年十一月,卫绍王完颜永济代章宗而坐朝堂,逾年后改年号为大安。由此推测,此碑的戊辰年当是泰和八年,即公元1208年。泰和八年(戊辰年)十一月份,朝堂易主,旧年号随即取消,而新主的新年号又没有确定(卫绍王逾年后才改年号为大安),在当年十二月份,刻碑之人在这种情况下无所适从,只能刻记干支年。再者,法门寺在金代主要的一些法事活动,时间都在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年以后,最为兴盛的时候是在承安至大安(1196-1211)这15年间,此时期遗留下的碑石刻记也最多。法门寺现存的金代碑石中仅见最早的是1986年出土于明代塔基中一块残碑(3)。刻记年代为金熙宗天眷元年(U38)二月八日。这与金代历史发展的大局势是相符合的。金代前期,陕西关中西部,一直是宋金拉锯式的战略要地,频繁的战事使寺院内的一切法事活动无法开展,就更谈不上树碑立传了。而金代中后期,特别是金定都汴京,陕西关中相对安定,此时的法门寺佛事活动相对频繁,香烟旺盛是顺理成章的,从碑文描述的法门寺天王院盛景中也可窥一斑。

二、蒲察公浅释。

“蒲察”为复姓,它是金代名重朝野的大姓氏。翻阅《金史》,蒲察氏族在有金一代为官者遍布朝野,且多为武官,《金史》有传者不下十多人。此碑中的蒲察公,官爵封号为“驸马镇国上将军都尉”,此等官爵在金代可算极品高禄的朝廷重臣。将《金史》有传的十多位蒲察氏排比,结合碑文记载为“先朝”,那么,这位蒲察公生平事迹当在金章宗完颜璟以前。《金史》蒲察氏有传者诸人封爵均不见碑文所记,但在《列传第五十八世戚》中与碑文记载基本相近,在章宗以前者有两人,一是蒲察阿虎迭,二是蒲察鼎寿二人都有“驸马都尉”、“将军”封爵。阿虎迭“初授信武将军”,历任“右副点校”、“礼部、工部尚书”、“武定军节度使”等职,“封葛王”,薨年仅28岁,死于金海陵王完颜亮天德至贞元年间(1148~1151),主要生平事迹在熙宗皇统年间(1141~1148),海陵王亲临葬礼,并“赠谭王”。在正隆年间又“例赠特进楚国公”。

蒲察鼎寿,本名和尚,上京曷速河人,金钦怀皇后之父,妻熙宗女郑国公主,海陵王贞元三年(1155)“加定远大将军”、“尚衣局使”、“累官器物局使”,“大定二年,加驸马都尉”。历任“蠡州刺史、睿州防御使、河间尹”,后“迁泰宁军节度使”、“人为右宣徽使、改左宣徽使”等。章宗明昌三年(1192),“以皇后父赠太尉、越国公”。鼎寿此人“赋性沉厚明鉴”,为官清明廉洁,每到一处,抑豪强,抚贫弱,百姓感念,多为树碑立传以纪。本人又通契丹和汉字,世代与皇室联姻,但富贵不骄,“当时以为外戚之冠云”。此人生平事迹主要在海陵王贞元至世宗大定年间(1153-1189),死于章宗明昌年间。

通过以上记载分析,碑中所记蒲察公当为鼎寿,根据有五:一是蒲察鼎寿其生平事迹符合“先朝”之记;二是鼎寿美名,朝野称颂,影响很大;三是官爵中有“驸马都尉”、“大将军”之衔,与碑文记载相近;四是鼎寿为官一生,多在京都之外,即多为地方官,有机会亲临法门寺;五是本人精通汉语,原名“和尚”,当与佛寺有关。而蒲察阿虎迭虽也有封爵“驸马都尉、将军”之衔,但此人生平事迹在金代初年,比鼎寿要早,年仅28岁已死,其为官时间较短,主要在京都,即为朝官的时间居多,而仅有的几次地方官地点,却远离法门寺。刻碑之人只记姓氏而不记其名的原因,很可能是后世补记先朝事迹,刻碑时间距鼎寿薨年已相距20多个年头了,只刻记姓氏和官衔也在情理之中。碑文中蒲察公的官爵“镇国上将军”,可补《金史》之漏缺。对鼎寿的这种封爵如推测不错,当有两种可能,一是后世帝王对其追赠;二是金代在鼎寿卒时无这种官爵,当后世有了这种官爵后,天王院僧法苑立石时就以当时官爵封号刻记。

三、郄文举、法苑其人

此碑撰书者为前扶风令郄文举,其人不见于史载,翻阅清代《扶风县志官师表》亦无其人传记。但郄文举为扶风县令,却留名于法门寺,遗墨迹于碑石刻记之中。1976年拆除坍崩明代真身宝塔时,在塔基中出土了残断的金卫绍王完颜永济大定二年(1210)刻立的《庶皋檀师燃身感应之碑》此碑亦为郄文举撰书。碑铭开首记:“岐阳镇重真寺净土院燃身和尚爽公碑铭并序。里人吴海刊字;从仕郎守凤翔府口令武骑尉赐绯袋郄文举口、将仕郎守风翔府县主薄权县事王公口书丹;忠校尉口酒务都监飞骑尉郝溥篆额。”由以上碑文推测,郄文举任扶风县令时间当在金泰和至大安年间(1201-1211)。仔细翻阅清嘉庆《扶风县志官师表),所列之官师名录,资料来源绝大部分摘录于扶风地区散存的碑石中,尤以法门寺碑记刻石为最多。而郄文举在扶风任县令之际,正是金代法门寺最为鼎盛之时,现已发现郄文举为法门寺撰书碑石两通,清代县志《官师表》却缺载其人,究其原因显而易见,就是郄文举撰书的这两通碑石,一通在明万历年间修塔时就巳埋人塔基中,而此碑也在清代以前就深埋地下而不被人知,随着历史的变迁,郄文举其人随之也就销声匿迹了。那么,此碑的出土可补清代扶风县志《官师表》之漏缺,进一步证明了法门寺二十四院毁弃于明末清初。

此碑立石者为天王院僧法苑,此人亦见于《庶皋檀师燃身感应之碑》,在碑阴功德铭记“本寺众僧碑上助缘法号”中,第三位为“讲经论传大乘戒沙门法苑”。此僧虽(僧传)无载,但在法门寺出土金代碑石中两次出现,可见法苑其人在金泰和、大安年间也是法门寺众僧中比较活跃并小有名望的僧人。

四、天王院与香雪堂

法门寺在唐代有瓌琳宫二十四院,史料多有载录,从寺院现存碑石中发现的金代以前二十四院名字已有十多个。当1992年拆除清代所建大雄宝殿时,从房基下出土的明弘治十八年(1505)邑人张杰撰写的《重修法门寺大乘殿记碑》阴刻记明代二十四院名称,对研究法门寺二十四院才有了一个完整的概念。明碑中记本寺二十四院规模是在唐二十四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各院的名称随着中国佛教各宗派之间的兴盛与发展、衰落与消亡而变异,各院的佛教内容及功用发生了变化,其建筑布局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据明《大乘殿记碑》所记,二十四院大体布局是“殿(指大乘殿,即今法门寺真身宝塔北侧的大雄宝殿)北侧东西唐制二十四院,可见二十四院位置在今寺院大雄宝殿以北,向东、西两翼排列。在法门寺残存宋金时期的碑石中,天王院僧人见的最多,明《大乘殿记》碑中亦有天王院。而《香雪堂碑》出土地点在距大雄宝殿北30米处,并深埋地下3米,立碑之人为天王院僧法苑,由此可见,此碑的出土地点极有可能就是唐代天王院旧址,这与《大乘殿记碑》记载的二十四院布局是相一致的。在明代中后期及清代扶风县志中均无此碑记载及有关天王院的事情,再次证明法门寺天王院当毁弃于明末清初之际。

碑文中记“苑师戒公所居之院有香雪堂”,而落款结衔为“天王院僧法苑立石”,所以,法苑应为金泰和年间天王院主,即天王院住持僧无疑。金代天王院内的主体建筑即碑文中蒲察公赠名的“香雪堂”。堂前绿树成荫,荼縻花飘香,每日清晨,法苑带领众弟子,在堂内煎煮新茶,手捧经卷,诵呗拜佛,一派香烟缭绕,佛门盛景之地。

〔注释〕李发良:《法门寺藏经碑钩沉》,《文博》19%年第5期。

碑现存法门寺博物馆。

碑现存法门寺博物馆,出土时已残断成数块,现录碑文如下:

天眷元年二月八日武略郎知扶风县事专一管句(勾)劝农事总辖弓兵马仪摸勒上石古原张应之同来岁仲夏晦日题逐驱兵而西戌(戎)甫弟终日不张信甫口金太白郭陈张……《金史》卷一百二十,中华书局版。

李发良:《法门寺志》第七卷《18、金石(下))

王仓西、杨玺:《明弘治(重修大乘殿记碑)一法门寺历史若干问题再讨论》,《文博》1996年第5期。

“荼縻花”,据《汉语大词典》九册422页莱縻:荼縻条,亦作“荼靡”。落叶小灌木,攀援茎,有刺,夏季开白花,洁美清香,供观赏,也叫酴醸。宋辛弃疾《满江红》词:“点火樱桃,照一架,荼縻如雪。”郁达夫《懊恼》诗之;“荼縻零落春庭暮,九于铃高倩影空。”

(张恩贤,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副研究员;张晓娟,女,法门寺博物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