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15873600000007

第7章 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方法(2)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种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起交互作用的。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限地表现出来。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中,这三种结构的作用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以调整其内部冲突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当然如果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即出现人格障碍。

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形成之后,他不再那么轻视意识的作用了。基于对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及意识的划分理解,人们曾用浮在海中的冰块来比喻其理论,即“冰山理论”。超我一部分在意识之中,一部分在无意识之中;自我也是同样;本我则完全处于无意识领域。前意识是既可以变为意识又可以变为无意识的边缘部分,随着冰块的起伏,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维持着一种相对的、暂时的平衡。

(二)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服侍着三个严厉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它感到自己在三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了三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焦虑是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紧张状态。人天生就具有一种解决紧张状态的先天倾向,因而焦虑的产生会促使自我发展出一种机能,即用一定的方式调节冲突,降低或避免三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这种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的机能就是自我防御机制,也被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各种防御机制的共同点是:都是无意识的;都是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具有与现实相脱离的标准且种类繁多。主要的防御机制包括以下11种。

1.压抑

压抑(repression)是自我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因它先于任何防御机制而产生,且是其他防御机制产生的基础,即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也就是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种机制抑制到无意识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就叫作压抑。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压抑有两种情况:对本我先天本能冲动的压抑和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如一个想逃学的来访者,总是自己制造伤病,结果不能上学,但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

2.投射

把自己的不良动机或恶意投射(projection)到别人身上,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除自我责备的痛苦。例如,有的人自己不检点,却说别人作风不正。

3.否认

否认(denial)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事件,似乎从未发生过,使人逃离现实,以此来减轻内心的焦虑。否认是一种消极的解决方法,也是最早形成的防御机制之一。例如,拒绝承认亲人的亡故,坚持说其未死。

4.退行

当人们受到挫折和应激无法应对时,态度和行为就会退行(regression)到早期发展阶段的表现,即放弃已经学得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而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对付挫折并满足欲望。例如,性变态者用幼儿性活动方式来获取成人非常态的性满足,像小儿一样在异性面前裸露生殖器。

5.固着

固着(fixation)是心理未完全成熟,态度和行为永久停滞在早期的某一发展水平。例如,一青年害怕负起学习的责任,还需要接受如儿童学习时的监督。

6.合理化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不承认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需要和欲望,找个其他理由来辩护,以驱除内心的不安。例如,考试成绩差,便强调考试时环境不好等理由,以缓解因自身努力不够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7.置换

置换(displacement)又称替代,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该对象上,就转移到另一对象上去。“迁怒”就是该机制,通过迁怒可减轻感情上的痛苦。恐怖症患者所怕的对象大都是正常人不值得恐怖的,原因是来访者在无意识中将真正恐怖的对象置换为不值得怕的对象。

8.升华

升华(sublimation)是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和不能允许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例如,将失恋的痛苦转化成为事业奋斗的力量。

9.抵消

抵消(undoing)是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消除一个人的真实感受。例如,儿童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因疼痛引起的不快。

10.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是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的行为。在恐怖症患者中,有的来访者内心虽然十分希望接近异性,但却表现出恐惧异性的情形。

11.代偿

代偿(compensation)是指身体或心理上有缺陷的人可在其他方面得到发展,使自卑心理得到补偿,以解除这些缺陷带来的痛苦。例如,失明的人可努力成为音乐家或某方面的能工巧匠。

三、性欲理论

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以它两种断言触犯了全世界……首先,精神分析的这些令人不愉快的断言的第一个,就是肯定精神本身就是无意识的,而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其次,一个被精神分析宣布为它的发现之一的断言,就是肯定那些不论就狭义还是广义来说,人们都只能称之为性的本能冲动在神经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都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

性欲是弗洛伊德在潜意识的本我动机中所列的主要欲求之一。因为在他诊治的大多数病人中,性生活的压抑或畸形乃是造成心理失常的重要原因。为此,他发表了《性学三论》,阐述了他的性欲学说。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仅仅是以生育为目的的成熟的两性性生活,而且还包括了广泛内容的身体快感。人的这种性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只是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其对象也不尽相同而已。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动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这种力量称为“里比多”。弗洛伊德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性欲最敏感的区域或处于显著地位的动欲区会发生转移,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都有不同的主要动欲区。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性发展理论,认为性需要的是依次通过以下五个时期和五种形式来求得满足的。

(一)口唇期(又名自恋期0~1.5岁)

婴儿通过唇、口的吸吮、咬、吃等口腔动作来获得快感。这一时期母亲若能适当地哺乳和照料婴儿,可使婴儿从母亲那里获得安全感,有利于人格发展中的信任与自信的形成。但如果口欲期没有很好地得到满足,婴儿就会缺少安全感,会出现如沉溺于吃喝、咬拇指、吸烟、恐惧、自卑等行为方式。而过度地给予满足,则会表现出过度依赖、嫉妒等人格特征。

(二)肛门期(1.5~3岁)

这一时期幼儿的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幼儿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来满足自己的性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此时的幼儿心理发展与形成自主控制和攻击性有关,同时也建立起与父母的关系。这一时期若是顺利发展,可形成独立能力的性格,表现为自我决定行动,心理矛盾较少,容易合作。但如果没有很好地得到满足,则表现出“肛门性格”,即整洁、过分认真、吝啬、固执、不灵活、报复性强。同时,也是日后产生“强迫症”的重要心理基础。

(三)性蕾期(又名性器期,3~6岁)

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儿童开始把性爱转向外界,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俄狄浦斯”的名称来源于希腊神话,说的是一位王子(俄狄浦斯)长大后杀父娶母的悲剧故事。弗洛伊德借此神话传说试图说明每个儿童都有爱恋异性父(母)、憎恶同性母(父)的心理倾向,他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或“恋母情结”。儿童的这种情感是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因此受到压抑。(“情结”是被压抑的欲望在无意识中的固着,是一种心理创伤)解决这种情结的方法是儿童在发展中把他自我的一部分视为与双亲一体的部分,形成超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但此问题解决不好,往往会导致各种性变态和心理失常。比如,女孩子会出现对男性的虐待、乱交等行为方式,而男孩子则出现同性恋、露阴癖、异装癖等性变态,会怀疑自己的男性身份。这种“俄狄浦斯情结”也是日后神经症及其心理障碍的根源之一。

(四)潜伏期(6岁~12岁)

此时期中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不再从身体中寻求快乐和满足,其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如游戏和学习。此时期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出现孤僻内向、自卑的性格。

(五)生殖期(又名他恋期,12岁至成人)

该时期到了青春期,性腺成熟,而其性的满足主要来源于自己身体感受的刺激和对自己性器官的抚弄,逐渐有了成年的性欲和自觉的性意识。同时,也是一个向成熟的、社会化的成人转变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则会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会导致任何阶段发展的停顿或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而停滞在某一发展阶段,就发生了“固着”;或在个体受到挫折后从高级的发展阶段退回到某一低级的发展阶段,就产生了“倒退”。固着和倒退都可能导致心理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的根源。而停滞和倒退是相互补充的,停滞的现象越是严重,那么就越容易产生倒退。

###第三 精神分析的方法

精神分析的方法主要在于逐渐的觉察、明晰、洞察人的行为,以及了解精神症状所显示的意义。因为精神分析认为症状是神经症性冲突的结果,它是经过化装的,背后有无意识的症结。咨询中要帮助来访者寻找症状背后的无意识动机,使之与意识相见,即通过分析让来访者自己意识到其无意识中的症结所在,产生意识层次的领悟,使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为意识的,如果来访者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除。精神分析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从催眠中演化出来的,最初是布雷尔在使用催眠治疗病人安娜的过程中发现的精神宣泄的谈话疗法,即在催眠的条件下引诱患者把自己以往致病的创伤性经验或事件尽情吐露出来,使这些致病的创伤性经验完全暴露在意识中,各种症状就会消失。后来弗洛伊德采用这种方法来治疗来访者,使来访者尽可能地将心里的话说出来,不管它们是多么的琐碎、无逻辑、不清楚,来访者仍直觉地、不假思索地报告出来。这种方法称为自由联想。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心理咨询者的任务是鉴别与解析潜意识中被压抑的、与来访者有关联的资料。来访者通常躺在长椅上,而心理咨询者则坐在其后,这样才不至于使来访者在自由联想的时候受到限制。自由联想方法不仅省力而且还能使来访者受到极少的压力,且永远不会与眼下的环境失去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既不放过神经症产生的任何因素,也不会因为咨询者事先有过估计而带进别的原因,甚至可以说,自由联想是让来访者自己决定分析的进程和材料的安排。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根本不需要去打断它,假如不对联想的情形规定什么条件的话,从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能进行联想的。自由联想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决定论基础上的。自由联想对来访者的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一定的财力,更需要一定的知识文化背景;同时,它的时间较长,收费昂贵。

二、 梦的分析

在睡眠中个体的防卫能力是比较低的,一些被压抑的情感会表面化。弗洛伊德把梦看作通往潜意识的大道。在梦中,一个人的潜意识欲望、需要与恐惧会表现出来,某些不被人所接受的动机会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非直接显现。梦的显示是以不同的机制制作出来的,它们并不遵循逻辑的原则。其主要有六种机制:压缩、象征、转换、投射、变形、“二次加工”。对梦的分析,实际上就是要揭示梦的制作的反过程,即将显梦翻译为梦的隐意或做梦者的无意识愿望和观念。

弗洛伊德认为,与梦境内容有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日间活动迹象的作用: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可以在梦中继续完成白天的思维活动,也会把白天所经历的事情变相地反映在梦中。

(2)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欲望,缓和冲动;又不至于唤起检查机制的警觉,从而保护了睡眠。他把梦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内容。前者指梦境中所显示的具体内容,后者指梦境中所代表的潜意识含义。

三、抗拒的处理

抗拒是来访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有意无意地使咨询重心偏移。弗洛伊德认为,来访者抗拒的原因是一种潜意识的防御作用,以逃避来面对自己所无法忍受的焦虑。抗拒会使咨询者进一步治疗的工作更加困难,甚至有使工作完全停顿下来的危险。抗拒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起的抵抗,另一种是持续于整个治疗过程并随工作进展而更新的抵抗。其表现为:迟到或擅自取消咨询,沉默,遗忘,对重要问题避而不谈,多话,取悦心理咨询者,形成一种治疗成功假象,过多地纠缠过去的事情,等等。

处理抗拒的方法是心理咨询者指出来访者的抗拒心理,帮助来访者了解抗拒的原因:一是“罪恶感”,二是患者的自我保护本能是“反向的”,即似乎是在追求自我伤害和自我破坏,让来访者正视抗拒的行为,并借此探讨潜意识的作用。

四、移情的分析

移情是指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把心理咨询者当成他过去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如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并以对待此重要人物的情感来对待心理咨询者。移情是两极化的,它既包含了对心理咨询者积极的、温情的态度——正移情,又包含了对心理咨询者消极的、敌对的态度——负移情。在咨询过程中,移情是一个关键,因为透过移情作用,心理咨询者可以具体地观察、了解来访者的人际关系,掌握更多的真实资料并解析来访者问题行为的冲突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