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癔病是“装疯卖傻”。其实,这是只看表面现象的错误看法。癔病属于神经官能症,是精神刺激引起的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失调,虽然没有神经系统和相应器官的病理形态变化,却属于实实在在的“功能性疾病”。“癔”是汉民族专为这个病造出来的字,不同于“臆”。也没有“装出来的”含意。说“癔病”是装的,倒真是主观臆测。
癔病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躯体感觉和运动机能障碍以及内脏植物神经机能障碍。精神障碍的特点是情感色彩浓厚。病人大哭大笑,手舞足蹈,咬衣撕物,乱唱乱骂,常常表情生动、动作夸张,给人以装模作样的“戏剧性表演”的印象。病人的语言、表情、行为模拟儿童,表现为所谓“童样幼稚”;还有时好像什么都不懂,说:“2+2=5”、“一个人三只手”等。这是没有智能缺损的“假性痴呆”。病人也可以出现暴发性昏厥,但全身僵直、手足乱动、眼球游弋,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这些症状都会令人误认为是“装出来的”。
癔病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躯体机能障碍,常常出现单瘫,截瘫或失语等,但经暗示可以消失。病人也可出现“失明”,但内、外眼均无异常,且单独行走时可以避开障碍物;还可以出现没有耳疾的“耳聋”,但这种“耳聋”可以在睡觉时被轻声唤醒。病人常诉说有一个球在喉部上下串动(“癔病球”)。这些表现既然不能用恰当的病理机制来解释,当然就易误认为是“装出来的”。
癔病的第三个主要表现是内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如顽固呃逆、食道痉挛、过度换气以及呕吐,疼痛、尿频等等。但这些症状均可经过“暗示”而消失。这不更像是“装出来的”吗?
医生应把癔病看作实实在在的疾病。患癔病时易掩盖内脏器质性疾病,患病久了,也可以继发内脏器质性疾病;相反,脑萎缩或脑肿瘤时也可以有癔病样症状,应该时刻警惕,不应轻率地做出“癔病”的诊断。青少年应该注意增长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时注意保持心理平衡,避免狂喜、激怒、恐惧和焦虑,这样就可以预防癔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