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15876300000006

第6章 生态建设(2)

——城北墩治理。 城北墩位于民勤县城西北,西与王谋滩相接,北至民勤县北沙窝,东至北新支渠,南至下雷滩林区,是民勤西沙窝五大风沙口之一,总面积7.76万亩。城北墩治理从1978年开始,结合三北一二期工程建设, 利用7年的时间,压设沙障277千米,累计造林2.09万亩, 除沙枣林因自然因素死亡被天然植被代替防护作用外, 现保存灌木林2.06万亩。其中:三北一期工程建设时期,设置沙障177千米,完成人工造林7 519亩,有效治理流沙1万多亩。 三北二期工程建设时期,设置沙障100千米,营造人工灌木林1.34万亩。

——民昌路治理。 民昌路治理区东起长沙窝、西至尖沙窝27千米处,南北宽4千米,总面积5.4万亩。 民昌路治理开始于1988年,利用三北、退耕还林工程及日元贷款项目资金,边治理边巩固,累计压设沙障6 000千米(土沙障316千米,柴草沙障5684千米),完成造林1.8万亩,现保存人工灌木林1.65万亩,人工围栏16千米,封育天然植被3.77万亩。

1988—1995年,依照治河治路的宗旨,利用8年时间,在黄蒿井地段流动沙丘上压设行列式土沙障136千米,栽植梭梭9 044亩,控制流沙1.4万亩。 2000—2005年,根据民勤县红崖山水库西线流沙治理要求,与民勤县联动,由群众义务压沙,防沙林试验场组织造林并进行抚育管护,压设草沙障5 684千米,造林7 414亩,围栏7千米,封育1.77万亩。为了巩固造林成果,2006—2008年, 沿民昌路两侧沙丘原梭梭林行间压设黏土沙障180千米,并在缺株断行处进行了补植,完成造林面积1 500亩,围栏9千米,封育2万亩。民昌路经过21年的治理,形成了机械固沙与生物固沙相结合的格局,有效保护了红崖山水库,保证了民昌路公路畅通无阻。

——无量庙治理。无量庙沙窝位于民勤县蔡旗乡东北部,石羊河下游西岸,面积1.5万亩,流动沙丘占20%以上,石羊大河就从无量庙沙窝的东北部流过。 无量庙累计设置草沙障670多千米,造林9250亩,现保存8917亩全部为灌木林,机械围栏5.8千米,封育梭梭、红柳、黄蒿8 000亩。

1988—1993年,小西沟分场利用6年时间,设置草沙障670多千米,治理流动沙丘80多个,面积7 777亩,其中沙丘造林3 000亩,滩地造林4 777亩,保存率96%以上。 2000—2002年营造红柳1 140亩,机械围栏6千米,封育梭梭、黄蒿80 00亩。 无量庙的沙丘移动得到了有效控制。

——中沙窝治理。 中沙窝位于民勤县城东北,南北横穿新河、羊路、东坝、双茨科、大滩5个乡(镇),18个村,是由历代河流演变而就地起沙形成的腹地沙漠,总面积2.43万亩。

1989年开始对中沙窝进行大规模治理,利用3年时间压设沙障1 400千米,共完成治沙造林1.08万亩。

1989年开始,由大滩分场、泉山分场、义粮滩分场协同治理,利用3年时间压设沙障1 400千米,完成治沙造林1.08万亩,使中沙窝的沙丘移动在限定区域内得到了控制,从根本上改善了这一地区的沙患危害,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红中滩治理。 红中滩位于民勤县泉山镇东南,东至腾格里沙漠边缘,西至泉山复明村,南至双茨科乡,北至泉山永宁、复成村,总面积2.51万亩,累计完成造林3.41万亩,保存2.25万亩,其中灌木林2.23万亩,沙枣林201亩。

20世纪70年代,泉山分场采用机械旱作造林和打井提灌的方式,在红中滩营造了大片沙枣林,面积达1.17万亩。由于该处大面积沙枣林枯死衰退,林相残败,为了使防护林带继续发挥效益,1993—2008年,三北三期至四期工程建设中,及时对残败沙枣林逐年进行改造更新,边缘规划营造以梭梭为主的防风固沙林。 年增灌木林面积千亩以上,15年营造并保存梭梭灌木林2.23万亩。 红中滩风沙治理,不但有效控制了流沙前移,而且创建了红中滩万亩治沙造林示范样板区,为周边地区治沙造林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节 集中连片发展杨树用材林

一、发展概况

1973年后,规划的沙枣机械造林任务已基本完成,加之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机械造林成活已无保障,以及发展林场经济的需要,开始发展杨树用材造林。 之前,规模机械造林在苏武山、扎子沟等地营造了沙枣+杨树(8:2)的旱作混交林,这些杨树后来也有部分成材。

1972年提出的杨树用材林的发展规划是全场用10年的时间营造杨树林2万亩,年均造林2 000亩,树种以适生的二白杨为主,新疆杨为辅,其他造林树种有小叶杨、北京杨、河北杨、加拿大杨等。1973年当年,杨树造林1500亩。以后每年造林2 000亩左右。到1982年,全场杨树林保存面积2.07万亩,全面完成了杨树用材林规划任务,直接成材2 796亩,占总数的13.5%,其中以红崖山分场最多,达7 000亩(范围涵盖现在的红崖山分场、扎子沟分场、小坝口分场和已划出的苏武山林场),其他分场的杨树均在千亩左右。 1982年后,宜林地锐减,加之经营抚育任务艰巨,杨树成片造林大幅回落。

二、成功典型

杨树用材造林虽然在全场范围内全面推行, 但造林最成功的是红崖山分场的冯家滩作业站和已划出的五七分场(现市林科所),其中以冯家滩最为突出。

红崖山分场冯家滩自1973年开始,至1982年杨树用材林造林面积达2 800亩,占全场的13.5%。由于毗邻水库,地下水位浅质优,加之土壤为沙壤土,适宜杨树根系生长,根深则叶茂,因此,杨树用材造林取得了大的成功。 全场杨树用材林直接成材2 796亩,70%以上来自冯家滩。1989年,在红崖山分场冯家滩采伐杨树用材林400多亩,销售收入近40万元,为全场缓解了经济危困的燃眉之急。

在杨树的经营过程中,冯家滩作业站创新经营办法,坚持科学抚育管理,是杨树用材林成功的关键点。 一是在灌水上创新,利用水库下渗水,拦坝自流灌溉,特别是每年早春,效果显著,1975—1993年,平均每年保灌600亩,自流灌溉前后用水达80万立方米,大大降低了杨树的抚育费用;二是在水库渗水渠上筑坝成湖抽水,和水利部门达成协议,用大口径泵低扬程抽水,也降低了浇水成本。 三是加强植保,保促成材,杨树防虫、防病形成制度规范,长期坚持推广,冯家滩的杨尺蠖、杨叶甲等虫害的防治达到了全市先进水平。

良好的经营管理,产生出了显著效益。 红崖山分场冯家滩作业站经营杨树用材林前后取得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三、经营模式

幼树与农(草)间作经营。 造林当年开始,在树间(行距2米~6米)进行间作,作物品种有粮食、油料、瓜类、饲草等,农作物间作期一般3年左右,饲草可间作5年左右。 间作期可节省林木浇水费,也可节省部分肥料费。

中龄林正常经营。 间作期结束后,进入正常经营期,此时,每年浇水8~10次,施肥1次,亩施入化肥(尿素)40千克。 中龄林正常经营期为5~10年。

成龄林经营。 若以椽材为经营目的,林地条件相对较好的情况下,树龄10年每亩可产椽材150根左右,经济价值1 200~1 500元,经营成本800元,每亩获利400~700元,每亩每年平均40~70元。 经营目的是中径材,此时需要进行间伐,间伐强度50%~75%,间伐收入和前期经营成本基本相抵,间伐后可间作1~2年,再经营5年左右可进行采伐,亩产中径材40~50根,产值2 000元左右,新增经营成本400元,纯利约1 500元,平均每亩每年约100元。

残败林改造经营。 若林地条件不良,经营措施不得力,造林后5年左右呈“小老树”状,此种林地的经营模式是进行强度间伐,实行林农间作,促进林木成材。 经营目标是产出合格小径材,林木经营可实现收支平衡。林地间作每年每亩可实现收入50元左右。“小老树”

改造后,林农间作持续期约6年左右。

大径材经营。 以杨树片林采伐后的四周留存木、四旁树等为对象,经营期20年以上。

四、营造林试验

1976—1978年在红崖山分场扎子沟滩进行大苗深栽造林试验;1981—1984年在泉山分场永宁滩进行小意杨(林场的二白杨选优种)栽培推广;1980—1984年在小坝口分场下新沟进行杨树施肥试验;1984—1986年在总场机关苗圃进行杨树品种栽培试验。

五、主要贡献

自1973年发展杨树用材林以来,全场在杨树造林、经营中积累了大量可有操作性的技术、经验,全场综合经济评估,效益并不明显,主要是60%以上的杨树林并未成林,抵消了一些经营成功的林地取得的经济效益。 全场发展了2万多亩杨树用材林,仅造林费前后支出就达到140万元, 抚育费用不完全统计达300多万元, 但林木采伐收入仅为260万元,依此计算,发展杨树用材林亏损率达41%。 但将林农间作收入计算入内,杨树用材林实现净利100万元。

发展杨树用材林的主要贡献是为林场积累了一批基础设施, 发展杨树用材林先后打机井80多眼,架设农电线路40多千米,细致平田整地2万亩,所有这些为以后发展经济林、进行特色产业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重点工程项目

建场45年来,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日圆风沙治理、重点公益林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 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全场的林业生态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高度,做出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战略决策。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3个阶段,8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

一、基本情况

石羊河林业总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已走过30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二期、三期工程规划任务,目前正在进行四期工程建设。截至2008年底,累计造林24.86万亩,保存21.14万亩(防风固沙林18.58万亩,农田防护林1.89万亩,经济林0.67万亩),保存率85.1%。 在流动沙丘地带铺设黏土、柴草沙障16 000千米,封育区机械围栏150千米,封沙育林(草)25.03万亩,在绿洲边缘的风沙线上,筑起了以人工造林为主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绿色长城,创造了造林绿化的历史奇迹,2008年被国家绿化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树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单位”。

一期工程建设(1978—1985年)面对干旱荒漠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退化、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机械旱作造林困难越来越大的严峻现实,迎难而上,重点在民勤西沙窝沙患严重的沙井子、城西滩、城北墩、西河滩、王谋滩五个大风沙口进行先期治理,沙井子在前期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延伸。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密切结合群众利益”的方针,以灌木造林为主,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造封管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措施。 8年设置黏土沙障10 642千米,完成防风固沙林9.84万亩,保存面积8.31万亩,保存率84.4%;划定封禁保护区,完成封沙育草11.97万亩;建成育苗基地750亩,年产苗木500万株;新建花棒、毛条采种基地4 500亩。

一期工程建设以风沙前沿为主,首先治理直接危害农田村庄的流沙;其次占领滩地,抢墒栽植,充分发挥机械优势,在大面积造成挡风阻暴的乔木阵势的基础上,表本结合,纵深发展。 从后身背部以整体推进吞食农田的沙丘,用灌木压境,穿靴子,系腰带,戴帽子(沙障)劈头盖脸,由表及里,逐步向深远推进治理。 沙井子、城北墩的治理横断面深远达6千米之多,其效果是不仅限制了沙丘吞食,而且大大削弱了飞沙跃进,使规划范围内的流动沙丘,由原来高达10米左右,每年前移10多米的速度,因“固身削顶,前挡后拉”等作用,削低拉平,固定在境内,减免了流动沙丘侵袭危害。 初步在西沙窝组成了防护林生态体系,充分发挥着防治风沙危害、控制沙漠化、保护15个乡、183个村、16万亩农田的作用。

二期工程建设(1986—1995年) 顺应生态环境演变,治理方向主要是治河治路,治理绿洲内部, 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 将治理重点转到民勤绿洲心腹之患的中沙窝,黄沙泛滥的民昌路黄蒿井沙窝,直接危害石羊河和红崖山水库的无量庙沙窝。 10年铺设沙障792千米,完成造林8.05万亩,保存面积6.10万亩(防风固沙林5.63万亩,杨树农防林2 595亩,经济林2 085亩),保存率75.3%;完成封沙育草6.81万亩。 建成分场苗圃7处,发展苗圃地2 700亩,年育苗面积255亩,年产苗木200万株。

二期工程建设基本沿用一期工程的技术措施,采取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治沙造林与封育天然植被相结合;治沙造林以植灌育草为主,乔、灌、草相结合;固沙造林以沙丘造林与丘间低地造林相结合,并以固定流动沙丘为主;灌溉与非灌溉造林相结合,以非灌溉造林为主。治理范围内的林木覆盖率由建设前的32%升至40.2%,使牵连5个乡镇、15个村的中沙窝沙丘移动在限定区域内得到了控制,赤裸裸屹立在石羊河西岸,每年大约有10多万立方米的沙子落到河里随水进入红崖山水库的无量庙沙患得到了全面治理, 石羊河林场首次治理石羊河的沙患,治理效果非常明显。

三期工程建设(1996—2000年) 在巩固已有治沙造林成果的基础上,治理的方向主要是对一二期工程的治理遗漏进行重点补治, 在对一二期工程虽已治理但经风沙考验尚嫌薄弱的地段进行加固修补,把重点放在了民勤绿洲沙患严重的红中滩、义粮滩、新沟、沙井子、小西沟的羊圈墩及场管区内的开发小区。 5年铺设柴草沙障520千米,完成造林3.22万亩(含苏武山林场),保存面积2.97万亩(防风固沙林1.31万亩,农田防护林1.45万亩,经济林2 085亩),保存率为93%;完成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 000亩;完成封沙育草3万亩。

新增采种基地7处,面积3 030亩,其中种子园5处3 000亩,采穗圃2处30亩;建立独立苗圃1处,分场苗圃9处,新增苗圃地150亩,苗圃地达到2 850亩,年育苗面积1 500亩,年产苗木250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