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风沙线上的绿色长城
15876300000009

第9章 生态建设(5)

全场区划公益林61.4万亩,占林业用地的68.9%,其中:有林地8.2万亩,疏林地3.8万亩,灌木林地26.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3万亩,宜林地21.45万亩。 区划的国家重点公益林38.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42.9%,其中:有林地8.2万亩,疏林地3.8万亩,灌木林地26.6万亩,划分森林经营管理单位9个。

2004—2005年纳入第一批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补偿面积7万亩,2006年纳入第二批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补偿面积25.3万亩,2007年纳入第三批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补偿面积6.3万亩,2007年底至今每年纳入的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补偿面积38.6万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累计630.8万元,全场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国家重点公益林38.6万亩, 主要分布在民勤绿洲外围沙漠接壤区,民武与民湖公路两侧,生态区位属沙漠化严重的荒漠区。 根据重点公益林574个小班的分布特点、管护难易程度和管护形式,采取“集中连片、面积适中、分片管护”的原则,将重点公益林38.6万亩划分为划分9个责任区,25个管护责任区,组建“管理、技术指导、护林”三级管理体系队伍。 护林人员由专职护林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专职护林员的选聘采取自愿报名,组织审定,聘前公示,总场批准备案等程序进行聘任,护林员正式聘任后,集中培训,持证上岗,进行管护。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按3000~5000亩任务落实管护责任,全场现配备护林人员108名,其中专职护林人员96名,管理和技术人员12名。 同时,为使重点公益林各项管护制度落到实处,总场及时与管护分场签订了责任书,各分场与专职护林人员签订了管护合同,使管护单位和护林人员的管护责任进一步明确、细化,切实提高了重点公益林的管护成效。

二、重点公益林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补偿工作顺利开展。 重点公益林经营管理、补偿基金使用、检查验收等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牵涉面广、涉及范围大。 为确保重点公益林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总场成立了重点公益林组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门负责补偿工作的运行、监督检查、档案管理、资金的建卡发放和报账拨付以及日常事务等工作,确保了补偿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保护重点公益林的良好社会环境。 利用新闻媒体、电视、广播等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各分场在重点公益林经营区周边明显处,如路口、沟口、交通道路要口和河流交叉点等设立永久性标牌10块,立碑公示;在管护区设立管护区标志牌23块,明确标示管护区名称、范围、面积、管护人及责任和禁止事项等内容,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昭示社会各界对重点公益林建设的关注和支持,提高全社会广大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对重点公益林的管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建立和完善制度,严格基金使用监管,确保补偿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一是建立健全完善重点公益林各项管理制度,相应制定出台适用性、操作性强的《植被管护制度》、《管护巡查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技术人员岗位职责》、《护林员岗位职责》、《护林员考核奖惩制度》、《补偿资金管理制度》、《森林防火制度》、《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及防治制度》、《管护人员考勤制度》、《护林防火办法》、《巡护查林制度》、《石羊河林业总场执行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石羊河林业总场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和《石羊河林业总场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考核、检查验收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和办法,及时公布,使补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了各项管护责任落到实处,加强了对全场重点公益林资源的管理。 二是为了确保重点公益林补偿资金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在资金管理上采取了资金报账和内部审计制度,总场计财科加大对补偿基金的使用监管力度,每年对各实施单位补偿资金的使用进行专项审计, 将财务活动由原来的事后监督管理转变为事前预防控制, 从源头上把住了资金的使用关, 保障了重点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安全运行。 三是重点公益林补偿资金的拨付,采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财务管理办法,由分场根据各自的建设任务向总场提出资金使用申请计划,经总场计财科和生产科对各分场的重点公益林建设任务核查后,确定补偿性支出数额和补偿范围,由总场计财科建卡发放和报账拨付。 重点公益林补偿资金主要用于支付重点公益林护林人员劳务费、重点公益林区域内的补植抚育费以及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预防与救治、资源档案管理和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补偿性支出。

——严格考核、检查验收,促进补偿工作迈上新台阶。 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在管护人员的实绩考核上,建立《巡查日志》的填写和护林员考勤制度,实行“一天一考勤,一月一考核,半年一测总,一年一总评”的管理机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管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重点公益林的管护工作。

——加强重点公益林林木的培育力度,增强重点公益林的防护功能。 在加强重点公益林管护的同时,加大林木培育力度,因地制宜地进行重点公益林的补植、人工撒播草种、机械围栏、防治大沙鼠等育林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加重点公益林植被覆盖度,加大重点公益林的保护,有力地提高了重点公益林的防护功能。

——建立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 档案建立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及时收集、整理重点公益林管理各环节中产生的有关文件、图表、声像、电子文档等,进行整理归档,并确定专人负责,做到档案内容完整、准确,系统管理有序、有效。

几年来,重点公益林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进行管理,建立了严格的重点公益林管护制度,规范了资源管理和保护;探索出了一系列确保资金安全运行的管理机制,保证了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益;调动了广大职工管护重点公益林的积极性,使重点公益林林区治安稳定,管护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没有发生林地征占用、乱砍滥伐和森林火灾等现象,管护成效明显,森林资源出现了稳中有增的良好势头。

事实证明,重点公益林管护工作,只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靠实工作责任,强化资源保护和资金监督管理,全面抓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落实,才能推动全场重点公益林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 种苗建设育苗业作为造林的配套工程,石羊河林业总场建场45年,造林45年,也培育了45年的苗木。 育苗工作始终坚持围绕造林、服务造林的宗旨不动摇,与时俱进,取得了良好的工作实绩。建场以来,育苗累计面积4.71万亩,生产各类合格苗木33 702万株。1965年全场育苗1 786亩,1978年育苗1773亩,是建场以来育苗面积最大的年份。 1965年,沙枣育苗1 288亩,占育苗总数的72.1%,到了1980年,全场沙枣育苗仅为26.3亩,仅占育苗面积846亩的3.1%;1980年,杨树育苗540亩,占全场育苗846亩的64%。 而1965年沙枣造林2万亩,1980年沙枣造林仅为400亩,而杨树造林2 400亩。 这些统计数字表明,全场育苗高度依赖于本场造林,数十年来,坚持“自育自造”是林场造林取得成功的法宝,是营造林“适地适树”原则的贯彻落实。 只是到了新世纪后,社会林业的全面发展,诱导林场育苗向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子。

第一节 采种基地建设

1972—1975年,全场确定了2.82万亩母树林,其中沙枣2.7万亩,梭梭1000亩,毛条200亩,主要分布于小西沟、红崖山、防沙林试验场、大滩等分场;确定杨树采穗圃200亩,其中红崖山分场100亩,五七分场50亩,其他分场50亩。 以上是林场自发进行的采种基地建设,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1979—1980年,省林业厅安排全场建设花棒采种基地3 400亩(城西500亩,中房子600亩,冯家滩300亩,苏武山1 000亩,义粮滩1 000亩),实际完成4 400亩(城西扩增600亩,中房子扩增400亩,扩增部分投资由林场自筹)。 1983年,又在下新沟建设毛条采种基地600亩。 列入省上计划的采种基地4 000亩, 初始由省林业厅每亩投资49元,计19.7万元,1981—1986年省上又投入抚育费6万元,两项合计25.7万元。 花棒、毛条采种基地建设,最初由于有一定经费保障,造林成活良好,抚育管理正常,基地建设第四年亩均采种0.5千克。 1986年后,抚育经费断流,经营每况愈下。 1988年后为了使采种基地花棒、毛条能够成活,采取林农间作方式经营,一度时期取得了好的效果,最好年份亩可采种1.5千克。1995年后,各种条件进一步恶化,采种基地沦为一般防风固沙林,已不能生产林木种子。

2004年,扎子沟分场利用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完成种子烘干机房120平方米,检验室80平方米,晒场1100平方米,种子库240平方米,种子精选室120平方米,完成投资41.96万元(国债资金40万元,自筹1.96万元)。 扎子沟分场林木采种设施专项建设是建场以来国家投资的唯一的林木种子基础设施。

第二节 苗圃建设

目前全场共有专用苗圃3 300亩,每个分场均有自己的苗圃地,少则100亩左右,多则300亩以上。苗圃地建设作为林场造林发展的关键环节,一直得到重视。各场的苗圃地均是土地中的精华,并且,在长期经营中,多数翻过“大行”,摆过沙。 土壤条件一流,平整度好,水电配套齐全。 全场苗圃经营中最具特色的是冯家滩苗圃和小坝口分场苗圃。

红崖山分场冯家滩苗圃。鼎盛时期,年育苗400亩,尤其以杨树育苗为特长。20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造林季节,机关、部队、学校等用苗单位的调苗车络绎不绝,兰州中川机场高速公路等有影响的绿化工程曾是冯家滩苗圃的苗木用户。 几十年来,共生产杨树苗木1 600万株,为绿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84年,红崖山分场迁址冯家滩苗圃后,继续拓展育苗路子,特别是2001年红崖山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建立,为苗圃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示范区建设坚持“特色育苗为主、多元化生产、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标准化苗圃建设,主攻无公害鲜食葡萄生产、林木新品种引进、高档绿化和花卉苗木培育,形成了常规与特色育苗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针叶树与阔叶树相结合,绿化树与花灌木相结合的苗木生产新格局。

为适应市场需求,从2001年开始,示范区加快新品种的引进步伐,主动调整育苗结构,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林木新品种引进繁育、高档绿化和花卉苗木培育、无公害鲜食葡萄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先后引进速生杨品种9个,其他乔灌木、花卉品种200多个,创建了高起点、高标准、多品种的苗木花卉繁育基地300亩,年产各类苗木100万株。

引进世纪无核、矢富罗莎、皇家秋天等20多个鲜食葡萄品种,为全场无公害鲜食葡萄基地建设作出了贡献。

小坝口分场苗圃。 该苗圃育苗历史久远,建场以来一直是全场育苗重点场圃。 2000年后,被确定为全市重点苗木繁育基地之后,又加快了发展步伐。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建成育苗基地300亩,年生产各类绿化、沙生和经济林苗木300万株,其中新疆杨30万株、二白杨10万株、红枣(山西梨枣、河南灰枣、民勤小枣)30万株、城镇绿化苗木(刺柏、云杉、樟子松、国槐、白蜡、金枝垂柳等)5万株、花灌木(月季、连翘、紫叶小檗等)5万株、各类沙生苗木(梭梭、红柳、沙枣、毛条等)200万株、其他苗木25万株。既可满足全场需求,又能向社会各界提供大量品种多样、规格齐全的优质壮苗。

§§§第三节 苗木培育

林木种苗既是林场大面积造林的物质基础,又是林场重要的产业之一。 林场45年的历史既是造林史,也是育苗史。 目前,随着林木种苗结构的调整,育苗机制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促进林木种苗产业的快速发展。

沙枣苗木。1965—1975年,全场苗木培育以沙枣为主进行。当时,每年育苗1200~1800亩,其中沙枣育苗600~1 300亩,占育苗总数的50%~72%。 据统计,1965—1980年沙枣育苗累计7 600亩,出圃合格苗木13 500万株,全场沙枣机械造林19.6万亩,其用苗木近1亿株,林场苗木自给率达到了96%(个别年份苗木不足,前后外购300多万株)。1975年后,沙枣育苗由于本场用苗逐年锐减,育苗面积每年缩减40%左右,到1980年,全场沙枣育苗仅为26亩,至此,沙枣规模育苗完全结束。

在长期的沙枣苗木培育工作中, 林场技术人员总结并推广了一套完整的沙枣育苗适用技术。 主要有种子沙藏处理技术,扦插育苗技术,嫁接苗培育技术,沙枣大苗培育技术,沙枣苗圃病虫害防治技术、本场沙枣苗木培育标准、沙枣苗掘苗机械研究等。

杨树苗木。 石羊河林场成立之初,为了进行“四旁植树”,加之当时部队、机关、学校绿化的需要,就开始进行杨树育苗。 1972年前,年育杨树苗木200~300亩,年出圃合格苗木50~80万株。 1972年后,开始规模营造杨树用材林,杨树苗木自用量加大,育苗面积随之增加。 1972年,发展杨树用材林1 500亩,用苗50万株,至1982年,每年发展杨树用材林2000亩左右,用苗在60万株左右。 1972—1984年,杨树年育苗面积保持在500~800亩之间,年生产合格苗木120~180万株,其中二白杨占70%,新疆杨等占30%左右。1984—1985年,杨树苗木滞销,仅红崖山分场冯家滩苗圃就有360亩杨树苗未能出售而被废弃。 1985年春,冯家滩苗圃一段时期废弃的杨树苗木堆满了田间林道,苗木数量超过百万株,经济损失近30万元。 这一时期,杨树育苗业遭到重创。 之后,杨树育苗年保存面积约在300亩左右。 建场至现在,共培育杨树苗木6 800亩,产合格苗2 840万株,林场自用1 300万株,外销1 200万株。

杨树育苗过程中,总结出的适用技术主要有:新疆杨育苗技术,二白杨选优推广,本场几种杨树育苗标准,杨树掘苗机械研制推广,杨树苗圃病虫害防治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