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手册
15879400000023

第23章 学会心理调节(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面临失败。

2.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失败。学会应对失败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ABC理论,对于自己周围的事物我们都有一些不合理的想法,了解不合理想法对我们的影响。学会识别和消除不合理想法的方法,学会一种实事求是的、具体的认识自己和周围事物的方法,学会发现自己和周围事物的真正的价值。

4.学会放松训练的方法。

5.增强自信。

教学要点

1.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解应对失败的方法。

2.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举例子。

3.通过具体的事例讲解不合理想法。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举例子说明消除不合理想法的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参与,真正学会建立积极思维,消除消极思维的方法。

4.通过讲解和练习掌握放松训练的方法。

5.教给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的方法。

教学安排

1.教师可采用自我暴露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敬佩的老师也会经历失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参考资料

一、挫折的含义

《心理学大词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由此可见,构成挫折需具备以下几种条件:首先,有行动的目标;其次,有达到目标的行动;第三,有挫折的情境发生;第四,不仅个体在主观上意识到阻力的存在,而且还因此使自己处于一种紧张或无助的情绪状态中。

二、小学生的挫折

本节主要讲到“学会承受失败”,当我们面临失败的时候,就会产生挫败感,这是小学生面临的主要挫折,并且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

要帮助小学生克服学习上的挫败感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和家长应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特别是学习方面的特点,对孩子提出合理的、适当的期望,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

(2)给学生讲清楚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3)认识到考试的相对性和机遇性,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

(4)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挫折的一般反应形式

挫折的反应形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攻击

当个体受到挫折时,有可能会引起愤怒的情绪,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两(1)直接攻击。个体受到挫折以后,对构成挫折的对象立即进行回击,表现为对人讥讽、漫骂或拳脚相加等形式。直接的攻击性行为经常引起不良的后果。

(2)转向攻击。是指受挫者不仅将进攻的目标直接对准构成挫折的一方,而且将他人或他物作为自己发泄的对象。一般有三种情形:一是由于权力太大,实力太强,不敢直接攻击,或因自己的地位、身份所限,不能直接攻击,只能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在其他的人或物上去。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受到批评以后,不敢与老师直接顶撞,回家后毁坏书籍或跟弟妹发火。二是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功过,对前途悲观失望,在受到挫折以后,把愤怒的攻击转向自己,责备自己,憎恨自己无能。三是由于挫折的来源不明,没有明确的对象可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把愤怒的攻击目标指向毫不相关的人或物上,被攻击者成了“替罪羊”。

2.冷漠

个体在受到挫折而又无力攻击时,自己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内心焦虑不安,表面无动于衷,漠不关心,失去了喜怒哀乐的表情,实际上是把受挫后的不快,暂且埋藏于心底。

一般来说,冷漠的反应,多在如下情境下发生:长期遭受挫折而不能摆脱;处境艰险,无助无望;心理恐惧不安和生理上痛苦难忍;进退两难,攻击和退缩之间矛盾冲突激烈。

3.退化

个体遭受一系列挫折之后,其行为表现倒退回童年。显得幼稚,与自己的年龄身份不符。如有的小学生受到挫折之后,显得孩子气十足,为一点小事哭闹,可听几句顺心话又会破涕为笑,像年幼的孩子,毫无自控能力,易受暗示,随心所欲,不顾影响。

4.固执

个体受挫后,应有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去摆脱遭受的难,可有的人在重复碰到类似的困境时,依旧用先前学到的方法,“撞了南墙不回头”就是固执的最好解释。如有的人遭受挫折后,不是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固执己见。但是,一个人固执并不意味着他内心平静。在反复多次挫折之后,再受重大挫折,也会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悲观失望,盲目顺从或畏缩不前。所以,固执的实质是顽而不固。

5.焦虑

焦虑是人处于挫折时最普遍的心理反应,是预期要发生不良后果时的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急性焦虑表现为烦躁不安、神经过敏、震颤、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厌食恶心等。焦虑反应的心理状态很复杂,一般说,会导致心理活动的增强,以致忐忑不安,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能集中,对简单的问题难以回答。言语变化方面,有的人说话越来越快而不间断;有的人声音提高;有的人变得吞吞吐吐进而口吃。举止方面,无效操作增加,做一些看起来很不协调的动作等。

在挫折情境下的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因为个体在人格特性方面的差别,使个体间在反应形式上存在差别。

四、影响挫折承受力的因素

1.生理条件

一个身体健康、发育成熟的人,可能会比一个体弱多病、生理上有缺陷的人更能抵抗挫折,人的心理问题在一些时候会受到生理状态的影响,身体不健康的人,需要有更多的精力来应对病痛的折磨,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可能会受到消极的影响。但这并不绝对,身残志坚的人也很多。

2.生活经历

饱经风霜、阅历丰富的人比知识经验比较贫乏、生活处境安逸,人生之路一帆风顺的人更能承受挫折。

3.思想素质

具有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比较能够抵抗挫折。

4.个性特点

性格开朗豁达,意志坚韧,情绪乐观向上的人更能抵抗挫折。

5.期望值

一个人对学习工作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超出自己的能力所及,更易遭受挫折打击。

6.心理准备状态

在学习、生活中事先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和挫折,心理有所准备,这样挫折到来时就能够承受。

7.对挫折的知觉判断

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挫折作出真实客观的评价,对其带来的损失不予夸大,就能恰当地应对挫折。

8.思维方式的灵活性

挫折来临时能及时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特别是能采用积极应对挫折方式的人,就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

五、挫折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当我们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内心都会有一种摆脱痛苦、减轻不安、恢复情绪稳定、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倾向,这种倾向性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是避免受挫后精神上的焦虑、困扰,以适应挫折。

1.对待挫折的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

(1)投射作用

投射作用又可称推诿,是指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欲望、行为转移到外部世界或别人身上。如有的人工作能力较低,却大谈别人如何无能;有的学生对人较厉害、尖刻,他却认为凡与自己交往的人都如此,自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此等等。采用此方式的目的是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来维护自尊。

投射是一种有害的心理防御方式,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在心理咨询中,常利用投射测验来暴露被试的真实心理状态和欲望,了解其人格特点。

(2)压抑

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痛苦体验或烦闷情绪排除于记忆之外,从而解除焦虑,这种心理作用叫压抑。因为忘掉痛苦,自己就感到好受些,这种心理防御方式常被人们采用。它有一定的优点,可允许我们面对现实,集中思想和精力,不去忧虑过去的某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所压抑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消失,只是从意识领域转移到潜意识领域中去了,遇到适当的时机,潜伏的行为动机仍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并扰乱言行。所以,压抑的目的仅在于回避自我内部的危险,获得暂时的安全感。但是如长期压抑,在安全感的背后隐藏着的危险就会到来。也就是说,倘若潜意识层内积压的冲动或痛苦经验过多,而个人潜意识的管制能力解体时,将会形成心理失衡。

2.对待挫折的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

(1)升华

人原有的行为或欲望,如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受到惩罚,产生不良后果或不为自己的理智所接受,从而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如果将这些行为和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并有利于社会和本人时,这便是升华。升华一方面转移实现了原有的欲望达到内心平衡,同时又可创造积极的价值。如有的学生对班里学习优秀者存有嫉妒心理,但又不好表现出来,于是他发奋努力,争取超过其对手。这就是升华的表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升华的作用,把冲动性、攻击性转向带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学习及兴趣小组中,使之合理化,这样既可以使消极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按心理分析的说法:人的冲动性也可以经过升华转移到其他活动中,使其原来的冲动获得直接的宣泄。

(2)补偿

是指个人所追求的目标、理想无法实现时,改变活动方向,以其他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弥补或减轻心理上的不适感,这就称为补偿。许多在身体上有残疾的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来弥补与正常人之间的差距。大家非常了解的张海迪,身残后,战胜重重困难,学习外语,并翻译了十几万字的文学著作。有的同学文科较差,于是就奋力攻读数、理、化,以其优异的成绩来补偿文科的差距,达到心理平衡。可见,补偿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法,它在教育上也是极有价值的。

(3)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