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种植常识——枣种植新技术
15880000000011

第11章 枣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3)

桃小食心虫雄蛾对人工合成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十分敏感,利用此习性掌握发蛾高峰期,为虫情预测预报提供第一手资料。

4.天敌

(1)甲腹茧蜂。

(2)齿腿姬蜂。

5.防治方法

(1)处理晒枣场:在成虫羽化期内,用50%辛硫磷1∶800倍液或5%敌百虫粉喷之,以杀死羽化出土的成虫。

(2)树冠喷药:根据虫情测报,在发蛾高峰期,喷2.5%溴氰菊酯10000倍并加入40%氧化乐果配成1500倍混合液,均匀喷雾,尤其树干避光处全部着药,从而杀死成虫及未蛀果的幼虫。

(3)人工拾落果:7月下旬至8月中旬,每5天拾落枣1次,从而降低第2代虫口密度。

(第二节)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一、枣苗根癌病

1.分布及为害

枣苗根癌病,属国内检疫对象,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河南、安徽等省均有发生,为害杨类、板栗、枣树、核桃等苗木。对苗木根系及地上发育影响较大。病苗根系的须根少,造林后往往不易成活。即使成活,生长慢,发育差。

结果少,成为小老树,处于死不了、长不好的状态。

2.症状

病害多出现于枣苗萌生的母株根系上或苗茎的地下部分。有时主根、侧根上亦有。初生病瘤圆球形,乳白色或土黄色,进而呈棕褐色,质软光滑。最后形体多变,有球形、卵形、纺锤形,质地坚硬,内部木质化,表面龟裂,无根毛。

3.病原

枣树根癌病原菌属于细菌。菌体椭圆形,具有周生鞭毛1~4根,有的菌丝无鞭毛,有荚膜。在液体培养基上表面菌膜较厚,白色或淡黄色。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小,圆形凸起,半透明。

植株根部肿瘤本身细菌少,新老肿瘤组织中,往往不易分离出该种病原菌。据报道,肿瘤内有噬菌体,故此菌体少。

4.发生规律

根癌细菌主要存活在癌瘤表层组织和土壤内,在土壤中存活期为几个月到1年以上,第2年若无侵染寄主的机会时,病菌则失去活力。病菌主要靠灌水或雨水传播,此外,嫁接、地下害虫、耕耘圃地均能传播病菌。苗木的长途运输,是该病蔓延的主要途径。

病菌发育条件,温度为10~30℃,14~30℃发育正常,最适温度为22℃,pH值7.3。病菌侵入寄主后,首先在内层组织中发育、繁殖,刺激侵染区的细胞分裂,形成组织增生,出现幼小癌瘤,进而逐渐扩大,形成球状根瘤。

据生理生化测定,根瘤组织中发现有吲哚类化合物,而且细菌在培养基中能合成异生长素,促使细胞增生。这是癌瘤形成的主因。

5.防治措施

(1)加强苗木检疫,严格控制病苗外运。

(2)杀菌剂处理苗木。不论自用或外运苗木,取苗后一律用DT1/2000泥浆蘸之,以杀死病原菌。

(3)枣树归圃育苗时,严格选苗,对根癌苗立即捡出,集中焚烧。

(4)提倡枣树苗圃2~3年轮作1次。

二、枣苗茎腐病

枣苗茎腐病又名枣苗烂根病。

1.分布及为害

该病分布于全国各地,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新疆、浙江等省区都有枣苗茎腐病的发生。一般5~7月份实生育苗及归圃育苗的幼苗上均有发生。除为害枣树外,亦为害松、柏、水杉、刺槐、乌柏、油桐、银杏等针、阔叶树种,及多种作物和蔬菜。

2.症状

酸枣实生苗及华枣归圃苗,萌芽出土3~10厘米、着叶3~10片时,绿色主茎及叶片呈现淡黄,进而苍白,枯萎而死。但苍白的叶片枯存不落。挖土剖苗观察,可清楚地看到,病苗土层中的主茎黑褐色,皮层腐烂,主茎木质部及髓均已坏死,因正常输导系统中断,苗木枯死,有的根系也已腐烂。归圃苗同主茎相连接处的老根上,有坏死的黑斑,剖之皮层腐烂。其中有很多黑色的小菌核,从接种证实,尚未变色的木质部已有病菌侵入。枣树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一年生苗上,两年生苗少见。

3.病原

枣茎腐病的病原菌是菜豆科球壳孢菌。属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菌核扁球形或椭圆形,粉末状,黑褐色。直径50~200微米。分生孢子器有孔,埋生于寄主组织中,孔口开于表皮外;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单细胞大小为(16~30)微米×(5~10)微米。菌丝体在寄主茎根表皮下或皮层与木质部间能产生很多小菌核。

该菌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严,pH值4~9均可生长,室内培养最适温度30~32℃。

4.发生规律

该病原是一种弱寄生菌。平时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以菌核和菌丝在病苗残体中及土壤内越冬。春末气温高、外界条件适宜时,开始侵染寄主。喜高温、高湿环境。河南省新郑枣区,在枣树上5月初发病,6月份进入盛期,7月上旬终止。

5.防治措施

(1)提高土壤肥力,增强苗木抗病力。

(2)萌芽期对苗床普喷1∶1∶200波尔多液1次。

三、枣叶斑点病

1.分布及为害

该病在河南、山东、湖南、浙江等省枣区均有发生。枣树感病后花期叶片出现灰褐色或褐色圆形斑点,进而形成圆斑,直径1~1.5毫米。病重时造成叶片早落,影响坐果,出现幼果早落。

2.症状

受害叶片出现褐色斑点,叶片黄化早落。

3.病原

枣叶斑病有1~3种病原菌寄生。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盾科霉属。

(1)枣叶斑病菌橄榄色盾壳霉。

(2)枣叶斑病菌盾壳霉。

该属孢子器黑色,球形,散生,具瘤状孔口。表面有花纹。

梗短,不分枝;分生孢子单胞,卵或倒卵形,较小,色暗。

4.防治方法

(1)冬季清园,焚烧枯枝落叶,以杀病菌。

(2)萌芽前在发病区,施用波美5°石硫合剂。

(3)5~7月份喷多菌灵800倍液2~3次。

四、枣焦叶病

枣焦叶病是河南省枣区主要病害之一。

1981年由河南省新郑枣树研究所陈贻金在国内首次发现,目前河南省枣区有100多万株枣树程度不同地感染此病。

1.分布及为害

该病分布:我国河南、甘肃、内蒙古、安徽、浙江等省区,其中河南省新郑枣区大面积成灾。

该病对树势、产量影响均大。重病树病吊率可达60%,坐果少,落果重,有的植株几乎绝收。

2.症状

在河南省新郑枣区,6月中旬个别叶发病,7~8月份为发病盛期。发病初期出现灰色斑点,局部叶绿素解体,然后病斑呈褐色,周围淡黄色,半个月左右病斑中心出现组织坏死,20~25天出现淡黄色叶缘,由病斑连成焦叶,最后焦叶呈黑褐色,叶片坏死,部分出现黑色小点。病吊上的中后部枣叶由绿变黄,不枯即落。枣吊上有间断的皮层发褐、坏死,多数由顶端向下枯焦,相当吊长的1/10~5/10。

3.病原

枣焦叶病属半知菌的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的一种真菌。该病的病原菌,有性阶段是围小丛壳菌;无性阶段是胶孢炭疽菌。

4.发生规律

该病病原菌,属于弱寄生菌,凡树势弱、冠内枯死枝多者发病重。大气干旱、土壤含水量低者病枝率高,水浇地枣树病害轻。

自6月初到10月中旬,林间均捕捉到炭疽菌孢子。发病高峰期降水次数多,病害蔓延速度快。据新郑枣树所观察,不同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鸡心枣最为敏感,灰枣次之,九月青比较抗病。

5.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焦枝落叶,集中焚烧,以杀病菌。

(2)萌叶后剪除未发叶的枯枝,以减少传染源。

(3)发病期6~8月份各喷1次叶枯净500倍液或抗枯宁500倍液,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五、枣叶黑斑病

1.分布及为害

该病1975年发现于印度哈里亚纳,1975年3月发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果园中毛叶枣和野生酸枣叶片出现黑色病斑,1987年4月病害蔓延整个枣园。造成果实小,品质差,产量低。

2.症状

罹病初期,植株叶背有零星黑点,黑点不断扩成圆形或不规则的黑斑,直径0.4~6.0毫米,病重时病斑相连成片,黑色;叶表呈现黄褐色斑点,被害叶卷曲、早落。

经镜检,病斑上黑色颗粒斑点为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暗褐色,直立,大小为(67.0~148.0)微米×(5.4~8.1)微米,分生孢子梗松散集合成束状,暗褐色,大小平均为160微米×450微米。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圆柱形、倒卵形或梨形,暗褐色,大小(24.3~40.5)微米×(8.6~10.3)微米,隔膜0~3微米。

3.病原

病菌形态与印度拟棒束孢相似,但分生孢子和束丝大小与前者有显著差异,定为一新变种。

4.防治方法

(1)清除落叶焚烧,以减少传染源。

(2)发病初期喷叶枯净800倍液。

六、枣锈病

1.分布及为害

我国各大枣区、河北、陕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均有发生。其中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不少枣区,3~5年大流行1次,猖獗成灾,平均减产30%,重者绝收。是枣树主要病害之一。

2.症状

该病主要症状表现在枣叶或果上,感病叶片初期出现无规律的淡绿色斑点,进而呈灰褐色,并向上凸起,病斑显褐色,其上密布褐色孢子,故称夏孢子堆。孢子堆大小不一,形态多变,有圆球形、卵形、多边形等,一般直径0.4~0.5毫米,多发生于三主脉两侧,密度大时,叶片各个部位,甚至果面、枣吊上亦可见到少数夏孢子堆。

孢子成熟时,孢子堆顶部开口,黄色孢子借风力四处传播,孢子球形,有刺突,病斑上叶的正面为褐色角斑。受害的枣果叶片发黄,叶片首先形成离层,淡黄色叶片纷纷早落。

感病树因为大批叶片密布孢子堆或叶片脱落,绿果瘦小挂在枣吊上,因为有机物及水分供应失调,因而果柄形成离层,大批幼果不红即落,部分果虽然在树上变红,但单果重小,含糖降低。一般减产20%~60%。

3.病原

枣锈病的病原菌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栅锈菌科,层锈菌属,枣层锈菌。夏孢子球形或长卵形,黄褐色,孢子表面密布短刺。单细胞,大小为(13~24)微米×(12~20)微米。

冬孢子堆略小,黑色,多为圆形,直径0.2~0.4毫米,中部凸起,孢子埋于表皮之下。冬孢子长椭圆形或多角形,单细胞,表面光滑,顶部有厚膜,大小为(8~20)微米×(6~20)

微米。冬孢子在孢子堆内紧密排列。

本属菌的生活史尚不明了,一般只能见到夏孢子、冬孢子堆。夏孢子破皮而出,冬孢子堆不破裂。

4.发病规律

该病的越冬方式、冬孢子堆的功用、中间寄主、大流行要素及大循环规律等均不十分清楚,有必要进一步探索。

据观察,该病7月初零星发病,新郑枣区鸡心枣首先出现病斑,8月中旬进入发病高峰期,8月底开始落叶,9月上旬进入落叶落果高峰期。

枣锈病的发生与土壤水分、大气湿度密切相关,7~8月份连阴多雨,是该病大发生的必备条件。七八月份降水少于150毫米,发病轻;降水达到250毫米,发病重;降水量330毫米以上则锈病暴发成灾。水浇地比沙岗地上的枣树发病早而且重;避风处病重于通风处。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颇大,齐头白、九月青等品种较为抗病。

5.防治措施

(1)加强病情预测预报。

(2)重病区在7月中旬及8月中旬各喷1次1∶2∶200倍量式波尔多液,轻病区8月中旬只喷1次亦可。

(3)发病期喷粉锈宁1000倍液。

(4)发病初期连阴多雨时,可趁天晴抢喷大富丹1000倍液。

以上几种药剂,只要做到及时均匀喷药,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