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应变
15881300000034

第34章 官场应变(2)

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权力衰落,但他仍然是形式上天下共主,谁也不能公开反对。因此,诸侯争霸时,皆盗用“尊王攘夷”旗号,以号召天下。齐桓公实力强大后,就是打着“尊王”旗帜,谋取了春秋五霸首霸地位,显赫一时,深得诸侯拥护。

东汉末年,群雄攻伐,兵连祸接,东汉皇帝的权威己名存实亡,但竞争的群雄,却仍“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攻占洛阳后,曾挟持汉献帝,以号令群雄。后来崛起的曹操,又将这个汉朝的皇帝挟持过来,迫使汉献帝封他为大将军,位在大臣之上,因此“名正言顺”,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养敌自重

战国时代的吴越之争中,当吴王夫差兵败时,曾对进逼的战国将领范蠡、文种致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言范、文二人灭吴之后,将无自存。范、文二人不听,灭了吴国。后来文种果然被越王勾践杀害。此咱教训,为封建权臣引以为戒,大敌当前,不愿将敌方斩尽杀绝,而将敌方保存一部分,借以自资。清初吴三桂雄踞西南,他感到朝廷对自己的重用不会持久,便向洪承畴请教良策,洪承畴只说了一句话:“不能使云南这个地方有一天安宁。你要保住在云南的地位,就要使云南边境战乱不断,这样,朝廷也才用得着你。”

历史上许多优秀军事人才因不能恃贼自重,功成之后,多遭人君杀戮,不得善终。刘邦的主要军事臂膀韩信,即是其中一例。在刘邦与项羽之争中,韩信制造刘邦后被拜为大将军,能征善战,给项羽造成极大威胁。项羽便派人游说韩信,希望将韩信争取过来。游说的人曾对韩信说:“您今天能得以权倾一时,是因为项羽在,项羽如果死了,刘邦便会取您的头了。但韩信自以为功大,刘邦不会把他怎么样,便没有听众劝说。结果韩信帮刘邦灭了项羽,扫平天下后,终于为刘邦所害。

◆扶弱抑强

在几个集团对抗斗争中,为保存和发展自己,必须实行扶弱抑强策略,使各个集团之间保持势力均衡,以减轻对自己的威胁。实践证明,在自己力量还不够消灭同时并存的几个集团时,最好是利用矛盾,联合扶持弱者,对抗、削弱强者,以防强者消灭了弱者后力量进一步壮大,最后威胁到自己。

明朝永乐年间,鞑靼与瓦刺经常侵略中国北方,明成祖不断出兵抗击,战杀频繁,互有胜负,终不能解除鞑靼与瓦刺之威胁。后来明朝改变政策,对鞑靼与瓦刺各部位拉拢利用,衽扶弱抑强政策,以夷制夷。当瓦刺部顺宁王马哈木强大后,明朝便封与马哈木有矛盾的鞑靼阿鲁台为和宁王,使其麦收瓦刺部马哈木对抗。在马哈木进攻相对弱小的阿鲁台时,明成祖亲率大军出塞,打败瓦刺军。瓦刺被迫遣使向明王朝纳贡。此后,鞑靼与瓦刺互相冲突,明成祖采取离间政策,乘机出兵助弱抑强,使用权漠北各部落间保持势力均衡,借以减轻边防威胁。这种政策,曾使用朝廷边境安宁无事,收到显著效果。

(第五节)、大肚能容天下之事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这句话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乐于忘记是一种心理平衡术。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是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痛苦不堪,何必?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了。

乐于忘记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儿“不念旧恶”的精神,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他也能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的郡丞,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反对,再三强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往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已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宋代的王安石对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也是有那么一点儿“恶”行的。他当宰相那阵子,因为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好不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他根本不把这事放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从宰相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他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吏。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儿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孙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不想李吉甫不记旧怨,而且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了别人,也帮助了别人。

最难得的是将心比心,谁也没有过错吗?当我们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时,是多么渴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啊!

有句格言: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当别人说了对不起你的话,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他自己一会觉得心理有愧,诚惶诚恐,害怕一报还一报。这时你做个高姿态,不跟他一般见识,主动与其维护双方之间良好的关系,以一张热面孔迎向他的冷面孔,至少不在面子上跟他过不去。那么,只要是有良心的人,他心理就会感到愧疚。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璧归赵之后,接着又在渑池会上巧妙地跟秦王争斗,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惠王见他的功劳大,就提拔他做了上卿,地位还在老将军廉颇之上。

这样一来,廉颇可恼火了,他对人说:“我在赵国做了多年的大将,为赵国立了不少的战功,蔺相如本来是一个出身低下的人,只靠说了几句话的功劳,就把职位摆在我的上边,我实在感到没脸见人,”他扬言:“我要是遇上蔺相如,一定要羞侮他一番。”

蔺相如听到廉颇这些话后,就处处忍让,尽量不与廉颇见面。每天上早朝时,他就说有病,躲在家里不去与廉颇争位次。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碰巧遇上廉颇就连忙驾着车子躲开他,蔺相如身边的人,看到这种情形都很生气,说蔺相如于太软弱、畏缩了,不用说是他,就是在他身边任职的人也感到羞愧,于是大家都说要离开他。

蔺相如坚决不让他们走,并向他们解释说:“你们想想看,秦王那样的威严,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当面斥责他,我蔺相如再不中用,也不会单惧怕廉颇将军。我是在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是因为我们的文臣、武将能同心协力的缘固。我与廉颇将军好比是两只老虎,两虎相斗,结果必然不能共存。我之所以采取忍耐的态度,正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安危,然后才能想到个人的私怨呀!”

不久,这些话就让廉颇知道了。这位老将军对照自己的言行,感到既悔恨又惭愧,于是,为了表示自己认错改过的诚意,就脱掉上衣,背上背着荆杖由宾客领着来到蔺相如家里请罪。一见蔺相如,老将军就恳切地说:“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意思是说:我这个粗鲁的人,不知道将军对我能如此的宽宏大量啊!

从些,蔺相如和廉颇这一相一将,情谊更加深厚,终于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通力合作,努力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第六节)、蛋壳无刺可挑

宦海为官,充满狡诈和险恶,如果稍有不甚就可能掉进万丈深渊,弄个身败名裂。为此,为官在任,必须做到点滴不漏,方能保住自身。

唐朝时,对官员的选任有很严格的程序,就是科举得中,还要经过吏部考选,李林甫钻营当上了吏部侍郎,掌握选考官吏的大权,不久,就干出了一件巴结权贵,捞取政治资本,表面装得正直不阿,暗地里作奸的事来。

吏部每年考选官吏,放榜公布,一次,在放榜前,玄宗的弟弟宁王,暗地里拿给李林甫一个10人名单,要他以优等对待列榜首放官。到选官中走后门,当时也是严禁的。

李林甫看到勾结宁王的机会来了。他接过名单,心里高兴,脸上装作为难的样子,说:“王爷一定知道这事不好办,何况一下子开出10个人来!”

他心里说:“别说10人,20个人我也给你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