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庆典
15883000000035

第35章 炎帝陵祭典

时间:2006年类别:民俗

地区:湖南编号:Ⅸ-33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炎陵县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炎陵山山麓,又称“天子坟”。炎帝即神农氏,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部族领袖,姓姜。史称他教民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故又是“医药神”。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正在举行的炎帝陵祭典 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陵祭典分为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两种。民间祭祀连年累月不断,历代以来香火鼎盛,绵绵不绝,延续至今。官方的公祭、告祭也从古代一直延续下来,据史料记载,盛大的祭典于宋代就“三岁一举”,明代不下15次,清代有38次之多。民间祭祀最早有记载的官方祭祀活动在宋乾德五年(967),太祖诏命“建庙陵前,肖像而祀”,随之遣官诣陵致祭,并“三岁一举,率以为常”。此后,元、明、清各代祭祀活动从未间断。

炎陵县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历史悠久,炎帝陵祭祀方式包括文祭、物祭、火祭、乐祭、龙祭,其中龙祭最具特色和独创性。上古时代,为驱虫攘灾,炎帝教人用稻草扎成龙形,龙身插满用艾叶制成的燃烧物,夜间沿田埂起舞,旁人呐喊助威,意在“诱杀成虫,吓破虫卵”。后来,人们用稻草扎成龙形,外裹红布或黄布,拴上铁丝网兜,内装炭球和辅助材料,夜间点燃后随风起舞,舞动之处焰火飞腾,繁星点点,煞是壮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炎陵火星龙”,并逐渐衍生出三人布龙、草龙、竹叶龙、板凳龙等龙舞形式。如今,炎帝陵祭典龙祭的种类和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既有独具炎陵特色的三人布龙和火星龙,也有代表56个民族的56节长龙、代表5大洲华夏胄裔的5色龙;既有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极的阳阴八卦龙,也有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现代竞技龙、人龙、飞龙、荷花龙、“九龙盘柱”等现代龙舞形式。举行龙祭时,寓意24节气的24节令鼓和神农锣鼓、南北狮也一同登场,尽情演绎源远流长的炎帝文化,展现华夏儿女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一个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文化载体,其中在祭奠现场的圣火台上九条龙以圣火石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开,自口中喷出火焰点燃圣火石顶端的炎帝圣火,以纪念炎帝神农氏普及火的运用;现场完全不用道具表演的“人龙”,体现中国人既是龙的传人,也是传龙之人的理念;在神龙大殿广场上,黄、青、黑、白、赤五条不同颜色的龙按照“五行”方位进行的表演,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炎帝陵在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炎帝陵祭典”已成为传承炎黄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炎帝陵自1986年修复以来共举办各种大型祭祀活动300余次,近几年每年举办大型公祭活动40次以上,每年清明、重阳的大型祭祖活动已成定例,参加“炎帝陵祭典”已成为炎黄子孙寻找民族认同,企盼国家统一,抒发爱国情感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每年前来炎帝陵寻根祭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达数十万人次。

炎帝文化的形成,经历了血缘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过程,这种认同,至今仍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牢固精神纽带。在炎帝文化熏陶和影响下,形成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勇于奉献、变革创新等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对今天的华夏儿女仍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