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庆典
15883000000048

第48章 瑶族耍歌堂

时间:2006年类别:民俗

地区:广东编号:Ⅸ-45

申报地区或单位:广东省清远市

据《广东新语》载:“岁仲冬十六日,盖田野毕也,诸瑶至庙为会,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时自由结婚,礼仪简单。”由此可见,瑶族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耍歌堂是传播历史知识和喜庆一年辛勤劳动获得丰收的传统节日。

瑶族人民的耍歌堂

具体表现形态包括有祭祖、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演唱和对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排瑶鼎盛时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喜庆丰收、崇拜英雄、传播知识的隆重活动,同时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和人们会亲结友的载歌载舞等娱乐活动的民间盛会。大歌堂历时三天,每三年或五年举办一次;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两年或三年举办一次,会期在农历十月十六盘古王婆生日这一天。

为这个节日的到来,瑶族同胞通常都要作精心的准备。早在六七月间,各家各户就开始积蓄粮食、大豆、催肥猪、牛、鸡、鸭等食品,而“天长公”、“头目公”等长辈必须预早聚会,商定歌堂开支款项,然后摊派到各家,作为修缮庙宇之用,同时还要油漆翻新盘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购买酒肉、香烛等歌堂用品。而各家各户则事先告知亲戚朋友,邀请他们届时上排来凑热闹。到了节日的前一天,寨中就开始杀猪宰牛,备好鸡鸭鱼肉,磨豆腐,做糍粑,酿米酒,招待四方来客。

现在的耍歌堂活动与古代的做法略有不同,主要是增加了一些新时代的内容。耍歌堂的这一天,瑶家户户早起,清晨先鸣土铳三响,接着铜锣叮当,牛角嘟嘟,长鼓梆梆,喜迎传统的节日。

排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耍歌堂便成了文化交流和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耍歌堂传诵的瑶经为排瑶的族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瑶划分的定型时间以及研究排瑶的民间信仰与瑶经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此外瑶经还反映了古代岭南的征战,具有很高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历史研究价值。

耍歌堂中瑶胞佩带的精美头饰、配饰,绚丽的服饰,独特的长鼓舞、师爷舞,以及所用的牛角、铜锣、唢呐、芒笛、五月箫、长笛等民族民间乐器,有很强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文革”期间,耍歌堂曾被禁锢,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耍歌堂才得到了初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