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技艺
15883100000027

第27章 苗族蜡染技艺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贵州编号:Ⅷ-25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丹寨县

苗族蜡染布

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艺术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民国年间,蜡染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艺最高。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湘西地区则用作床单、帐沿、枕巾等。

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如果仅仅是蓝底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蓝印花布没什么两样。蜡染的灵魂是“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染纹,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蜡染作为贵州苗族地区主流纺织品的地位逐渐被动摇。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蜡染手工艺制品被当作特色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而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和追求经济收益,粗劣的蜡染制品大量涌现,对技艺的有序传承构成了威胁。由此可见,苗族蜡染技艺亟待得到真正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