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技艺
15883100000049

第49章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内蒙古编号:Ⅷ-46

申报地区或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勒勒车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现在东乌珠穆沁旗及其周边地区依然可见。

勒勒车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车体上有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可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勒勒车轮体高大,车身轻便,对于草地、雪地、沼泽地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即使损坏也容易修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勒勒车才得以一直沿用下来。

从古代到近代,勒勒车一直是蒙古族牧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庞大的勒勒车队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驾车的往往只是妇女或儿童。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拴有大铃铛,叮当叮当地响,以便使前面的人能够听到。除了搬运毡房、物资、生活用水外,战时勒勒车还常被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使用。

勒勒车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为原料,车轴、车轮、车瓦、辐条、轮心、车辕、车架,都用桦木做成,通体不见铁件。造车时,将桦木或柞木烘烤软和,并使之弯曲成弧状,两三段弯曲的木弧连结在一起,便成车轮。勒勒车的构造分为车上部和车下部两部分,车上部是由两根车辕、8-10条车撑、车槽组成,车下部是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辐多在15-20根之间,车轮直径最长的有1.5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在两辕的顶端系上编拧而成的绳状柳条,套于牛脖子上的横木上,以供拉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小汽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目前草原上已难以见到勒勒车。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已上了年纪,且后继乏人,这项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东乌旗地处四大草原之一的锡林郭勒草原腹地,目前仍存有一定数量的勒勒车,种类也比较齐全,具备保护勒勒车制作技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