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图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湛技艺
15883100000096

第96章 风筝制作技艺

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地区:山东 江苏 西藏编号:Ⅷ-88

申报地区或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南通市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潍坊风筝-龙凤葫芦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元代时,风筝传入欧洲诸国。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又包括:选、劈、弯、削、接”;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又包括:选、裁、糊、边、校”;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又包括:风、线、放、调、收”。

我国风筝素有“北鸢南鹞”之称。“北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潍坊风筝。潍坊风筝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而成,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从而蜚声于古今中外。但近年来,因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换了材料,使用尼龙布和碳素钢管,丢失了传统技艺,也失去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南通板鹞风筝是“南鹞”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大者丈余,小者盈尺。风筝上缀满了大小不等的“哨口”,多者达数千。南通板鹞风筝融扎裱造型、配色绘画、音律设计、“哨口”雕刻等工艺于一体,用料考究、工艺精准、驭风性能优越。南通板鹞风筝都带有音响,以竹丝为弦,风吹有声,如筝鸣响,有“空中交响乐”之称。但近年来,健在的“哨口”雕刻大师均年过半百,有的画师已年过花甲,能画会雕者越来越少,且小型的风筝展馆和风筝协会均属民间组织,处于自生自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