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原理缓激肽(Bradykinin)是内源性强痛介质,10~11mol/L可致痛。动脉逆行注射缓激肽、可使动物产生嘶叫、肢体扭曲、呼吸加深、血压升高、角膜反射等反应,可以此作为药物作用评价指标。
(2)实验方法选取250~300g雄性大鼠,乙醚轻度麻醉后分离右颈动脉,近心端夹阻断血流,用灌有肝素钠(2500U/ml,生理氯化钠溶液)的插管,向心脏方向插入,结扎固定,放开阻断夹,插管另一端连接三通管,不使用时可闭合。动物麻醉恢复1h以上,可在2s内注射缓激肽(0.1~0.5μg/只,生理氯化钠溶液),10s可引起大鼠右前肢弯曲,头部向右回转及活动亢奋等反应,持续时间10~30s左右,间隔5min注射,可在6h内引起同样反应。反应完全消失后,给予实验药物,并注射缓激肽,观察药物作用效果。
(3)注意事项
①插管易凝血,实验应在手术当天进行。缓激肽复苏易失效,使用时应注意。
②每只注射0.5μg缓激肽后仍不引起反应,或大鼠恢复反应失败,应弃用本资料。
(五)慢性疼痛模型
为了更好地模拟临床疼痛,近年建立了一些慢性疼痛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产生长期疼痛,目前主要用于疼痛机制的研究。
1.大鼠关节炎痛
基本原理:利用致炎剂局部注射,产生慢性关节炎症型疼痛,可用于镇痛研究。
(1)大鼠单发性关节炎
①实验方法:雌性Wistar大鼠,200~300g,腹腔1%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后一侧后肢足底注射4%白陶土混悬液0.1ml,并按摩5min使之在组织中分散。1h后再注入2%角叉菜胶0.05ml,再按摩5min。以首次注射时间为致炎时间。用特制塑料桶固定,在致炎后不同时间以适当的疼痛反应仪测痛阈,给药前隔5min测3次取其均值为基础痛阈(压力缩足反射阈,PWT)。本法致炎后1h注射肢开始出现红肿,2h后达峰值并持续12h以上,24h后红肿减退。
②注意事项:本法所致疼痛持续12h以上,便于观察药效维持时间;致炎后2h炎痛已达峰值,在4h后恢复正常。这一现象可能系炎痛初期动物产生了交叉痛敏;本法也可采用猫进行实验。
(2)大鼠单发性佐剂性关节炎完全弗氏佐剂(CFA)可引起多发性关节炎,可作为慢性疼痛模型使用,除疼痛外还表现为炎症反应,因此使用此类模型要考虑炎症反应和其病理变化引起的其他症状。
实验方法:选取150~200g雌性Wistar大鼠,乙醚浅麻醉,左侧卧位,皮肤消毒后由右外踝后外侧凹陷处刺针头入皮下,转向足尖方向入胫腓骨和距骨之间的踝关节腔,约5mm处,注入完全弗氏佐剂30μl。注入后数小时注射足开始红肿,1周后逐渐消退并局限于踝关节,3周后踝关节肿胀稳定并可持续6周以上。给药后采用测痛仪器进行测量压痛阈值,也可根据观察动物后肢拉伸后反应作为评价标准。固定动物后,露出后肢,待动物稳定后,缓慢拉伸踝关节,间隔5s,共5次,以嘶叫或急促缩腿为1分,两者均有为2分,不出现为0分,总分10分。
2.神经源性疼痛
神经源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综合征,神经源性疼痛通常包括自发疼痛(spontaneous pain)和诱发疼痛(evoked pain)。诱发疼痛卫可大致分为痛觉超敏(allodynia)和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神经源性动物模型,大都是人为的在动物感觉传导通路上制造损伤而成的,损伤的部位可包括外周神经干、脊神经、背根及脊髓等,损伤方法一般以机械损伤为主,也有利用冰冻损伤或缺血性损伤等。
日前NP的动物模型应用最多的是大鼠,此外也有灵长类动物和小鼠进行实验的报道。NP的出现是长期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自发痛包括自噬(autotomy)和保护行为(guarding behavior)。自噬是在躯体感觉通路上造成损伤,包括外周神经干、背根或脊髓,在一定时间内,动物会咬掉由于神经通路损伤造成感觉缺失的身体区域,这种现象可能是动物对神经损伤造成的神经源性疼痛的一种反应方式。例如横切典型的外周神经(坐骨神经)的自噬常有一定潜伏期,一旦发生则呈进行性加重,这一过程中包括皮肤、肌肉和骨头都会被咬掉。保护行为是一系列不正常行为方式,提示动物可能试图逃避某些人为或环境的因素对它们引起的疼痛,这些行为包括逃走或躲避、行动或静止时不正常的肢体位置,后爪悬空的自发性缩腿行为,减少探索,减少甚至不进行自我清理等。此外还有搔抓、舔咬、体重及食欲下降和自发性嘶叫等行为也是自发性疼痛的表现。
(2)诱发疼痛在临床上,疼痛患者除了自发疼痛外,很多都有非正常的诱发疼痛,如痛觉超敏现象和痛觉过敏现象。由于非正常诱发疼痛是神经源性疼痛的主要症状,所以在动物实验中可以有目的地研究这些现象。
①对机械刺激的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用压力测定仪器压迫到皮肤上产生不同的压力,利用这种仪器的压力针或片逐渐增加并有节奏地扎动物的脚底或身体,记录缩脚或嘶叫的阈值,如果神经损伤后,这些反应阈值有了明显的下降,就表示可能存在着对轻触觉的痛觉超敏。缩脚或嘶叫阈都可以用来衡量动物对机械压力的敏感性。
②对温热刺激的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将大鼠后脚浸入不同温度的热水中,观察动物挣扎的潜伏期。由于这些方法从根本上说,测量的是动物对热刺激的痛反应阈值,因此反映的是动物对温度刺激的痛觉的超敏现象。
③对冷刺激的痛觉超敏:对寒冷刺激的痛觉也是临床常见的神经源性疼痛的症状,将动物置于金属板上,温度保持在1~5℃,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后脚收缩的次数及后脚保持在空气中的时间被用来衡量动物对冷刺激的敏感性(也可观察动物后脚在冷水中的挣扎反应来衡量)。
(3)常用模型及评价
①外周神经(坐骨神经)横切模型:手术简单,损伤稳定,用来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后的可塑性变化。自噬现象作为神经源性疼痛的症状,在相同品系的动物中重复性较高。缺点是由于外周的感觉缺失,不利于研究诱发疼痛。
②外周神经松结扎模型:分离大鼠坐骨神经,用数条肠线将神经松弛结扎,直到神经的外膜稍受压为止。其缺点是由于结扎神经手法、强度、采用材料及神经粗细等不同,造成神经损伤程度难以控制。
③外周神经半切模型:分离大鼠上段坐骨神经,在大转子附近将8.0丝线插入神经中,将1/3至1/2神经纤维紧紧结扎。因支配外周区域的神经纤维在坐骨神经中是随机分布的,此方法不会造成任何特定区域的感觉丧失,所以在观察中不会出现自噬现象。
④脊神经切断模型:将大鼠腰5和(或)腰6脊神经分离并切断,因后足的感觉主要是通过腰3到腰6背根进入脊髓,此法只造成大鼠后足的部分去传入,不会发生自噬,且产生损伤程度较一致,这一模型产生以单侧为主的对冷热刺激及机械刺激的痛觉超敏现象,尤其明显的是神经损伤的动物对轻触觉和冷刺激的反应过敏,缺点是手术复杂。
⑤多重背根切除术:颈5至胸2的背根切除可使前肢去传入,腰3至腰6的背根切除可使后肢去传入,切除后动物会出现严重的自噬,很多动物还会搔抓去传入的躯体区域,在有联系的背根和切断的背根所支配的交界区域有时可检测出强烈的轻触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
表3-16神经源性疼痛动物模型的疼痛症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自发疼痛机械性痛觉过敏热刺激痛觉过敏冷刺激痛觉过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周神经横切自噬无无无
外周神经打结自噬,搔抓有有有
外周神经半切保护行为有,较强有,较强无
脊神经切断舔咬保护行为有,强有有,强
多重背根切断自噬,搔抓有,强——
脊髓损伤自噬有,极强无有,极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