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人时尚生活丛书-家庭医生小百科(下)
15888100000006

第6章 常见妇科疾病(6)

(8)早期破膜:在分娩开始前破膜,则子宫口难开,胎儿不能顺利通过产道,也会成为难产。但大多数都可以自然分娩。

(9)合并症:重度妊娠中毒症会引起胎盘早剥,或在分娩过程中引起子痛,有必要加以注意。此外,有心脏病和肾脏疾病的产妇,必须在严格的监护下分娩。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是产时或产后细菌侵入生殖器,在产褥期引起局部或全身炎症的病症,俗称“月子病”。产褥感染可因孕晚期性交、不注意卫生、胎膜早破(破膜时间愈长愈易发生感染)、分娩前和分娩时多次做阴道检查、阴道有损伤时以及产妇健康状况差(如贫血和营养不良)等引起。产褥感染较轻者为局部感染,多局限于会阴、阴道和子宫内膜,严重的会蔓延至输卵管、卵巢、盆腔其他部位,如并发盆腔腹膜炎或脓毒败血症等,能危及产妇的生命。外阴或阴道的裂伤感染,可出现红肿和热痛的局部炎性反应。子宫内膜炎是宫腔内胎盘附着部位遗留下一个很大的创面被细菌侵入所引起的病症。

细菌的侵入是直接外因。分娩时产妇体力消耗,如失血、产道损伤、手术产等均增加了感染发生的机会。产褥感染发病的轻重和入侵细菌的种类、数量及其毒性有很大关系,又和产妇的局部和全身的防御能力有关。引起产褥感染的细菌种类很多,主要有厌氧性链球菌、溶血性链连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数病例为几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细菌的来源主要有自身感染和外来感染两种。自身感染是指临产前,细菌已侵入产妇的生殖道内。较常见的细菌是厌氧链球菌,通常寄生在产道内,平时不致病,产后机体内在环境改变或产道损伤时,细菌便可侵入而致病。原来已经寄生在身体其他部位的细菌,也能经血液循环或经手的接触,传播至生殖道引起感染。外来感染是指产前,产时或产后,细菌从外界进入产道。如接生用的器械、敷料、手套等消毒不彻底时可能带入致病菌。细菌亦可通过空气传播给产妇。产妇盖的被褥,产后的恶露,都存有细菌。临近预产期的性交,产后卫生习惯差等因素,均可使外界细菌侵入产道引起感染。

预防产褥感染要加强孕期保健,做好产前检查,纠正贫血,治疗体内原有的感染病灶,增强孕妇抵抗力。临产前两个月禁止性交,不能做阴道检查和坐浴。另外如果有胎膜早破,即没有开始宫缩时,便有阴道流水,要早去医院检查。确定是胎膜早破了,要用抗菌素预防感染。接生用具要彻底消毒,接生时避免过多和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及肛查。产褥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产后早期起床活动,做产后保健体操,增强体质。产后发热时,不要滥用退热药,要经医生检查后,针对病因治疗。

产后出血

正常分娩时,一般失血量为150毫升~300毫升,此为正常性产后出血。若正常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接近或超过500毫升,则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为此,产妇应自我及早诊断,以便尽早防治。引起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有:①双胎、胎儿巨大、羊水过多者,因子宫收缩无力,易引起产后出血;②产程延长,引起子宫收缩无力性出血或产道损伤性出血:③多次流产刮宫者,因子宫内膜受损伤,易引起胎盘粘连,导致大出血;④严重贫血者易大出血;⑤血液病患者易发生产后出血:⑥子宫炎、子宫肌瘤及妊娠高血压者,产后易出血。

产后大出血的早期表现为产后阴道反复或持续出血,也可表现为突然大量出血,同时常伴有恶露不净,味恶臭。晚期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气短,重则出现出血性休克。产妇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量出血,可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产妇死亡。故一旦发现产后出血应及时请医生治疗,对于出血性休克应抗休克治疗。

除了在胎儿娩出后认真检查胎盘是否完整外,在整个孕期都要加强保健工作。对高危孕妇、妊娠合并贫血、血液系统疾病、肝炎等全身性疾病的孕妇要及时治疗,对不宜妊娠且有产后出血可能性的孕妇,应及早中止妊娠: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如双胎、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或有产后出血史、剖宫产史者,应提前住院待产、严密观察。

产后尿潴留

有些产妇产后怎么也排不出尿来,医学称为产后尿潴留。产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病,一般产妇于产后6~8小时可自行排尿,若产后8小时膀胱充盈却不能排尿即为尿漪留。尿潴留不仅会引起下腹胀痛,而且亦会引起尿路感染,影响产后子宫复原,造成产后出血。妊娠时,由于胎儿和子宫不断长大,孕妇必须储备足够的液体以满足新陈代谢的需要,所以产前体内贮存的水分较多。而产后子宫逐渐缩小,体内不再需要大量液体,多余的水分需要及时排出,因此产后尿量增加,一昼夜排尿量可达2000毫升~3000毫升,产后数小时内产妇小便次数很多。

产后尿潴留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排尿不及时,使膀胱内储尿过多,使膀胱过度膨胀,使其肌力不能收缩或造成膀胱感受性降低,出现神经麻痹而致神经反射消失,出现排尿困难而致尿潴留。②产妇会阴部分娩时裂伤,由于撕裂处伤痛或排尿时刺激伤口,使疼痛加重,反射地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收缩,造成排尿困难。③产妇由于产程过长、胎儿压迫膀胱时间过长、膀胱黏膜水肿和充血、子宫下段过度伸长将膀胱牵拉得过高等因素,造成膀胱部的三角区充血、水肿乃至出血、膀胱、尿道水肿加重,使排尿受阻而致尿潴留。④产妇患贫血或产后出血过多、或患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病、肝病、妊高症、糖尿病等,全身排尿无力,使腹腔压力降低而致尿潴留。⑤产妇于产前患泌尿系感染或产后导尿发生感染,使尿道发生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也可导致尿潴留。

为预防产妇产后尿潴留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积极防治尿路感染。对于妊娠末期的明显水肿或泌尿系感染,应积极治疗。②预防尿路水肿。产妇分娩时应避免发生滞产,尤其第二产程一般不要超过2小时,以免胎头(臀)过久压迫膀胱和尿道。③预防尿路感染。产妇于产前、分娩中、产后需要导尿时,应严格遵守操作常规,减轻对膀胱、尿道刺激。如需长期安放导尿管,应予固定,以防反复导尿而引起感染。④及时排尿。产妇于产后6~8小时,应主动自行排尿。

产后尿潴留的家庭护理要注意下列几点:①对于尿潴留的产妇,首先要消除顾虑,稳定情绪,克服紧张或羞涩心理,做到精神放松,不能或不习惯躺下排尿者,可在家人扶持下,采取半坐位或蹲式,充分利用腹压,以利排尿。②用温水冲洗尿道口周围,借以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和诱导神经反射,同时嘱产妇用力排尿,这样通过神经反射,往往可自动排尿。③对于怕痛(腹部切口痛、会阴裂伤痛)而不敢自行排尿的产妇,要鼓起勇气,克服恐惧心理,尽量用力排尿,必要时可酌情应用镇痛药。④对于尿路感染所致尿潴留,应合理选用抗生素抗炎治疗,常用药物为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呋喃坦啶、庆大霉素等。

乳腺炎

在母乳哺乳期发生的乳腺炎,叫做产褥乳腺炎。是由于淤乳处置不当引起化脓,或从乳头伤口进入化脓菌引起感染的。乳房红肿发硬,疼痛也很剧烈,体温可达38℃左右。发展到严重的时候,积存的脓使乳房变得又软又大,最后从乳头往外流脓。这时要切开排脓。因此要充分哺乳,哺乳后要将乳房挤空。乳房发硬或疼痛剧烈时,尽早请医生诊治是尤为重要的。

预防乳腺炎应避免乳汁淤积,注意哺乳期卫生,生活要有规律,除加强营养外,还要保持精神愉快,这样可促使乳汁分泌。每次喂奶尽量使乳房排空,孩子吃不完的奶汁要及时挤出来,或用吸奶器吸出。还要注意乳头的卫生,除勤换内衣外,每次喂奶前要洗手,经常用肥皂或温水擦洗乳头。乳头如有裂口,哺乳前要将所擦药物必须洗净,再给孩子喂奶。乳房出现炎症时应停止喂奶,进行治疗,可局部理疗,也可用药物治疗。在治疗初期,要常规挤乳,或用冷毛巾暂时冷藏,病情会减轻一些,根据情况要使用抗生素和消炎剂。如果不及时治疗,发炎后乳房化脓,就得切开放脓,这将会影响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