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教育笔记
15893400000003

第3章 教育的目的(1)

(第一节)教育的对象

所以应受平民教育的平民,从狭义讲,就是指导这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人;从广义讲,就是一般粗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也应包括在内。

摘自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又譬如现社会中人因有贫富之不同,所以在一切消费享受的机会上便不平等;这其间的不平等,我觉得问题都还小,唯有一桩问题的确重大,就是在受教育的机会上不平等。一则不得受教育是人生的悲惨远过于其他的际遇;一则不得受教育更断了他以后增进经济地位的机会:所以这种的不平等是太残酷了。然而现在的学校完全随着现社会而商业化了,学生不缴费,就不得入学读书,如同商业交易一般,绝无人情可讲。本来现社会的“商业化的人生”就不合理,而用之于教育尤其不当。又以现在社会中生计之艰窘与求学费用之特高,让我们时常遇到这悲惨遭遇的青年,时时感着内心的苦痛。我以为教育家不能于其自己事业的范围内想法努力免除或减少此类事情,他很可以不必办教育。

摘自梁漱溟《抱歉——苦痛——一件有兴味的事》(1930年)《梁漱溟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教育的对象,从个人说,便是人格。教育要陶冶健全有用的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可以肆力生产,可以效命疆场,可以从事职业,可以研究学术。总括地说,要人人都可以在社会文化生活当中尽一份职责,社会才能生长不息。于人格陶冶之外,教育别无直接救国的捷径。从社会说,教育的对象是文化生长。教育若能陶冶人格而推动社会生长,便算尽了能事,此外实在别无捷径。若在一个文化生气勃勃的社会,教育工作便须认清今后生长的途径,教导儿童青年去学习适应。倘遇着社会文化已走入穷途,难免崩溃的时候,只好藉革命力量打出一条生路,然后教育才有路走。当社会文化整个朽腐,生机将息的时候,教育的功效,充其量不过是养出一班革命的战士去冲破旧文化的壁垒,而杀开一条血路罢了。若希冀平静地凭教育力量把一个一个人都教好了,而自然而然改良社会,那是十八世纪一班教育家乌托邦的幻想,他们忘却了社会力便是教育力,文化生活便是教育环境。

摘自林砺儒《中国教育与国难》(1936年)《林砺儒教育文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过去的社会教育仍在知识分子里打圈子,没有深入到民众队伍里去。如果我们今天不把自私的、迷信的、愚昧的、武断的、散漫的、没有民族国家意识的、担任生产的最大多数的民众教育起来,如果我们今天不把在前线担任民族生死斗争的士兵教育起来,提高其认识,加强其信心,那么要巩固和增强国力,来驱逐日寇,建设国家,就不容易。没有普遍地深入勤劳大众的公共教育,新的政治生活和新的经济建设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因此目前的社会教育必须向农村、工厂和战壕里发展,把图书馆、识字班、俱乐部、教育馆、教育车、文化室以及一切新的文化资料,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带到每一个农村,每一个战壕里去。用密集的火力来扫除文盲。

摘自戴伯韬《目前社会教育的中心任务及其他》(1938年)《戴伯韬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男女也应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无论贫富,也应该有均等受教育的机会。……民主教育要使穷人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活到老,学到老。……

还有资格的问题:现在是有资格就能上进,没有资格就该赶出大门外。但民主教育是只问能力,不问资格的。……

民族教育现在也成一个问题。过去把少数民族取名为边民,不承认他们为民族。我们对于侗族、苗族等小民族的教育,强迫他们学汉文,还要用汉人教师去教他们。但民主教育是让他们学习他们自己的文字,没有文字的,就帮助他们制造文字,让他们自己办学校,训练各民族的人才来教育他们自己的人民。……

还有一点,无论什么阶级,都要有受教育的机会。……民主教育是要力求农工劳苦阶级有机会受教育。

总结起来,“教育为公”就是机会均等:入学时求学的机会均等,长进的机会均等,离校时复学的机会均等,失学时补习机会均等,而且老百姓有办学管教育的机会。

摘自陶行知《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1945年)《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18—319页

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所谓扫除文盲,所谓普及教育,所谓大众文艺,所谓国民卫生,离开了三亿六千万农民,岂非大半成了空话?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的具体纲领》(1945年)《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32页

以往的教育,是学生找先生,并不是先生找学生;是大众找教育,并不是教育找大众。现在我们要先生去找学生,要教育去找大众,这就要打破学校的围墙,把教育送上门去。把教育送到工厂去,让每个工人来受教育;把教育送到农田去,让农民来受受教育;把教育送到各家各户、店铺商场,让所有的大众来享受教育。只要把教育送上门去,我们就可以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难关,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摘自陈鹤琴《民众教育要怎样普及》(1947年)《陈鹤琴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715页

(第二节)教育的目标

教育不可不以与生存于社会之能力于个人,为第一之目的。……

教育不可不使儿童能理解环象,能知对之之趣味,此教育之第二目的也。……

教育又不可不养成可得贡献于社会之生存发达之性格,此教育之第三目的也。

摘自杨昌济《教育学讲义》(1914年)《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14—120页

训练以教育者直接与感化于被教育者,作善良之品性为目的。而方施训练之际,有二事须注意:一、宜使心意活动强大;二,宜正心意活动之方向。前者修养强大意志之谓,后者则保持纯正意志之谓也。

摘自杨昌济《教育学讲义》(1914年)《杨昌济文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172页

学生者,国之花也,未来之主人翁也。师范学生者,学习教育之原理与方法,为预备教养儿童陶冶国民者也。

摘自杨贤江《我之学校生活》(1915年)《杨贤江教育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日前瓦式邦博士Dr Washburne来校时,曾叩余以“教育之目的为何”?余答;“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A,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B,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C,注意精神的修养……向深处培,向厚处培……;整理中国固有之文化,摘其适合于现代潮流者,阐扬而光大之,奉为国魂,并推而广之,以求贡献于全世界。”

摘自张伯苓《以教育之力量,使中国现代化》(1931年)《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81页

今天呢?世界战云,正在一步一步地展开,吾中华被破碎的河山、被蹂躏的国权,还没有回复完整。同人所辛苦二十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惟有继续努力,矢愿在国族复兴大方策之下,根据整个的经济建设计划,就自给的目的,来训练生产需要人才;就自卫的目的,来训练国防需要人才。

摘自黄炎培《二十年来服务职业教育的回想》(1937年)《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0页

大抵非常时期所需求之人才,从消极说来,第一,自私自利者不可用;第二,圆滑取巧者不合用;第三,绳趋矩步,束身自好者不够用。从积极说来,一,须有高尚纯洁之人格;二,须有博爱互助之精神;三,须有侠义勇敢之气概;四,须有刻苦耐劳之习惯。而更须以坚强贞固的节操,战胜千艰百险的环境。名,吾所不求;功,吾所不争,将吾整个生命,完全献给我国家、民族生存工作上。其先,个人以之自勉;其继,同志以之共勉。少数人确立之信条,扩大而成一群完整的精神;一时间鼓荡之风气,绵续而成全民族不可磨灭之特性。此才是吾人最大之贡献。

摘自黄炎培《吾人在非常时期将以何者为最大贡献乎》(1937年)《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3页

根据吾人新认识,应以最高度热诚与努力,接受下开各种新课题:

一、在国防生产和民族生产要求下,应养成忠勇坚确而开展的斗士,同时为科学威权的执行者;

二、在国防技术要求下,更应养成忠勇坚确而开展的斗士,同时为器材之管理运用并制造者;

三、在福利人群的学术界,应养成志行贞固,践履笃实,接受并发挥科学精神与知能的实行家:

四、在物质文明演成世界新趋势下,应养成以双手负荷新文化创造责任的先锋队;

五、在民主政治制度下,应养成富于平民精神、自立立人、自治治人而兼能自养养人的公民,

六、在渐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下,应养成适于新生产组织的健全分子;

七、在今建国与抗战大时代,应养成矢忠矢孝、即知即行、以手以脑贡献于国家民族的强有力的保卫者。

这就是现时职业教育的新使命。

摘自黄炎培《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纲要》(1943年)《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93页

职业教育的目的何在呢?本社工作的目标又何在呢?往远处说,是在实现一个民生幸福的社会。在那社会里,确切达到了“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目的。要使社会上没有无业者,也没有不乐业者,职业教育,本社工作的任务,才算真正完成。就近处说,本社的使命,是在以最高的积极性,参与抗战建国的努力。吾们确信,职业教育,只有在民族解放、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社会里才能实现他的造福人群的理想。反过来讲,又赖有职业教育的努力,吾们民族解放、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国家社会,才能加速的出现。

摘自黄炎培《从困勉中得来》(1941年)《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84页

职业教育目的(民国六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年公订):

一、谋个性之发展;

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摘自黄炎培《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1942年)《黄炎培教育文选》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页

欲学问之切实之进步,当认清教育以实用为最大目的,故学问必求其有利于职业,而凡关于职业之知识,尤以常时令其实地应用为妙。苟能是,则卒业以后,彼乃能以其学问求职业,即朗以其学问治职业,即能以其职业辅进学问,即能以其职业之缺陷,使其了解求更高深学问之必要,如此,则职业界大进步,而学问之发达,亦一日千里矣。

摘自恽代英《学问与职业一贯论》(1918年)《恽代英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页

我们已经下了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摘自陶行知《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1926年)《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因为平民的公民教育,其最大最要的目的有二:(一)在一切社会的基础上,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期望受过平民教育的人,无论处任何团体,皆能努力为一个忠实而有效率的分子;(二)在人类普遍固有的良心上,发达民众的判断力、正义心,期望受过平民教育的人,无论对何种事体,皆能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这是必要的根本的精神,为人人所共同应该受的教育。

摘自晏阳初《平民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最后的使命》(1927年)《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人?做“整个的人”。什么叫做“整个的人”?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德心。

摘自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

平民教育运动的使命,在于“做新民”。分析其内容,有下列三项:

(一)养成有知识,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整个人。

(二)养成社会健全的分子,发展社会的事业。

(三)养成建设国家的国民,增高国际的地位。

摘自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今日中国,危亡已迫于眉睫,今日所应施之教育为最低限度最基本必不可少者之救亡图存之教育。……

……欲达到救亡图存之目的,最急需最迫切者有三:

第一,培养知识力,最低限度须培养其知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能够自觉自强。吾人站在教育者的地位,一切一切都在启发他们。

第二,培养科学的生产力,更换那些老农、老圃的旧习惯旧技术,使其了然于人力可以胜天,一切自己均可创造,即养成其自给自养之能力。

第三,培养组织能力,养成纪律生活,方能自卫自保。

集中以上三种能力,始足以言救亡。

摘自晏阳初《中国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问题》(1935年)《晏阳初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9—120页

边区实行国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民文化政治水平,加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使人民自愿地积极地为抗战建国事业而奋斗,培养抗战干部,供给抗战各方面的需要,教育新后代使成为将来新中国的优良建设者。

摘自林伯渠《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1939年)《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

现在我们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已进入了敌我相持阶段,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因为现在的战争环境,已把广大人民动员起来了。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能成为力量。但是我们要组织民众,要使民众进步,使他们坚固团结像一个人一样,必须要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我国民众有百分之八十不识字,因此扫除文盲就是一个急须做的事情。现在无论军队,工厂,农村每人都有多识几个字的需要,我想这一伟大工作就是你们这一辈青年的革命工作。我想从我们边区开始,定时期用新文字来试办扫除文盲的工作。

摘自吴玉章《关于“五四”运动的报告》(1940年)《吴玉章文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3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