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科学博览4
15895700000013

第13章 物理科学,从1946年到现在(12)

铱是地球上的一种稀有元素,但是小行星和彗星也含有这一元素。所以,阿尔瓦雷茨父子及其同事们提出了一个很有争议的思想:铱的沉积是由于一个庞大物体闯入地球引起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的大小也许可达到6英里的直径。他们的理由是,这样的碰撞不仅可以解释铱和其他特殊金属的高含量,而且可以解释白垩纪末发生的“大灭绝”——恐龙以及主宰三叠纪、白垩纪和侏罗纪的其他大多数生命的灭绝。他们判断,当小行星袭来时,大量尘埃随之进入大气,这些尘埃满载铱以及其他普遍存在于小行星体内的金属,遮蔽了太阳辐射,这个过程长达5年之久。太阳光的缺乏会使地球冷却,停止光合作用,并且使地球上大多数植物死亡,反过来又使大多数动物无法生存——有人估计无法生存的动物可能达到75%以上。最终,从大气里渗出的铱在K—T边界形成了岩层。

大众媒体抓住了这一思想,《时代》杂志以大字标题发表封面故事——是彗星杀死了恐龙吗?——其中提出了一种说明恐龙灭绝的解释,这种解释得到实际证据的支持。但是这一理论非常大胆,也颇有争议,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

然而,有些人则把这一思想推得更远。K—T边界的大规模灭绝并不是地球历史上唯一性的事件。当两位研究者劳普(David Malcolm Raup,1933—)和赛普考斯基(Jack John Sepkoski,1948—1999)研究类似K-T边界发生的其他大规模灭绝事件时,他们注意到一种有规则的模式,类似的灭绝大概每2 600万年至2 800万年发生一次。他们想不出有任何地球上的因素容易引起这类周期性的“大灭绝”现象。但是来自地球之外的因素呢?最突出的想法是,有一种周期性的影响一直在干扰处于太阳系边缘的彗星云——所谓的奥特云。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约十亿颗彗星向太阳坠落,其中一定有少数彗星会袭击地球,从而引起集体灭绝之类的灾难。

是什么引起对太阳系的平衡如此剧烈的干扰呢?有一种理论致力于这样的思想:我们的太阳有一个名叫“复仇女神”的孪生伴星,它周期性地靠近我们这个小小的九行星系统边缘的奥特云,甩出彗星或小行星,使之陷入混乱。对复仇女神的探索仍在继续,新思想和进一步的探究将会揭开其中的奥秘。

尽管新灾变论有许多问题仍然处于争论之中,但是K-T边界时期受到某个天体影响的思想,逐渐得到了大多数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承认。不管这一理论的其余部分是否有效,不管“复仇女神”是否存在,但显然是有什么东西在地球历史的某一时刻袭击了地球,才使我们得以看到K—T边界时期,以及由此引起的大规模灭绝。确切的理由仍然有待探究。

对于这些思想的探究,包括计算机模拟得出的大气对这类灾变性事件的反应,还激励了天文学家萨根和斯坦福的生态学者埃利希发起的探索活动,探索如果最可怕的人造灾难——核战争爆发,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于是,核冬天概念成了阿尔瓦雷茨理论的一个副产品,该理论认为,恐龙的大规模灭绝与天空中充满烟尘和尘埃云从而引起地球冷却有关。

臭氧层中的漏洞

20世纪后半叶,我们的地球观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原先认为慷慨充裕、不可摧毁的地球看来不再成立,这一变化部分来自我们从太空观察地球获得的信息,其中一项观察就是同温层中大量臭氧的消失。

臭氧向来是亿万年来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基本要素。在地球的早期历史里,一旦植物开始向大气释放氧,通过太阳能与氧的相互作用臭氧就开始形成。结果就是臭氧层的形成——这是一层宽广的保护罩,集中在地球上空大约20英里处,保护地面上的生命不受到紫外辐射的伤害。紫外辐射可能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由于臭氧开始消失,失去臭氧保护,人类将面临皮肤癌增加的危险,所有生命形式也许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再有,由于有关的化学反应,地球面临普遍变暖的趋势,结果会导致两极冰冠融化和农业及地球生态平衡发生广泛变化。

科学家最早开始注意到,臭氧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从地球上层大气消失,情况急转直下。从大型气象试验卫星7号报告的数据中,科学家发现,自从1973年以来,在南极洲的天空中,每逢9月和10月,即南半球的春天里,臭氧层会出现一个漏洞。

1986年又发现了一个类似的漏洞,尽管小得多。这个漏洞位于北极圈上空,由加拿大城市阿勒特发射的气球所发现。加拿大环境部的科学家们用气球把仪器带到天空,发现在北极上空有一个巨大的坑,形成北半球的臭氧“漏斗”。

早在1974年,罗兰(Frank Sherwood Rowland,1927—)和莫林纳(Mario Molina,1943—)就警告说,含氯氟烃(也叫氟利昂或CFC)可能引起臭氧层的减少,氟利昂一般用于喷雾推进器、制冷和聚苯乙烯包装。到了1988年中期,研究已经得到明确结果,肯定上层大气中臭氧层消失的元凶之一正是氟利昂。在一个复杂的化学过程中,当这些化学物到达上层大气时,它们的各种成分与臭氧结合形成其他物质,于是臭氧分解了。罗兰和莫林纳由于他们关于臭氧的形成和分解的工作,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

20世纪90年代,氟利昂的运用终于开始有所收敛。在全球环境协议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之后,压力之下,数个快餐连锁企业不再使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包装,在喷雾推进器中氟利昂用得也越来越少了,制冷技术已逐渐不用氟利昂这类“杀手”。但是有些科学家仍未放弃呼吁和行动,正如大气化学家平特(Joe Pinto)所说:“我们不可能把真空除尘器带上天空,也不能为天空打入臭氧。”

地球的温室效应

新太空时代带来的最为发人深省的一幅图景就是——毫无疑问,金星曾经像地球一样拥有宽广的水域,金星曾经被人们想象成伊甸园,现在这些海洋早已被金星灼热的大气烘干,金星已变成一座鼓风炉,其中很难有生物生存。那么,地球的海洋和大气会不会步金星的后尘呢?

在地球上,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废气正从汽车和工厂涌向大气,与破坏大气中臭氧保护层的氟利昂联手,引起温度的显著升高。热带雨林的大规模破坏还干扰了同一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的平衡。[纽约植物园的植物学家托马斯(Wayte Thomas)在1993年估计,自从500年前葡萄牙探险者第一次登陆巴西以来,巴西靠近大西洋海岸的森林大多已被砍伐,只剩下2%了。]

有些大气科学家做过这样的估计:如果我们继续以现在的速度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将会在下个世纪中期的某个时期增加至现在的两倍。新近的计算机模拟表明,大约再过140年,二氧化碳水平将会增加至现在的四倍,从而减弱围绕地球传输热的洋流传送带系统。这将使海洋环流产生重大变化,从而减少深部海水和表面海水的混合,并且限制交换过程的发生,这种交换本来是把深洋中的营养物带到表面,又把氧从表面带到深洋区的过程。大气将逐渐变得越来越热,达到白垩纪时期地球曾经有过的温度,这正是6500万年以前恐龙生活的时代,那时两极冰冠都已经融化。他们补充说,这一不断增加的过程将是不可逆的,尽管二氧化碳水平如果只是加倍,洋流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将会逐渐恢复。

尽管对这些统计数据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但情况似乎很明显:要么承认并且改变我们对地球大气的影响,要么我们的环境在下个世纪里将会遭受巨大的破坏。

随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地球的脆弱性,人们对国际社会提出了新的召唤,希望能够就成功地管理我们的地球进行谈判。阿尔瓦雷茨父子、萨根和埃利希告诉我们的教训就是:当地球大气通过什么手段被玷污时,就将会产生什么后果。看一看金星的情况,就会对失控的温室效应的危险性获得警示。皮肤癌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和赤道与温带地区,表明控制臭氧层漏洞已迫在眉睫。物种及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要求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我们的行星所需要的平衡进行深入的反思。时间会告诉我们,我们是不是能够成为优秀的管理者。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们可以肯定: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并且能够理解所有的途径,注意到每个部分都与其他部分相互作用——从最基本和最基础的要素做起,我们就能够管理好我们的环境。这一计划标志了过去半个世纪物理科学家的努力,也激励了生命科学家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