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定位:特劳特教你营销自已
15900700000018

第18章 产品型赛马(1)

“我恐怕永远也不可能想出一个新产品的创意,这可不是我的长项。”你是这么想的吗?

如果是的话,就不要跳过本章。其实,你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使你没有什么创新的天分,也同样可以跨上这匹产品型赛马。

事实上,天分有可能成为你前进路上的障碍。而要将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产品型赛马身上,其中的关键则是你判别他人天分的能力。

切斯特·卡尔森(Chester Carson)通过发明赚了些小钱,而哈洛德公司(Haloid)的管理者却发了大财,因为他们认识到卡尔森的发明的价值。

几乎所有产品上的重大突破都会涉及两种人:一种是发明者,另一种则是意识到其中价值的人。

发明者或许能得到超级订单,而意识到其中价值的人则能赚取超级财富。麦克唐纳兄弟与雷·克罗克相比,就是这样的例子。

发明常与领悟相伴

发明者经常会被人与这样的场景联想在一起,他坐在那里说:“我要做个百万富翁。那就看看我能发明什么?”

这种场景和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很多发明听起来都像是巧合,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能从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中领悟到什么。

切斯特·卡尔森大学毕业后拿到了物理学的学位,但他却没能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巧合之一)。在专利办公室里的工作(巧合之二)。

这份工作说起来就是誊抄图纸和技术说明,卡尔森感觉这活儿实在是枯燥无聊之极,而恰恰是这份沮丧成了触发静电印刷术的火花,卡尔森决定要发明一种简便易行的文件复制方法(被动的想法,并非什么主动的畅想)。

接下来,他并没有一头扎进实验室去和各种化学制剂较劲儿,为什么还要去发明一些已经有人发明过的东西呢·他对所有关于摄影和物理光学的资料进行了研究,数月的书面研究之后,他发现有一种被称为光电导性的物理特性,可利用光线影响物质的导电性能。

这一关键启发最终导致了静电印刷术的发明。

把目光放得更加开阔一些,摆脱局限你自己的各种因素。通过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发挥你的天分,而不是挖空心思闭门造车。

一个发明者需要有匹坐骑,哪怕这匹马身上已经发霉,它或许都能帮上你的忙。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巧合的事情发生在弗莱明实验室里一个布满细菌的皮氏培养皿里,一株青霉菌落在了上面。正要扔掉这个培养皿时,弗莱明注意到,青霉菌杀死了它周围的菌群。这个发现就是一种领悟。

在那之后,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的推出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许多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发明都基于简单的观察发现。安·穆尔(Ann Moore)在非洲和平队作志愿者的时候,发现非洲妇女会用折叠的布带把孩子绑在身上。1984年,她取得了一种柔软舒适的婴儿背抱带的专利,父母亲可以用它把婴儿背在背后或抱在胸前。

这个观察成果变成了如今的透气婴儿背带,它几乎是所有新生儿家长的一个“标准配置”。

警惕市场调研

在你找到了一匹看起来不错的产品型赛马之后,你的第一个打算可能就是把它拉出来遛遛,看看它是否有潜力。换句话说,就是做一些市场调研。

要留心,重要的产品创意的检验结果通常不会很好。比如,通用Univac率先将一个叫做计算机的产品创意拿出来试水,后来却把早期的领先地位输给了IBM。通用Univac落败出局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自己做的市场调研,那次调查把握十足地预计,到2000年,计算机的应用数量将只有1 000台。为什么要发明一种市场潜在规模如此有限的产品呢?

通用Univac真的是十分不幸,而IBM并没有花钱做什么市场调研,所以他们也无从知晓关于计算机的这个坏消息。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铆足劲杀进市场,而这个市场后来的发展是当初那些市场调研者做梦也想不到的。

IBM也有自己的不幸,它对普通纸复印机市场的调研曾花了不少钱。1959年,哈洛德公司的人来找IBM共同开发914复印机,并一同将其推向市场。

IBM请了阿瑟D. 利特尔咨询公司(Authur D.Little)作顾问,调查普通纸复印机市场,并就如何答复哈洛德公司的求助给出建议。

在翔实的财务和市场分析之后,阿瑟D. 利特尔预计,新型施乐复印机的销量不会超过5000台。

很自然,IBM拒绝提供帮助。8年以后,施乐(这是哈洛德公司的新名字)生产并出售了19万台复印机。施乐的员工人数也从900人猛增到2.4万人。

无论你是在大公司工作还是在小公司上班,也无论你是在为自己做事还是为他人打工,大千世界之中,总有一天你也会和与914

型复印机意义相仿的东西擦肩而过。当你遇见它时,你能意识到这种机遇吗?

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在西雅图时是高中同学,在马萨诸塞州他们各忙各的。艾伦在霍尼韦尔工作,盖茨则进了哈佛读书。

有一天,艾伦在哈佛广场上看到了1975年1月那期《流行电子》(Popular Electronics)的封面,上面写道:“突破性项目!阿尔泰(Altair)8800,世界第一套小型计算机,能与任何商业型号相媲美。”

艾伦跑去跟盖茨说,他们的好运来了。他们深谙计算机编程。

他们可以为世界上第一台个人计算机阿尔泰8800编写一个基本软件程序。

6周后,艾伦飞到阿尔伯克基,那是阿尔泰8800的制造商微型仪器和遥感系统公司(MITS)的所在地。示范表演非常成功,就这样,微软作为一家微型计算机软件公司做成了它的第一桩买卖。

那年,艾伦20岁,盖茨19岁。

保罗·艾伦在1983年离开微软,与霍奇金病作斗争,他胜利了。现在,艾伦仍然持有10亿美元的微软股票,比尔·盖茨持有20多亿美元的股票。

在一生当中时机尤为重要。(我们会在后文更详细地论及这一点。)如果盖茨和艾伦没有看到那期《流行电子》的封面,如果他们没有给微型仪器和遥感系统公司的老板打电话,如果艾伦没有飞去阿尔伯克基,那么还会有今天的微软吗·1975年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你看到了《流行电子》上面有关阿尔泰计算机的报道了吗?你寄出一张397美元的支票去买了一台来吗?

有2 000人购买了这种计算机。该杂志的一位投稿人哈里·加兰(Harry Garland)不无敬畏地说:“这是一次毫无疑问、轻而易举、一夜之间、不失疯狂的成功。”

除了艾伦和盖茨、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以及少数其他人,大多数人(包括我俩)都错过了这个计算机的机会。

其实,我俩当中的一个那时深受启发,花了5美元买了一份阿尔泰8800的手册,这个册子现在怎么也该值10美元了吧。我们本应该跳上下一班前往阿尔伯克基的飞机, 向埃德· 罗伯茨(EdRoberts)提供我们的服务。

你获得大量的事先警告

时机至关重要,然而你总有大把的时间骑产品型赛马,这真有点自相矛盾。如果你能慧眼识得获胜的那匹马,你就可以不慌不慢地给马装马鞍了。1947年,在贝尔实验室里发明了晶体管。人们几乎立刻就能看出,它将取代较为庞大、较为昂贵、可靠性较低的真空管。当时的无线电或电视机中的关键部件都采用的是真空管。

奇怪的是,根本就没有人用晶体管来取代真空管,至少在美国没有人这么做。美国领先的生产商都为自己的超外差式收音机深感自豪,认为其工艺和质量都是无法超越的。这些生产商称,虽然他们都关注晶体管,但不到“1979年前后”,它是“不会到位的”。

当时,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基本上没有人知道索尼产品,它甚至不属于消费类电子。但是,索尼公司的总裁盛田昭夫看到了晶体管的潜力,只用了2.5万美元这一小笔钱便从贝尔实验室悄悄买下了晶体管的使用许可。在随后的两年中,索尼生产出第一台手提式晶体管收音机,它的重量只有类似的真空管收音机的1/5,价格却更便宜。

由于这种收音机的价格仅为真空管收音机的1/3,所以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索尼占领了整个美国的廉价收音机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微波炉就开始投入使用了。

30年后,也就是1976年,只有不到4%的美国家庭拥有微波炉。

接着,微波炉市场开始迅猛增长。今天,拥有微波炉的家庭超过了50%。

正当大多数公司试图使各种现有产品微波化时,吉姆·沃特金斯(Jim Watkins)突然想到一个好主意。他可以成立一家公司,生产只能用微波炉烹调的食品。

那是l978年,沃特金斯当时还在贝氏堡公司(Pillsbury)工作,负责为自动售货机市场开发微波食品。他确信微波食品的市场需求很大,于是离开贝氏堡,成立了金山谷微波食品公司(GoldenValley Microwave Foods )。

1981年,沃特金斯带着Act Ⅰ产品进入微波爆米花市场。Act I是一种含有真正黄油的冷冻食品,它具有特殊的外包装,可以使玉米粒爆得更开。从此,该公司就一发不可收拾。1981年,它的销售总额仅为320万美元,而今天,金山谷的产值已达1. 38亿美元。

例如,苹果Ⅰ直到1976年7月才面市,那是在阿尔泰8800登上《流行电子》封面一年半之后。大获成功的康柏电脑公司直到1982年才成立,那是在IBM推出个人电脑一年之后。

然而,早早地骑上产品型赛马仍然很重要。到1988年史蒂夫·乔布斯推出NeXT计算机之时,或许已经为时过晚。NeXT计算机被丢在了起跑门那里。

你如何才能识别一匹上等的产品型赛马呢·问得好。首先,你可能需要稍稍具备一些你所研究的那个产品领域的经验。这样,你才更有可能在自家的后院里发现机会,而不是去别人的地盘上寻找新奇的东西。

迈克·马库拉(Mike Markkula)是一位电气工程师,他曾任职于两家最成功的计算机芯片厂商—仙童和英特尔。1976年10月,他参观了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用来组装苹果Ⅰ的车库。他非常喜欢眼前的一切,于是两个月后他加入了该公司,并投资9.1万美元占有公司1/3的股份。(如今,你若想购买苹果公司1/3的股份,你得花上15亿美元。)

布莱恩·爱普斯坦为“披头士”乐队所做的事情,也是迈克马库拉为两位史蒂夫所做的。他帮助乔布斯撰写商业计划,为苹果公司从美洲银行获得了贷款额度。更为重要的是,他使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相信,他们二人都没有管理公司的经验,于是聘请迈克·斯科特(Mike Scott)担任苹果公司的总裁。(斯科特在仙童公司时,曾在马库拉手下工作过,做的是产品营销。)

马库拉在苹果公司取得的骄人成就阐明了另一个要点,那就是合作比竞争强多了。大多数事业型的传统人士都是非常求胜心切的,尤其是那些在大公司工作的人,他们觉得自己的未来就取决于打败坐在旁边的同事。

或许他们的想法没错……在大公司的环境里。(这是我们对大公司持否定态度的原因之一。我们发现,《财富》500强企业中的大多数职业道路都标着“此路不通”。)通往顶峰的只有几条路而已,而这几条金光闪闪却崎岖不平的小径上的竞争却是异常的激烈。

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合作这个策略远比竞争有效得多。马库拉原本可以看看沃兹尼亚克的大作,然后说:“我比他们年长,也比他们有经验。我可以在他们拿手的领域击败他们。”

也许吧。也许迈克·马库拉本可以凭着单打独斗,建立起一家50亿美元资产的电脑公司。可是话说回来,也许他根本做不到。

为什么要碰运气呢·成为大赢家的产品型赛马完全可以乘载很多人。而且,鞭打那匹赛马的骑手越多,获胜的可能性也越大。

你完全可以分得起这笔财富(除了对税务局和你的继承人以外,赢得1 000万美元和赢得1亿美元对于你的生活形态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你要在别人那里发现财富,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找。苹果公司就是这一原则的重要例证。苹果公司的主要产品型赛马是Macintosh(Mac)。事实上,如果不是有了Mac机,那么从规模来讲,今天的苹果公司只是一朵小小的红花,而不是大大的Macintosh红苹果。

Mac机的鼠标是其全新的计算机系统的关键特性,而鼠标是如何而来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同样,这又是关于发明者与发现者孰重孰轻的故事。

1978年,乔布斯来到了施乐公司,他说:“看,如果你们让我看一看施乐PARC,我愿意让你们在苹果公司投资100万美元。”

PARC是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实验室,倒不是因为它为施乐创造了多少财富。多年来,PARC涌现出大量革命性的计算机创意。

所以乔布斯非常渴望进去一探究竟。

施乐公司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他们让史蒂夫·乔布斯进去参观了一圈,二是他们没有做出那100万美元的投资。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乔布斯后来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种输入装置,其理念与当时使用中的任何东西都不一样。那种鼠标可以带来一种新型的计算机系统,而该系统使用起来将会容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