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1905—1950年),原名戴朝寀,笔名有戴梦鸥、江思、艾昂甫等。1905年3月5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大塔儿巷11号。1923年夏,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五卅”惨案引起的一场反帝运动高潮中,上海大学被查封,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并翻译了魏尔伦的诗。其后,初恋的热烈温热了戴望舒的心。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成为他的热恋对象。戴望舒一些深情的爱情诗篇便是这种热恋情感的产物和结晶。
1928年,戴望舒与施蛰存、冯雪峰、刘呐鸥办了一个水沫书店,出版水沫丛书,创办杂志《无轨列车》,出至第8期即以宣传“赤化”的罪名被查禁停刊。
1929年4月,水沫书店出版了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优美、哀感、惆怅、朦胧,富有音乐美,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稍后,他们又创办《新文艺》杂志,努力提倡新兴的无产阶级文艺。
1930年3月2日,经冯雪峰介绍,戴望舒参加了左联成立大会,成为左联第一批盟员。1932年5月,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成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为了深造,戴望舒于1932年11月18日乘“达特安”号邮船赴法国留学。
在法国,他将亲手编定的自己的诗作《望舒草》,交给挚友杜衡写序,于1933年由现代书局出版。因经济困窘,他转入收费较低的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后来他到西班牙作短暂的旅行。
1935年春天戴望舒由巴黎返国,他失去了往昔的爱情。在失恋的沉哀中他寻找新的温馨,不久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相恋并结为伴侣。1936年,戴望舒同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卞之琳等人创办《新诗》杂志。
1937年1月,戴望舒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望舒诗稿》。抗战爆发以后不到一年,戴望舒举家由上海迁到香港。1938年8月他主编的《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创刊。1939年5月,戴望舒与张光宇合办《星岛周报》。随后又与艾青合编诗刊《顶点》,与冯亦代、叶君健、徐迟等创办英文刊物《中国作家》,与郁风、冯亦代、叶灵凤等合编《耕耘》杂志。
在十分活跃的香港文坛中,戴望舒成为一个核心的角色。他自己不仅常有诗文创作发表,还写了一些古典小说研究的文字。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寇逮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保持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他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光辉的诗篇。
1946年春天,戴望舒全家回到上海。婚姻的不幸带来了新的创痛。两年后,为逃避国民党法院的通缉之祸,再度到了香港。由于友人曹辛之的帮助,他最后一本诗集《灾难的岁月》于1948年2月在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
1949年的北京迎来了崭新的春天。戴望舒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携两个女儿,与诗人卞之琳一起,乘船经天津回到北京。他参加了全国文艺界第一次代表大会,被推选为作协诗歌工作者联谊会理事。其后他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与世长辞。铁窗生活留下的病魔,过早地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这时他只有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