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吴起兵法
15925100000007

第7章 治兵第三(2)

[10]整兵:整理兵器。

[11]习陈:练习列阵。

[12]趋食:迅速就餐。

[13]严辨:队伍整装待发。

[14]就行:部队按队列站好。

[15]声合:指鼓声齐鸣。

[16]举旗:指举旗指挥军队行动。

【译文】

吴起说:“教战的法令,是身体矮小的士兵要使用矛或戟,身材高大的士兵要用弓和弩,身体强壮的士兵要扛大旗,作战勇敢的士兵要操金鼓,体弱的士兵要担任饲养任务,聪明的士兵要充当能出谋划策的谋士。把同乡同里的士兵整编在一起,让同什同伍的士兵互相联保。军队行动的信号是第一次击鼓,整理兵器;第二次击鼓,练习列阵;第三次击鼓,迅速就餐;第四次击鼓,队伍整装待发;第五次击鼓,队列站好。听到鼓声齐鸣,然后举旗指挥军队行动。”

(七)

【原文】

武侯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1]乎?”

起对曰:“无[2]当天灶[3],无当龙头[4]。天灶者,大谷之口;龙头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龙[5],右白虎[6],前朱雀[7],后玄武[8],招摇[9]在上,从事[10]于下。将战之时,审[11]候风所从来,风顺致呼而从之[12],风逆坚陈以待之[13]。”

【注释】

[1]道:规则,原则。

[2]无:不要。

[3]天灶:指大山的谷口。

[4]龙头:指大山的顶端。

[5]青龙:青龙也称苍龙,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东方之神,后为道教所信奉,同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四神。文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招摇皆为古代军旗的名称,青龙旗为青色,旗上绘蛟龙,为左军或左阵的旗号。

[6]白虎:白虎旗为白色,旗上绘虎,为右军或右阵的旗号。

[7]朱雀:朱雀旗为红色,旗上绘鸟隼,为前军或前阵的旗号。

[8]玄武:玄武旗为黑色,旗上绘龟蛇,为后军或后阵的旗号。

[9]招摇:《史记天官书》:“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招摇旗为黄色,旗上绘北斗星,为中军的指挥旗。

[10]从事:依照命令行动。

[11]审:仔细。

[12]风顺致呼而从之:顺风时就呐喊而乘势进击敌人。

[13]风逆坚陈以待之:逆风时就坚守阵地固守,等待时机破敌。

【译文】

武侯问道:“军队前进、停止,有一定的原则吗?”

吴起答:“不要在‘天灶’上扎营,不要在‘龙头’上驻兵。所说的天灶,就是大山谷的口子。所说的龙头,就是大山的顶端。军队指挥必须左军用青龙旗,右军用白虎旗,前军用朱雀旗,后军用玄武旗,中军用招摇旗在高处指挥,军队在下面要按旗号指示行动。临战时,还要观察风向,顺风时就呐喊而乘势进击敌人,逆风时就坚守阵地固守,等待时机破敌。”

(八)

【原文】

武侯问曰:“凡畜[1]车骑,岂有方[2]乎?”

起对曰:“夫马,必安其处所[3],适[4]其水草,节[5]其饥饱。冬则温厩[6],夏则凉庑[7]。刻剔[8]毛鬣[9],谨落[10]四下[11],戢[12]其耳目,无令惊骇。习[13]其驰逐,闲[14]其进止,人马相亲[15],然后可使[16]。车骑之具,鞍、勒、衔、辔[17],必令完坚[18]。凡马不伤于末[19],必伤于始;不伤于饥,必伤于饱。日暮道远,必数上下[20]。宁[21]劳于人,慎[22]无劳[23]马,常令有余[24],备敌覆[25]我。能明此者,横行天下[26]。”

【注释】

[1]畜:驯养。

[2]方:方法。

[3]安其处所:指饲养马的处所一定要安静舒适。

[4]适:适宜,适当。

[5]节:节制。

[6]厩:马房。

[7]庑:大房子。

[8]刻剔:剪刷。

[9]鬣:马的鬃毛。

[10]落:钉掌。

[11]四下:指马的四蹄。

[12]戢:遮挡,遮蔽。

[13]习:了解,熟悉。

[14]闲:通“娴”,娴熟。

[15]亲:亲近。

[16]使:指使用战马。

[17]鞍、勒、衔、辔:鞍,马鞍。勒,带嚼子的马络头。衔,马具,即马嚼子,由青铜或铁制成。辔,马缰绳。

[18]完坚:完整坚固。

[19]末:末端。

[20]日暮道远,必数上下:如果天色已晚并且路程遥远,就要骑马与步行交替进行。

[21]宁:宁可。

[22]慎:禁戒。

[23]劳:使劳累。

[24]有余:指有充沛的体力。

[25]覆:袭击,伏击。

[26]横行天下:天下无敌的意思。

【译文】

武侯问:“驯养战马有什么方法吗?”

吴起答道:“军队的马匹,饲养的处所一定要安静舒适,适时得当地给马匹喂养水草,饥饱要有节制。冬天要使马厩保持温暖,夏天要让马棚通风凉爽。要经常给马匹剪刷鬃毛,细心地给马铲蹄钉掌,要遮挡马的耳目两侧,使它不要受到惊扰。要让战马练习奔跑追逐,熟悉前进、停止的各种动作。要做到人和马互相熟悉亲近,然后才能使用战马。挽马和乘马的装具,如马鞍、笼头、嚼子、缰绳等物,一定要使其完整坚固。通常说来,马匹不是在跑完遥远的路程后受伤,就是在刚开始使用时受伤。不是在过于饥饿时受伤,就是在过饱时受伤。因此如果天色已晚而且路程遥远时,就要骑马与步行交替进行。宁可让人疲劳些,也不要让战马过于疲劳。经常使战马保持充沛的体力,就可以防备敌人的袭击。能够懂得这些道理的,就能做到天下无敌。”

【评析】

《治兵》篇的主要内容是论述如何治理军队,而吴子的治军理念就是“以治为胜”,这是吴起在军队建设方面的核心思想。围绕这个核心,吴起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一、军队的建设目标——父子之兵。吴起认为,一支军队要想打胜仗,必须要有一支“父子兵”。而所谓的“父子兵”,他也提出了标准:“所谓治者,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前却有节,左右应麾,虽绝成陈,虽散成行。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他主张军队的建设要注重提高质量,提倡练出精兵,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不是看数量的多少,而是要看其兵的质量如何。一支法令严明、赏罚有信用、军纪严格、训练有素、团结一心、将士互爱的军队,即使没有“百万之众”,也会“投之所往,天下莫当”。

二、军事训练的指导思想——教戒为先。

一支军队能否打胜仗,主要看其战斗力的强弱,就必须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

在战法训练上要学会“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在战备行动的训练上,他强调四道即“进兵之道”、“行军之道”、“驻止之道”、“驯马之道”。

在训练方法上,他强调“学战之法”和“教战之令”。“学战之法”即从“一人学战”推及三军的方法,单兵格斗的技术扎实了,再学拼杀技术,然后再学各种战术与战法。“教战之令”,即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让他们各尽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特长,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

三、治军将领的选拔标准——沉着果断。将领作为一军的主帅,是核心人物,因此必须要具备果敢决断、沉着冷静、足智多谋等素质。“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而死。其善将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烧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受敌可也”。“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一个优秀的将领应该是沉着冷静的,同时还要具备坚决果断的素质,作了决定要立刻行动,不能有半点犹豫。

【战例】

司马穰苴整肃军纪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不断加剧,齐桓公在位时,齐国国力强盛,在中原地区一度以霸主相称,然而齐桓公死后,齐国国力减弱,渐渐失去霸主的地位,齐景公在位时,晋国、燕国不断派兵入侵齐国,而齐军屡战屡败,景公对此十分忧虑,他深知齐国要想扭转败局,必须要选派一名得力的军事将领。此时齐相国晏婴极力向景公推荐司马穰苴。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他熟知兵法,且“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在治军、用兵方面很有见解,齐景公对他大加赞赏,于是立即拜他为大将,并在司马穰苴的要求下派自己的亲信大夫庄贾任监军,共同抵御晋、燕的入侵。

然而此时的齐军在多次打了败仗之后,早已军心动摇,士气低落,司马穰苴看到这种情况,决心从严治军,以振军心。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严肃军纪。司马穰苴辞别景公后,准备率军出发,他对庄贾说,明天中午准时在军营会齐,点兵出发。第二天,司马穰苴早早来到军营,叫军士立起标竿,记录时辰。而庄贾自恃是齐景公的宠臣,狂傲自大,根本没把司马穰苴放在眼里,时近中午,他还在与送行的同僚饮酒作乐。约定的时辰已到,司马穰苴看庄贾还没有到军营,便开始部署军队,并一再申明要严肃军纪,任何人不得违反。黄昏时分,庄贾才到军营,司马穰苴问明原因后对他说,作为一名将领,要时刻做到遵守军纪,从接受了任务起,就要把亲人朋友抛在脑后,全身心投入战斗,现在大敌当前,士兵们都在积极准备战斗,你却饮酒作乐,置国家命运于不顾,违反了军纪,按军法当斩首论处。庄贾十分害怕,忙派人向景公报信,请景公救他,结果派去的人还没回来,司马穰苴就把庄贾斩了。齐军士兵看到司马穰苴军纪严明,执法如山,都十分敬佩。过了一会儿,齐景公派来的使臣拿着符节来救庄贾。由于情况紧急,使臣竟驱车直入军中,司马穰苴见状,高声问军法官:“在军营里驾车横冲直撞,应如何处治?”军法官回答:“当斩”。使臣大惊,请司马穰苴饶命。司马穰苴说:“既然是国君派来的使臣,可以不杀,但必须执行军纪。”于是命令士兵拆了使臣车辆,斩掉马匹,以示三军。斩杀庄贾后,司马穰苴立即着手整饰军队,严明军纪,加紧训练士兵,提高作战能力。从此,齐军士气高涨,令行禁止,军威大振。

司马穰苴在治军中不但注重“树威”,更注重“施恩”,作为一军主帅他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士兵们的宿营、修灶、饮食等日常生活情况他都要亲自过问,齐景公提供给他的费用和粮食他也全部用来犒赏士兵。他关心士兵的疾苦,和士兵吃同样的伙食,战斗中更是以身作则,深得士兵的信任和爱戴,士兵们都士气高昂,苦练本领,奋勇杀敌,就连受伤的士兵也争先参战。晋军和燕军得知消息后,惧怕齐军的勇猛,不得已撤兵,取消了攻齐的计划。司马穰苴率齐军乘势追击,收复了齐国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