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飞天之翼
15985100000012

第12章 航天事业的变革(4)

勇敢的拉塔姆于7月27日驾驶着他崭新的“安托瓦内特”VII型飞机进行了第二次尝试,但又一次落到了水里。这次他的脸部也被破碎了的镜片划破了。此后,就看谁能首先完成跨越英吉利海峡的双程飞行了。1910年6月2日,有一架飞机首次完成了中途不着陆的双程飞行。这架飞机是一架法国制造的“莱特”双翼机,飞行员是著名的英国汽车和飞机的先驱驾驶员——尊敬的查·斯·罗耳斯。不幸的是,一个月以后,查·斯·罗耳斯就在伯恩默思的一次飞行事故中丧生了。但是他的名字,与亨利·罗伊斯爵士的名字一起,始终活在人们心中。

人力飞机

天高任鸟飞。人类自古以来就对鸟类展翅万里的高超飞行本领、飘忽不定的飞翔乐趣羡慕不已。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父子用羽毛和蜡制成翅膀,企图飞越海峡,由于飞得离太阳太近,蜡被融化,伊卡洛斯坠海而死。中国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吃了师父云中子给的4枚红杏,不觉左右肋下各长出一个肉翅来,从此他就可以上下翻腾,飞翔自若,盘旋如风雨之声,进退有龙蛇之势……凡此种种,不过反映了人们对飞行的憧憬而已。

人类的飞行尝试是向鸟类学习的结果。相传我国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就有人把全身粘上羽毛,试验过扑翼飞行。外国也不乏这样的勇敢者。1742年法国人巴魁威尔在臂上和腿上装上翅膀,企图飞越巴黎的塞纳河。他由一所高屋的屋顶跳下,结果落在一艘小艇上,摔伤了双腿。

人类通过直接观察,首先模仿鸟的扑翼飞行是很自然的,殊不知鸟的扑翼是复杂多变的过程。概略地说,扑翼分为上抬翅膀和下拍翅膀两个阶段。上抬时翅膀弯曲,羽毛散开,翅膀上形成许多通气的缝隙;下拍时翅膀伸直,羽毛并在一起,获得较大的升力和向前的推进力。实际上,扑翼时还有翼型的变化。

法国有一个叫贝尼埃的锁匠,巧妙地模仿了鸟类扑翼的特点,制造出一个“飞行十字架”。他在肩上放两根杆子,杆子上各装一对长方形的活动翼,用系索连接,手脚同时用力,使杆头向上摆动时活动翼收合,向下摆动时活动翼展开,看来和真鸟一样灵活。贝尼埃把他的发明卖给马戏团的一名演员,在一次演出中,演员背着飞翼从15米的高处跃下,当场摔死,成为最早的航空殉难者之一。这事发生在1673年。

鸟类的另一种飞行姿态就是滑翔,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我国晋朝(公元330年左右)的葛洪就曾正确地指出过,鸟类是靠上升气流盘旋。

德国的李林达尔在1889年发表了专著《鸟类飞行是航空基础》,书中指出利用上升气流滑翔就能如鸟类一样自由飞行。1891年他制成第一架双曲翼滑翔机,三年之后,他从50米的山头向下滑翔了350米,是人类的第一次滑翔。李林达尔是一个孜孜不倦的飞行家,亲身飘飞2000多次,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他在1896年的一次飘飞中,遇到一阵突如其来的旋风而不幸失事,临死前他留下一句话:“总是会有牺牲的!”航空先驱者的大无畏精神鼓舞着人们继续攀登。

虽然美国莱特兄弟在1903年发明了带动力装置的飞机,但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人们仍是对人力飞行念念不忘。因为人们一旦掌握了依靠自己体力的飞行技术,航空就会成为大众化的事业。

欧洲许多国内和国际人力飞机竞赛大会的相继举行,把航空爱好者的热情推向新的高度。在这些竞赛中,最著名的是法国发动机工业家皮吉特设置的10000法郎奖。1912年2月公布的竞赛条件中宣布:“获奖的人力飞机要单独依靠人的体力离地升空,在两条平行线内飞行10米,飞行中不许触地。为了避免利用风力,飞机还必须掉头重新飞完上述距离,并禁止使用辅助设备帮助起飞。”条件公布后,跃跃欲试者大有人在,他们大多是自行车运动员,这一点对以后的人力飞机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1912年5月,拉瓦莱德首先用改装的带翼自行车应试,他骑车全速冲向一个弹性斜台,然后跃入空中。他的纪录是高度10~20厘米,最大距离1.1米。1912年6月2日,比赛在巴黎正式揭幕,23名选手骑着各种自行飞车汇集一堂,然而,遗憾的是取消跳板式的斜台后,竟没有一名选手顺利起飞。以至皮吉特宣布降低要求,另提出一项副奖,只要在10厘米高度上往返飞行1米,即可获奖。同年7月4日,泡林首先获得这笔奖金,他的飞车双向飞行距离是3.6米和3.33米。

1912年,巴黎的《公理报》设立一项更大的奖金,共10万法郎,要求人力飞机从巴黎至西南郊的凡尔赛往返飞行。这个条件好比要求一个婴儿长跑万米一样苛刻,可望而不可即。倒是由杜波依斯提出的一项500法郎的小奖,颇受运动员们的欢迎,这就是颇有讽刺意义的“十厘米”奖,同年10月19日,被德国自行车运动员莱提格取得。此外,还有轮胎制造商米契林设的一项2000法郎的“五米奖”,于12月21日被底底尔获得,当时他的这架小巧的活动翼飞机只有1.5米长,仿佛插上一对昆虫翅膀似的,结果他的飞行距离是5.23米。更盛大的竞赛仍是皮吉特10000法郎的10米大奖,竞赛在同年11月和1913年6月举行,参加者分别为17人和50人。但是再没有人能飞出更好的成绩来,因为大多数人力飞机无法离地。

参加竞赛的早期人力飞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单纯依靠冲能滑飞;而另一类则利用螺旋桨或扑翼提供更大的升力。就外形来看,当时大多是在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固定翼,固定翼也有上翼和下翼两种。个别人力飞机还装有方向舵来改进稳定性。

1921年6月9日,法国运动员泡林首次获得10000法郎的皮吉特大奖。这一次泡林的飞机飞行了11.98米,高度约1.5米,返回时又飞行了11.59米,高度略低,然而泡林忽视了竞赛规则,起飞没有在两条平行线之间进行,只得再进行一次尝试,结果往返又飞行了10.54米和11.46米,高度约1米。至此,大约经历了10个年头,人力飞机才取得了真正的飞行10米的胜利。

泡林的飞机采用双翼结构,上翼翼展6米,下翼翼展4米,自行车架藏在舱罩内。他的成功在于结构材料特别轻,虽然他自己体重74千克,整架飞机却只有17千克。

1922年皮吉特另设一项20000法郎的奖金,征求能在20分钟内往返飞行50米的人力飞机。这一过高的要求遭到一些运动员的反对。这个时期人力飞机外形原始,自行车构架笨重,驾驶员暴露于空气中,阻力极大,如不在空气动力外形和结构上作出重大改进,是很难跨越10米大关再突飞猛进的。

一位著名的航空家说过:“人类靠智慧之力飞行,而不是靠筋肉之力飞行。”人力飞行虽然首先着眼于充分利用人的体力,但离开科学实验和空气动力学理论,就无法取得充分的进展。

1939年,德国航空部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人力飞行研究所,由学者乌森纽斯负责,开展基础研究。他们的任务是对单独的人力飞机制造者提供指导,因为个人是无法置备昂贵的试验设备的。

人力飞行研究所探讨了各种推进方式,测试了自行车运动员、游泳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的输出功率,发现腿臂组合(即脚蹬飞轮,手摇曲柄)可以发出更大功率。此外还确定了最佳频率和向后倾斜身子的最佳驾驶姿态。

有趣的是,德国的海斯勒在1935年就制造出一架颇为成功的人力飞机“姆菲号”,这架飞机的布局类似于滑翔机,是他和容克飞机公司的维林吉尔经过两年研究而制成的。这架人力飞机的特点与后来的人力飞行研究所的建议是比较接近的。“姆菲号”机身长约5.5米,翼展13.5米,在机身前端有螺旋桨架,放置直径1.5米的推进式双叶螺旋桨,尾翼有升降舵和方向舵,空重34千克,是第一架具有完整空气动力外形的人力飞机。“姆菲号”飞机的另一特点是带有10千克重的储能装置。原来,当时德国法兰克福技术协会设置的一项5000马克人力飞行奖的规定中允许起飞时使用储能装置,但要求环绕两根相距500米的标杆实现环形飞行。这样实际飞行距离至少为1200米,包括两次180°的转弯。海斯勒和维林吉尔虽然没有获得这笔奖金,但他们的飞机已显示出优异的性能。这架人力飞机机身中部用插销固定在地面上,将一根橡胶拉长系在飞机前数米的支点上,起飞时脱开插销,飞机被加速弹出,高度可达3米。这时向后仰坐的驾驶员踏动踏板,带动螺旋桨使飞机水平飞行。1935年8月29日,“姆菲号”试飞成功,飞行距离120米,留空时间17秒,最好的成绩达到235米,留空时间24秒。

几乎在同一时期,意大利的波塞制成双螺旋桨人力飞机,前苏联“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扑翼滑翔人力飞机也取得了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航空进入喷气时代,航空材料也取得很大的进展,从而也促进了人力飞机的繁荣。许多学术单位重新重视人力飞行。1957年英国克兰菲尔德航空学院成立了人力飞机委员会,1958年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成立了人力飞行小组。他们在总结前人的工作、加强国际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除固定翼飞机外,扑翼机、直升机和旋翼机也都是可以实现人力飞行的项目,同时还强调应对储能装置进行研究。在他们的倡导下,英国人力飞行研究蓬勃开展起来,并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

在促进近代人力飞机发展方面,英国克莱默奖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0年1月,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杂志宣布:微电池公司主席兼经理、工业家克莱默提供一笔5000英镑的奖金,授予能实现8字飞行的人力飞机。条例规定人力飞机要完全自力起飞,绕相距805米的两根标杆进行8字飞行,飞行高度要达到3米。

8字飞行,对于人力飞机来说,是一条非常不理想的航线。对于一架带动力的小型飞机,可以采取在失去高度以前压缩转弯角的方法完成机动。这样,它飞行的距离仅仅是两倍于标杆(1610米)再加起飞和着陆距离,总共2000米左右。而人力飞机由于翼展大,功率有限,加之飞行高度低,必须采用较大的转变半径和2°~4°的倾斜角转弯,稍有不慎就会使飞机翼着地。所以,8字飞行的航线使人力飞机的实际飞行距离增加到3600米以上。

1967年,仅英国就制成了15架以上的人力飞机,但没有一架能飞8字航线,克莱默失望之余,决定将奖金由5000英镑提高到10000英镑,并宣布此项奖金不再局限于英国,而是面向国际。1973年,世界上的人力飞机已超过30架,仍然没有夺标者。克莱默再次加码,把奖金数猛增到50000英镑(约合12万美元)。这样,这笔奖金不但成为航空史上最高的一笔,而且一举超过了著名的诺贝尔奖金(每项约75000美元)。围绕克莱默奖,20世纪60~70年代人力飞机竞赛激烈展开,投入人力飞机试制的国家有英、法、日、美、加等国,但主要的竞争者是英、日、美三家。1961年11月,英国骚桑普顿大学的学生们制成人力飞机“骚桑普顿大学号”,实现了自力起飞,飞行了64米。这架飞机采用高单翼大展弦比,确立了现代人力飞机是自行车加滑翔机的典型外形,最远飞行了622米。大学生们虽然没有获得克莱默奖,却由于创造热情而取得皇家航空学会给予的1500英镑的奖励和100英镑的风洞试验费。

一个星期以后,英国海特菲尔德一家航空公司的职员制出一架更精致的人力飞机“海鸭号”。“海鸭号”和“骚桑普顿大学号”的区别处在于,它把推进螺旋桨置于尾部。1962年5月它成功地飞行了50次,最好的成绩达到511米。这个纪录保持了10年之后,才被英国空军一个小组的“木星号”人力飞机所打破。1972年6月,“木星号”突破千米大关,创造了1070米的新纪录。

“木星号”人力飞机机身长约9米,翼展24.38米,重量只有66千克。它的特点是把螺旋桨由机尾移至机身中部的桨架上,从而提高了螺旋桨的效率,并简化了传动机构。

日本从1963年开始人力飞机的研究,在木村秀政教授的领导下,日本大学的学生们花了3年时间制成了“红雀号”人力飞机,当时,最远距离只飞了41米。“红雀号”和“海鸭号”都是尾部装置螺旋桨,后来,在“木星号”的启发下,日本大学生们又制成“白鹭号”人力飞机,把螺旋桨移到了紧接机舱的桨架上,飞行距离达到203米。

1976年,日本又制成“白鹤号”人力飞机,飞行距离多次超过500米,并完成了180°转弯。同年11月,“白鹤号”创造了2093米的最佳成绩,一跃成为克莱默奖最有希望的竞争者。一位权威人士麦克马斯特评论说:“‘白鹤号’可能是已经制造的最好的人力飞机,如果这种飞机不能获得克莱默奖,那将深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