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奥秘丛书-美妙的蓝色世界
15986000000001

第1章 “海”和“洋”(1)

当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从那里遥望自己的家园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地球其实是一颗蔚蓝色的水球。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地球上的5.11亿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海洋占了70.8%,面积达3.62亿平方公里,大约有38个中国这么大。因此,从太空远远望去,地球就成为一颗蔚蓝色的水球了。

地球上的陆地不但比海洋小,而且分布得也比较零碎,这里一片,那里一块,就像突出在海洋上的一些大的“岛屿”。海洋却是连成一片的,各大洋都彼此相通,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所以,地球表面不是陆地分隔海洋,而是海洋包围陆地,地球上的居民全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岛屿”之上,只不过,有些“岛屿”相当大而已。

地球上有很多水,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星罗棋布,而在其中唱主角的,对地球的方方面面形成显著影响的,自然首推海洋,因为海洋水总体积约有133899万立方公里,约占地球上水储量的96.5%。假如地球是一个平滑的球体,把海洋水平铺在地球表面,世界将出现一个深达2440米的环球大洋。

地球表面除陆地水以外的水体的总称为海洋,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海洋。

其实,就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来说,“海”和“洋”是海洋大家庭中的不同成员。可以这么说,“洋”犹如地球水域的躯干,而“海”连同另外两个成员——“海湾”和“海峡”则是它的肢体。

“洋”指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体,面积广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它深度大,其中4000~6000米之间的大洋面积约占全部大洋面积的近3/5。大洋的水温和盐度比较稳定,受大陆的影响较小,又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完整的洋流系统,水色较深,多呈蓝色,且水体的透明度较大。

广袤无垠的世界大洋通常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有的海洋学者,还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最南部的连通的水体,单独划分出来,称为南大洋。

“海”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1%,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它的面积小,深度浅,水色淡,透明度小,受大陆的影响较大,水文要素的季度变化比较明显,没有独立的海洋系统,潮汐常受大陆支配,但潮差一般比大洋显著。

按所处的位置和其他地理特征,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陆缘海、内陆海和陆间海。濒临大陆,以半岛或岛屿为界与大洋相邻的海,称为陆缘海,也叫边缘海,如亚洲东部的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等;伸入大陆内部,有狭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的海,称为内陆海,有时也直接叫作内海,如渤海、濑户内海、波罗的海、黑海等;介于两个或三个大陆之间,深度较大,有海峡与邻近海区或大洋相通的海,称为陆间海,或叫地中海,如地中海、加勒比海、红海等。

另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海可以分成其它许多类型。例如,按海水温度的高低可以分为冷水海和暖水海;按海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陆架海、残迹海,等等。

四大洋的附属海很多,据统计共有54个海。太平洋西南部的珊瑚海,面积广达479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介于地中海和黑海之间的马尔马拉海,面积仅11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海。

海湾是海或洋伸入陆地的一部分,通常三面被陆地包围,且深度逐渐变浅和宽度逐渐变窄的水域。例如,闻名世界的“石油宝库”波斯湾,仅以狭窄的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曼湾相通,不过,海与湾有时也没有严格的区别,比斯开湾、孟加拉湾、几内亚湾、墨西哥湾、大澳大利亚湾等,实际上都是陆缘海或内陆海。

是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它们有的分布在大陆或大陆之间,有的则分布在大陆与岛屿或岛屿与岛屿之间。全世界共有海峡1000多个,其中适于航行的约有130个,而经常用于国际航行的主要海峡有40多个。例如,介于欧洲大陆与大不列颠岛之间的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波斯湾油库“阀门”的霍尔木兹海峡,我国东部的“海上走廊”台湾海峡,沟通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麦哲伦海峡,以及作为地中海“门槛”的直布罗陀海峡等等。

海色和水色

海色和水色,听起来好像是一致的,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海色指的是人们看到的大面积的海面颜色。经常接触大海的人,会有这样的感受,海色会因天气的变化而变化。当阳光普照、晴空万里的时候,海面颜色会蓝得光亮耀眼;当旭日东升、朝霞映辉之时,或者夕阳西下、光辉反照之际,可以把大海染得金光闪闪;而当阴云密布、风暴逞凶的时候,海面又显得阴沉晦涩,一片暗蓝。当然,这种受天气状况影响而造成的视觉印象只是一种表象,它并不是海洋水颜色的真正面貌。

水色通常是指海洋水体本身所显示的颜色。它是海洋水对太阳辐射能的选择、吸收和散射现象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天气状况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平时,我们看到的灿烂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这些不同颜色的光线,波长是不相同的。而海水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无论是吸收还是散射,都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吸收方面,进入海水中的红、黄、橙等长波光线,在30~40米的深处,几乎全部被海水吸收,而波长较短的绿、蓝、青等光线,尤其是蓝色光线,则不容易被吸收,且大部分反射出海面;在散射方面,整个入射光的光谱中,蓝色光是被水分子散射得最多的一种颜色。所以,大洋的海水看起来就是一片蓝色了。

海水本身的光学性质决定了海洋水的透明度与水色,它们与太阳光线有一定的关系。通常,太阳光线越强,海水透明度越大,水色就越高(科学家按海水颜色的不同,将水色划分为不同等级,以确定水色的高低),光线透入海水中的深度也就越深。反过来,太阳光线越弱,海水透明度就越小,水色就越低,透入光线也就越浅。所以,随着透明度的逐渐降低,海洋的颜色一般由绿色、青绿色转为青蓝、蓝、深蓝色。

另外,海洋水中悬浮物的性质和状况,对海水的水色和透明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水域辽阔的大洋部分,悬浮物较少,且颗粒比较细小,透明度较大,水色也多呈蓝色。比如,位于大西洋中央的马尾藻海域,受大陆江河影响小,海水盐度高,加上海水运动不强烈,悬浮物质下沉快,生物繁殖较慢,透明度高达66.5米,是世界海洋中透明度最高的海域。大洋边缘的浅海海域,由于大陆泥沙混浊,悬浮物较多,且颗粒又较大,透明度较低,水色则呈绿色、黄绿色或黄色。例如,我国沿海的胶州湾海水透明度为3米,而渤海黄河口附近海域仅有1~2米。

在地理分布上,大洋中的水色和透明度会随纬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热带、亚热带海区,水层稳定,水色较高,多为蓝色;温带和寒带海区,水色较低,海水并不显得那样蓝。当然,海水所含盐分或其他因素,也能影响水色的高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少,水色多为淡青;盐分多,就会显得碧蓝了。

除了前面讲的影响海洋水颜色的两个主要因素——透明度与水色。

别的因素也能影响某一海区的海水颜色,著名的红、黄、黑、白四大海就是如此。

作为印度洋的一个内陆海。红海像印度洋的一条巨大的臂膀深深地插入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成为亚洲和非洲的天然分界线。

红海的海水颜色很怪,通常是蓝绿色的,但有时候会变为红褐色。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红海表层海水中繁殖着一种叫做蓝绿藻的海藻。它死亡以后,尸体就由蓝绿色变成红褐色。大量的死亡藻漂浮在海面上,久而久之,海面就像披上了一件红色外衣,把海面打扮得红艳艳的。同时,红海东西两侧狭窄的浅海中,有不少红色的珊瑚礁,两岸的山岩也是赭红色的,它们的衬托和辉映,使海水越发呈现出红褐的颜色,加上附近沙漠广布,热风习习,红色的砂粒经常弥漫天空,掉入海水中,把红海“染”得更红了。

然而,红褐色的海水为它赢得了“红海”的美称。

位于我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的黄海,北起鸭绿江口,南到长江口北岸的启东角至朝鲜济州岛西南角。

黄海的海水透明度较低,水色呈浅黄色。原因是黄海海水很浅,海水不能完全吸收红光、橙光和黄光,一部分被反射和散射出来。它们混合后,原本应使海水呈黄绿色。可是,因为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期,黄河曾从江苏北部携带大量泥沙流入大海。以后,虽然黄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长江、淮河等大小河流也带来大量泥沙,海水含沙量大,加上水层浅,盐分低,泥沙不易沉淀,把海水染成黄色。“黄海”也就因此而得名了。

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和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黑海,是一个典型的深入内陆的内海。黑海的北部经狭窄的刻赤海峡与亚速海相连,西南部通过土耳其海峡与地中海相通。

尽管黑海的含盐度比地中海低,可是它的水位却比地中海高,所以黑海表层的比较淡的海水通过土耳其海峡流向地中海,而地中海的又咸又重的海水从海峡底部流向黑海。黑海南部的水很深,下层不断接受来自地中海的深层海水,这些海水含盐多,重量大,和表层的海水上下很少对流交换,所以深层海水中缺乏氧气,好像一潭死水,并含有大量的硫化氢。由于硫化氢有毒性,使海洋中的贝类和鱼类无法在深海生存。上层海水中生物分泌的秽物和死亡后的动植物尸体,沉到深处腐烂发臭,并使海水变成了青褐色。乘船在黑海海面上航行,从甲板向下看去,就会发现海水的颜色很深,“黑海”这个称呼也就因此而来。也有人说,因为冬天黑海有强大的风暴,两岸高耸暗黑的峭壁,加上风暴来临时的天色,人们才叫它黑海。黑海的水其实并不黑,它的黑色只是海底淤泥衬托的结果。在正常的天气里,黑海是色黑而水清。

位于北极圈附近的白海,是北冰洋的边缘海。

白海看上去是一片洁白。其实,它的海水与其他海水没什么区别,也是无色透明的,并不是白色的,只是白海地处高纬地区,气候寒冷,一年的结冰期长达6个月。由于皑皑冰雪覆盖,白色冰山的漂浮,很少见到海面上常见的那种汹涌澎湃的波涛,使漫长的冬季形成一片白色的冰雪世界。举目望去,只见海面上白雪覆盖,无边无际,光耀夺目。因此,白海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白色的海”了。

海洋的呼吸——潮汐

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海水每天都有两次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做“潮”;晚上海水上涨,叫做“汐”。海水为什么会时涨时落呢?从古代起,这个问题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直到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揭穿潮汐的秘密才有了科学依据。

原来,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球的“引潮力”引起的。这个引潮力是月球对地面的引力,加上地球、月球转动时的惯性离心力所形成的合力。

月亮如同一个巨大的磁盘,吸引着海水,把海水引向自己,同时,由于地球也在不停地作圆运动,海水又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一天之内,地球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一次对着月球,一次背着月球。对着月球地方的海水就鼓起来,形成涨潮。与此同时,地球的某个另一点上的惯性离心力也最大,海水也要上涨。所以,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总有两次涨潮和落潮,这种潮称为“半日潮”。而有一些地方,由于地区性原因,在一天内只有一次潮起潮落,这种潮称为“全日潮”。

其实,除了月亮对地球产生引潮力,太阳也具有引潮力,只不过比月球的要小得多,只有月球引潮力的5/11。但当它和月球引力迭加在一起的时候,就能推波助澜,使潮水涨得更高。每月农历初一时,月亮和太阳转到同一个方向,两个星球在同一个方向吸引海水;而每月十五,月亮和太阳转到相反的方向,月亮的明亮部分对着地球,一轮明月高空挂,这时,两个星球在两头吸引海水,海潮涨落也比平时大。我国人民把初一叫做“朔”,把十五叫“望”,所以这两天产生的潮汐就叫做“朔望大潮”。

海浪

见到过海的人都知道,辽阔的海洋几乎没有平静的时候,即使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大海也是微波涟漪,不会真正地静下来。至于惊涛骇浪,那种躁动的力量,更是不得不令人叹服。

在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哥伦比亚河入海口附近,有一座高高的灯塔,灯塔旁边的小屋里住着一个灯塔看守人。1894年12月的一天,一个黑色怪物突然击穿屋顶迅猛地撞了下来。吓坏了的看守人,哆哆嗦嗦地走近黑色怪物一看,原来是一块重达64千克的大石头。

经过专家的勘察和研究,发现这块石头是被巨大的海浪卷到40米的高空后,又不偏不倚地砸到了看守人居住的小屋上,演出了飞石穿顶的惊险一幕。

海浪真的能有那么大的力气吗?海洋学家的回答是:有。据测定,海浪拍岸时给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可达20~40吨。大的甚至可达50~60吨。巨浪冲击海岸时,能激起60~70米高的浪花。在英国苏格兰的威克港,一次大风暴中,巨浪曾将1370吨重的混凝土块移动了10多米;斯里兰卡海岸上的一座高60米的灯塔,也曾经被印度洋袭来的海浪打坏;有人亲眼看到过一个巨大的海浪甚至把13吨重的巨石抛到10米高的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