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地球之苦
15993000000030

第30章 农业需要投入

实现2000年农业发展目标,需要相应地增加物质、能源和资金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十几年来,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有所改善: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由1957年的155亿元提高到1990年的3886亿元;灌溉面积已发展到占农田总面积的50%,农田防护林设施有很大发展,但农田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仍然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中低产农田面积比例仍占79%;在灌溉面积中,由于配套设施不足,影响灌溉效率的发挥;大部分农田还处于畜力耕种和手工操作状态;至于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则更差。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注意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特别在推广省柴灶、发展沼气利用工程、营造薪炭林、建设农村小水电、推广风力机械和风力发电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是目前农村电力和化石能源供应能力极低,甚至有20%左右贫困农村和一部分牧区做饭取暖的薪柴不足,严重的地方每年缺柴达到六个月以上。这些贫困地区因能源不足,加重了植被破坏和土地侵蚀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进一步发展农村能源建设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

提高农业投入和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目标是:到2000年,化肥生产总量达到1.5亿吨,农业灌溉面积达到5330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420万千瓦,农村用电量900亿千瓦时。同时,改善化肥、农药品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提高各项投入物的利用效率。加强防护林体系和农田基本建设,改良退化土地,改善农村能源供应,增加农业生产抗灾能力。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和领导,加强不同行业间协调;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基础设施运转与维修的投资。继续抓好以“三北”防护林为主的五大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并实行全民义务植树种草制度。改良退化土地,改造渍涝、旱薄、盐碱等中低产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配套工程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发展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效率。加强农村饮水和卫生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少数贫困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扩大化肥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复合肥料和长效肥料,调整化肥品种结构,研制新品种化肥,改善化肥使用方法,同时提倡使用农家肥,减少肥料对环境的污染。控制农药、高残留化学膜的使用,推广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无残留化学膜。推广农村耕作机械、农产品和饲料初级加工机械,注重农产品转化及加工能力的培育,提供设备、资金、人员培训方面的支持。增加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投入,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研究,开展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大力发展薪炭林,推广省柴节煤灶,特别加强沼气、地热、太阳能、风力发电、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农村能源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