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地球之苦
15993000000054

第54章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1996~200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持续增长、人口继续增加。“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将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以年均10.83%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已达13亿;城市化进程加快,4000万农民将转向非农业生产。到2000年,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口将达到14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经济快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对本来已遭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将带来更大的压力,生态环境问题将更显突出,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成为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国多年来延续的是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根本上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还要花很大的力气。

(2)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定时期内,法制有待健全,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企业行为有待规范,环境保护将面临许多新问题,难度可能更大。

(3)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特别是北方水资源短缺,中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全国矿产资源可采储量不足,耕地不断减少,生物资源呈下降趋势,这将更加制约经济的发展。

(4)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主的能源工业和以冶金、建材、化工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的优先发展,加上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些构成严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潜在威胁。

(5)科学技术落后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环境产业弱小、技术水平不高,影响污染防治的效果。

(6)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生活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逐步成为污染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7)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并从东部向中、西部扩展,形成全方位发展的格局。乡镇企业总体上的技术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较低,环境污染出现由点向面发展的趋势。

(8)环境保护资金渠道不畅、投入不足、欠账较多,这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主要困难。

(9)公众对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10)全球环境保护活动日益活跃,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国际事务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二氧化硫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多的国家之一,损耗臭氧层物质的用量也较多,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环境保护正在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这将给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带来很大的压力。

上述10个方面的矛盾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比以往更为严峻的挑战。

跨世纪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将给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把生态环境问题列为未来15年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之一,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列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之一,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将进入一个新时期。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实现今后15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将对保护环境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有利于推行清洁生产;有利于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将进一步带动环境法制建设,促进环境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从而使环境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可能较多地增加用于环保的投入。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促进环保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为改善环境提供经济而高效的技术和装备。

全民族环境意识的提高将推动公众广泛地参与环境监督,逐步形成人人自觉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国际环境合作日益加强对我国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国际金融机构和发达国家贷款向环境保护倾斜正是积极利用外资的有利时机。

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是:挑战与机遇共存,忧患与希望同在。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我国的环境状况能够真正同人民生活达到小康乃至更加宽裕的水平相适应。

2010年远景目标

跨世纪15年我国环境保护分阶段的目标是:2000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法规体系,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建成若干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示范城市和示范地区。

工业废水中的氰化物、砷、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比“八五”末有所减少,烟尘、工业粉尘和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与“八五”末基本持平或略有增加,二氧化硫综合治理能力有显著提高。

淮河、海河、辽河、滇池、巢湖、太湖、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晋陕蒙接壤地区等国家重点治理流域和地区的环境恶化状况有较大缓解。

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多数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初步适应改革开放和居民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

造林绿化的生态效益得到发挥,初步形成绿色生态屏障体系,水土流失和沙化治理进度和效益比“八五”期间有明显提高;大规模开发活动的生态破坏得到一定控制,农业生态条件有所改善;自然保护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初步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

到201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较好贯彻,环境管理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建成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和地区。

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恶化的压力得到缓解。

主要流域和海域的环境污染不再加剧,部分得到明显改善,酸雨污染的发展趋势基本得到控制。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多数城市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重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地面水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功能要求,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建成一批环境清洁优美的城市。

森林覆盖率达到17.5%,森林资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有近1/4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近1/2的“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得到治理和恢复;农业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

21世纪环境保护规划到2000年:废水排放量控制在48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00亿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180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74%,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25%;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20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600万吨。

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80%,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84%,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74%。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750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165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460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20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1700万吨。

固体废物产生量控制在11.1亿吨,其中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3亿吨,城市生活垃圾1.8亿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6000万吨以下。

森林覆盖率达到15.5%;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面积达到一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