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工具的趣闻
15993300000013

第13章 最早的地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对地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著名的著作有:谯周的《三巴记)、顾启期的《娄地记》、李叔布的《齐州记》、葛洪的《幕阜山记》等。

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家很多,最著名的有地图学家裴秀,他以“一分为十里,一寸为百里”的比例绘制了全国地图,开全国地图研究之先河。

裴秀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而且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地图家之一。他早在1700多年前,就创立了绘制地图必须遵循的六条基本规则,这些规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地图学理论,对后世地图的绘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223年,裴秀生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里,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字秀彦。早年,受过很好的教育,8岁就可以写出很出色的文章。

由于他的才学和品行,大将军曹爽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后来,又晋升为掌管司法的“廷尉正”。

由于他“博学强记,无文不精,孝敬父母,忠于朋友,品格高尚,远近知名”,深得执掌大权的司马昭的赏识和信任。

公元257年,司马昭出兵征讨蜀国诸葛诞,34岁的裴秀作为参谋人员也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在行军打仗中,由于一时都离不开地图,地图的作用,给裴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通过这次随军作战和实地考察,使裴秀逐渐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为他后来创编系统的绘图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炎当了晋国的皇帝后,便任命裴秀为司空。司空,就是掌管工程的官职,也负责管理国家的地图和户籍。

为了做好这一工作,裴秀一方面参与国家的军政大事,另一方面也招揽精通地图的人才,组织他们整理测绘地图等工作。

其实我国地理学起源较早,远在三四千年的商、周时期,国家已经设置了专门掌管全国图书志籍的官吏。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地理知识逐渐丰富,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一部地理名著——《禹贡》。

它以山川湖海作标志,把全国划分为九州,然后分州叙述各地的山川、湖泊、土壤、物产以及田赋等级、贡品名目、水陆运输线和名胜古迹等。

由于它内容丰富,记载详细,因此受到历代重视,也就成了历代各国的必备之物。到了魏晋期间,由于年代久远,地图上的标记和错误越来越多。

裴秀在整理期间发现,古代的地图存在着许多缺点,一是没有比例,二是地理方位也不准确,有的甚至连有名的山川河流也记载不全。于是裴秀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弥补以前地图的错误,纠正其中的缺陷,裴秀开始研究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理学著作——《禹贡》。

由于年代久远,时过境迁,《禹贡》中的山川地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人在解释考证的时候,往往牵强附会,使得错误越来越多,造成极大混乱。

裴秀决心要改变这种混乱局面,于是详细考证了《禹贡》所记载的山岳、湖泊、河流、平原、沼泽,以及古代九州的地理位置和其范围。

他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纠正了许多错误记载,对一时搞不清的问题,就暂时放在一边,直到弄准确后,才记录在案。

由于裴秀精益求精的工作,使他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最后编成了《禹贡地域图》18篇,成为当时最完备最详尽的地图。

又是一个春天悄悄来到了人间。赤裸裸的树木还在阵阵的寒风中颤抖。沟渠里,去年秋天的败叶正在腐烂,但那里,黄色的莲馨花已在潮湿的草丛中开始探出头来。

从整个原野上,从农家庄户的院子里,从渗透了水分的耕地里,到处可以闻到一种潮湿的、发酵似的气息。无数嫩绿的幼芽从褐色的泥土里钻出来,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昏睡的土地觉得它的心复活了。似是而非的春悄悄地溜入空中,溜入地下,黝黑的泥土仿佛张着小嘴呼吸这温柔的气息,光秃秃的林中,几只鸟唱出响亮的歌。

裴秀沉浸在这春天的大自然中,也许是长时间呆在朝廷中,心灵从没有如此开朗过。今天,他乘车春游,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温馨。

忽然,一阵响亮的童音引起他的注意,他急忙令勒马停车。只见10多个10岁上下的村童正在玩打仗的游戏,他们那稚嫩的叫声仿佛把裴秀带入童年。

于是,裴秀走下车来,站在一边,观看着这场“战争”:只见一位约12岁的村童好像是一方的指挥官,他大声地吩咐道:“敌人离我50里,这里是山头,这里是险滩,这里是羊肠小道,我们要出其不意,在山头这里截击敌军,把他们消灭在山头之下。”

两军开始进军,双方不知为什么,忽然争吵起来,互不相让,好好的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忽然变成了双方“指挥官”的“吵战”。

裴秀信步走上前去,用手扶摸着两位小指挥官的头说:“两位官大人,何事惹你们生气?”连双方“土兵”也来观战。

两位小指挥官见这人非常和气,便各诉起苦来:“他离我50里,刚说打,他们就跑到我方边境了,你说50里的路程几分钟能到吗?”

裴秀望着双方的“疆域”说:“我看这只有50米吗?”

一方“指挥官”马上接着说:“一米当1里吗?”

裴秀马上想到自己国家的地形图,如果用村童的话来做图的话,不是又方便又实用吗?裴秀茅塞顿开,于是舒心地笑了起来:“好好,两位官大人不要吵,你们给我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你们‘内政’我不参与。来人呀,给二位‘官爷’送赏钱。”

两个小指挥官不知他为何无故送这么多钱给自己,面面相觑。这时,裴秀已经乐哈哈地打道口府了。

你知道裴秀为何开心而归,连春游都不再游下去了吗?

原来,裴秀担任司空这个职务后,常常需要查阅国家地图,以便随时了解国家土地人口的变动。当时这幅地图很大,是用80匹细绢绘制而成。

因此,裴秀每次看图时,都是好几个人抬着,花费几天的时间才能看完一遍,用起来实在不方便。

裴秀想,如果这幅图,它能够随身携带,想看的时候就打开,打开看的时候,一览无遗,本国诸地、诸物尽收眼底,那有多好呢?可是现在这幅图……

于是,裴秀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琢磨了多少天,都没有考虑周到。今天,偶然从村童口中吐出“一米做一里”的话,他马上心领神会。

后来裴秀,采用“一分当作十里,一寸当作百里”的比例(约1/180000),把原来的全国地图中的山川河流、村庄城镇都标在图中,纸不过是一丈见方,但却一目了然。

制图非常的艰苦,一有新想法,裴秀便急忙行动起来,招集人马,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终于,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幅一丈见方的地图便大功告成。裴秀把它取名为《地形方丈图》。

裴秀在绘制《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的实践中知道,要想准确地绘制地图,正确地反映实际地理情况,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绘图规则。

裴秀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践,概括为六条规则,这就是著名的“制图六体”。

“制图之体有六焉。一曰分率,所以辨广轮之度。二曰准望,所以正彼此之体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数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险之异也。”

在这里,裴秀提出一整套完整的绘图规范。其中“分率”就是比例尺,“准望”就是方位,“道里”就是距离,而“高下”、“方邪”、“迂直”,就是和地势起伏、倾斜缓急、山川分布走向有关的问题。

裴秀最后总结说,按照上述六条准则绘地图,尽管有崇山峻岭、大川巨海的阻隔,偏远异域的不同,道路的迂回曲折以及地势的高低差别,都可以一目了然的从地图上清楚地看出来。

早在1700多年前,裴秀不仅已经认识到在地图上表现实际地形的时候有哪些相互影响的因素,而且知道用比例尺和方位去加以校正的办法。这在地图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成就。

“制图六体”对我国古代地图学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在清代以前大约1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历代地图学家都是学习并遵守这六条规则,绘制了不同用途的地图。

裴秀编制的《地形方丈图》一直流传了好几百年,后人以它为蓝本,用胶泥、木头和蜂蜡等制成了一些立体的地形模型图。这比欧洲要早好几百年,而且规模也要大得多。

裴秀对我国地图学的发展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把他称为我国科学地图学的创始人也不过誉。有些西方学者说他完全可以和古希腊著名的地图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而屹立于世界地图学家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