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伴你行-工具的趣闻
15993300000016

第16章 尺和秤的发明

对长度和重量的测量,几乎是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到市场、商店买东西,用得最多的工具就是尺和秤,在科学实验中更是离不开尺和秤,实验材料必须用米尺、游标卡尺准确度量,化学药品必须用天平精确称量。

就像我们在“科学常识”课上最先掌握的概念是“长度”和“重量”一样,我们的祖先在漫长岁月中首先确立的也是这两个概念。人类发明尺和秤的历史源远流长。

可以说,人类很早就开始和长度打交道了。传说,我国夏代有一个部落领袖,人称大禹。他曾经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的13年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被后人传为美谈。正是这个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为了解决丈量时遇到的困难,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再划分为十个等份,每一等份就定为“一尺”。据说,“丈夫”一词就是由此而来的。

要是谈到秤就要数古埃及人发明的天平了,那已是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事了。这架古老的天平是用石灰岩制成的,横梁的长度为8.5厘米,支点两边的长度相等,砝码也是用石灰岩制成的,大大小小共有7种。到了公元前1350年前后,埃及出现了木制天平,横梁长度达30厘米,砝码则是用青铜制成的小动物和鸟形。而在古巴比伦,则将砝码做成狮子和睡觉的鸭子形状。当时,使用这种天平的大多是金银匠和珠宝商人,主要用于称量砂金、药品和宝石之类的东西。

将天平用作科学研究的仪器,用于定量测定,那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了。

说到提纽秤,那是我国古代的发明。在一本名为《墨经》的书中便有记载。

《墨经》是墨翟和他的弟子写的。墨翟,人称墨子,公元前4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制造机械的手工业者,还精通木工。由于他注重实践,善于总结经验,根据他对自然界的认识写成了《墨经》。他在这本书中对天平和杆秤有着清晰的论述,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有关秤的文字记载了。

墨子在书中说:天平横梁的一臂加重物,另一臂必须加重锤,两者必须相当,才能平衡。杆秤的提纽到重物的一臂比较短,提纽到秤锤的一臂比较长,如果两边等重,秤锤一边必下落,这是因为秤锤对这一边的作用过大了。也就是说,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加在两端的重量,还与重臂力臂的长短有关。墨子对提纽秤的道理论是相当完整的。

1964年6月,考古学家在我国陕西省西安市郊区秦始皇所建的阿房宫遗址中发掘出了一枚秦代的生铁秤砣。这枚秤砣的发现,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有了杆秤和称量物体的统一标准了。秦始皇是我国战国时秦国的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0年中,在秦始皇的领导下,消灭了当时割据称雄的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秦朝统一中国以前,不同国家所使用的计量单位很不统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才规定了统一的标准。可以说,这是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立下了一大功劳。

由于世界各国使用的度量单位千差万别。给科学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贸易往来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于是有人强烈要求建立国际度量统一标准,这一标准是由法国人于1790年创立的,并且于1889年在第一届国际计量会上命名为“米原器”。1982年6月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专业会议上,达成国际上统一的标准。

国际上重量单位的统一是在1790年首先由法国人提出来的;1799年6月,法国的一个专家委员会向政府提出了“公斤”的标准单位;直到1840年1月,法国政府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必须普遍采用公制度量衡:实用的重量单位为“千克”,重量的测量单位为“克”,即在温度为4℃时100万分之1立方米纯水的重量为“1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秤应运而生:应用力学原理,各种复式台秤出现了;弹簧的发明,诞生了弹簧秤;根据液压技术,产生了液压秤;电学的发展,又有了安培秤、伏特秤和电流天平;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还发明了电子秤;此外,还有放射性同位素秤等。

尺和秤是人类古老的发明,同时又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人类在科学技术上每前进一步,都会同时反映在尺和秤这两件既简单又复杂的测量仪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