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科学伴你行-建筑经典
15993400000020

第20章 未来城市(3)

作为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钢铁企业,宝钢的装备技术水平是一流的。一期工程共引进设备36万吨、专利172项、技术秘密249项,技术资料达320吨。二期工程既有以引进为主、集世界冶金80年代先进技术和装备于一体的冷轧、热轧、连铸工程,又有以国内设计为主的设备国产化率达88%的高炉、烧结、焦炉工程。属国家“七五”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的宝钢二期4063米3高炉,荣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奖。为使宝钢技术永远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宝钢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

自1985年投产以来,已完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改造项目264个,取得专利发明权52项,国家和部级科研成果100项,开发新钢种112个,获优秀设计奖6项,优秀技术成果奖14项,创造先进操作方法19项。

宝钢从自身生产能力和资源优化配置出发,把市场开发定位在汽车工业、家电工业、石油工业等最具生命力的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开发生产难度高的产品,替代了大量的进口钢材。“要好钢,找宝钢。”

这已是宝钢新老客户多年的赞许。

一流的装备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实现了宝钢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以超过40%的速度在全国冶金行业中遥遥领先。投产第一年就实现了保本微利,之后,利润连年大幅度提高。1994年钢产量已达751万吨,销售额251亿元,利税80亿元,上缴国家各种税收45亿元。在此基础上,宝钢按照加快折旧、加快还贷、加快积累企业实力的逻辑,把固定资产折旧率提高到国家规定的最高界限,使折旧基金从1990年的7亿元增加到1994年的46亿元,并把原来计划到2004年还清的二期贷款本息,提前到1996年全部还清。

现代化的宝钢既出效益又出人才。宝钢的职工来自四面八方,70%是进厂不久的青年工人,与现代化装备要求差距很大。宝钢严格按照现代化作业要求,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多层次岗位培训。对工人开展“一专多能”横向拓展型训练,要求每人掌握两个以上工种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管理人员开展既懂专业,又懂经营管理,并精通外语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工程教育,重点是国外新技术学习和外语、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经过锲而不舍的培养,已涌现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宝钢冷轧引进5台数控磨床,美国专家调试两年只能手动不能自动,宝钢自己培养的一名青年电气工程师被美方反聘,3个月全部调好。并解决了二期引进卸船机的自动控制调整难题。

外国专家十分佩服。宝钢研究所一名高级工程师应邀帮助美国西梯钢厂解决了连铸板坯严重中心裂纹问题,年创经济效益270万美元。

宝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仅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在199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最具竞争力的500强企业”中名列榜首,而且这些先进技术在冶金系统推广移植后,对加快我国老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整个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通信卫星发射基地闻名海内外的“中国航天城”西昌到1994年底,已经把15颗中国的和外国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中国造的长征系列火箭从这里打开了一个天窗,在天地间立起了一个辉煌的惊叹,在宇宙间找出一道闪光的轨迹。

在这里,共和国的历史早已摆脱了老牛与磨盘发出的古老旋律,骄傲地向世界展示着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宏伟与壮美。通天塔拔地而起,指挥厅灯火通明,“长二捆”

直插云霄!无怪乎美国卫星专家惊呼:“西昌——休斯敦!”

位于西北的酒泉发射场的地理位置在北纬40度以北,这对发射通信卫星是很不利的。为此,国家决定在西南建设新的航天发射场,就是今天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西昌航天发射场。

工程的勘察定点和筹建工作开始于1970年。1978年进入大规模建设期,1982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

矗立在发射场上的工作塔,高77米,比西北发射场一号龙门塔高22米。工作塔固定在地基上,总重900多吨。3座高100多米的避雷塔,以品字形竖立在发射场上,像3尊守护神捍卫着整个发射场。

指挥控制大厅设在距发射场数公里的地下坑道内。大厅内装有总指挥台和一座宽18米、高6米的大型组合式显示屏幕,其中心部位是一个彩色电视屏幕,宽5米,高3.75米。发射前,它显示发射阵地的电视图象;运载火箭起飞后,它显示火箭实时飞行的弹道曲线和特征点。大屏幕上还有调度指挥口令显示板、阵地临射状态显示板、两块投影电视屏、阵地分系统状态参数显示板、地面设备工作显示板、发射流程显示板、飞行工作状态显示板、时间显示板、任务勤务板。利用这些现代化的发射指挥设备,指挥员可一目了然地观看发射前后的全过程。

1984年4月,“长征三号”运输火箭从这里起飞,成功地把试验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南北呼应,有了一个完整的发射运载火箭和卫星的试验发射基地,为进一步发展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了适应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国际空间技术服务的需要,国家于1989年批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设大型运载火箭发射设施。这座发射设施的主体是活动勤务塔和固定发射塔,南北方向运行的活动塔高97米,自重4000余吨;固定发射塔高74米,重1050吨,耸立在深达23米的导流槽上,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在这里完成发射前的综合测试及燃料加注等勤务保障。

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发射设施。工程用了14个月建成。

大型航天发射设施的建成,使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如虎添翼。

1990年4月7日,由美国休斯公司和亚洲卫星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从西昌飞入太空。这是我国首次承揽发射的第一颗外国卫星,它标志着我国火箭、卫星技术进入成熟和实用阶段,并开始进入国际市场。

1992年8月1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传喜讯: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E”捆邦式火箭顺利起飞,成功地把美国研制的澳大利亚“澳赛特BI”通信卫信送入预定轨道。同年12月21日,第2颗澳星又从西昌顺利升空。

1994年11月30日,我国新一代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送入太空。

在短短10年时间里,西昌这座航天城创出了多少辉煌!战斗在这里的航天人,祖国最优秀的儿女们,用他们的血汗、智慧、青春和生命,在茫茫太空开辟了一个属于共和国的空间!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孕育和诞生了我国一系列型号运载火箭,成功地把一颗颗中外卫星送上太空的同时,也孕育出一代新的航天人。一批来自全国各院校的年轻科技人员,已成为发射中心的顶梁柱。他们远离城市,远离亲人,毅然来到航天城,把自己的欢乐与忧愁和祖国的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无怨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年华乃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