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心理健康卷(千万个怎样)
15994100000001

第1章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怎样正确理解心理健康

人们总是习惯上把不生病的人说成趋完全健康的人,认为他们拥有健康。这是不完全正确的。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已正式将健康分为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及其他相关联的健康。只有同时拥有这些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健康人。我们知道生理健康就是身体无病。但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坏艟的影响以厦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弦。这有环境和自身两个方面以及适应并谐凋一致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人们对备种环境如清闲与繁忙,贫穷与富有,生意与得意,另一方面是指百身状况变化,如少年成长而成熟,成年而遂渐衰老、患病。选既要求人们去适应,击处世不惊,要清闲而不无聊,繁忙而不沉闷,急燥,年少而敏感好奇,年青而斗志旺盛.进取不止,年老而沉稳知足,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又要求人们的与之谐调一致。如果一个青年人或贪玩好奇而不成熟,或过分沉稳,知足,与周围不谐调,都不是健康心理。因此对于环境与自身的变化,人都应有适应并谐调一致才算心里健康,否则是不健康(心理异常)。

我们千万不能把心理不健康(心理异常)都看成是精神病,只有异常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才是心耻变态或精神病。报简单,我们总不能把有不良心理习惯(如考试怯场,爱起疑心等)的人当成精神病吧!虽然心理健康要求人们充分认识环境与自我,既慎重对待,随遇而安,又努力适应、进取;但若有人仅仅是过分谨慎甚至是杞人忧天或者不以为然甚至轻率鲁莽都不髓被看成是精神病或心理变态。只有这种感情。思维影响工作和生活或与大众道德违背又根固难除,才能考虑足心理变态。如因为怕胜而怀疑所有的东西都不干净,虽经解释尚不能释怀。明明刚洗过手,手还未干,又认为脏丁,陷千无休止的洗涤之中,这才被认为是孤僻(一种心理变态)。心理变态究其内容有许多种。而心理异常妨碍了正常思维.甚至出现了幻觉,才是人们平常说的精神病。例如有人;平日疑神疑鬼怀疑周围的人对其不怀好意,到后来出现精神病,自己能平空听到异常的声音(句听),如对其不利的语音,看到没有的东西(幻税)如其对其不利的表情、行动等。

值得注意的是医学上将各种心理不健康统归为精神疾病的范畴,所以如因失意、受灾等刺激而出现情绪低沉、哭闹不止等心理异常均由心理医生(精神科大夫)来处理。

心理异常(不健康)也像生理异常一样可以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对于心理异常既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及早处理,如亲人或信任的人的劝慰,精神科医生,心理医生的咨询、治疗等,也不能过分惧怕,一方面人们心理对于各种心理刺激有一定的负荷能力,即所谓经得起一定的心理(精神)打击,另一方面经过积极心理治疗及环境,自身的刺激因素的消退状态,轻微不健康心理也会很快变为正常,甚至严重的精神病在积极治疗下也可康复。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严重恶化时成为精神病,失去正常思维、工作能力,而且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还会互为影响。伍子青在逃亡中,一夜白了头,就是心理(恐惧、忧愤)而引起生理的变化(头发失去色素)。反过来,长期卧病在床也会引起悲观、烦燥等心理异常,因此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现在有些家庭,对吃得好些,不要闹病这些方面,是比较重视的,也就是说,对保持生理健康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对保持心理健康则重视不够。其实愉快地生活也是家庭的主要职能之一,而又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我们知道: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变化能够适应,并保持谐调一致。生活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会变化,家庭状况会变化,自身的状况会变化,如果这些变化顺遂人意固然很好,如果不能顺遂人意,也能理解、适应、想得开,并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和情绪的愉快,这就是保持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影响是极大的。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而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一个人的情绪应该经常保持稳定、饱满、乐观、开朗,如果情绪波动,喜怒无常,感情脆弱,心情忧郁,则有损于身体健康。恶劣的情绪、反常的心理活动会造成高级神经中枢机能活动障碍,进而抑制免疫反应和身体内分泌的机能。紧张之所抑制免疫反应,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受影响,而该激素又特别影响T型淋巴细胞的产生。T型淋巴细胞的作用之一就是搜寻外来抗原(如癌细胞),因此在大多数癌症患者的组织中T类淋巴细胞的数量都低于正常人。有可能与患病前后的心理异常有关。因此平时心理异常可促癌发生,而患癌后则促其死亡。

那么,怎样保持心理健康呢?

1.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性格、气质的养成有很大关系,而良好的性格与气质可使人保持心理健康。在家庭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情绪稳定、开朗,对待困难持乐观态度,就能影响与感染他人。在这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如果父母经常忧虑、烦恼,那么孩子就容易偏狭、孤僻,如果父母相亲相爱,对生活充满信心,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性格,注意保持偷快的情绪。

2.工作环境对人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因此要主动适应环境。

认识自我,扬长避短,不提过分要求,并积极处理好人标关系,友好待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尊重。

3.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了什么挫折与不平,要相互安慰,使当事者增添克服困难的力量。安慰的方法首先是“渲泄祛”,使当事人倾吐一肚子“苦水”,把情绪渲泄出来,心理就会感到轻松。其次是“究源法”,一起探究发生这一事情的原因,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是不是可以避免和挽救。有时还可用“心理譬解”,即想得开,例如丢了一笔钱,实在找不到了,就想“就当是生病买药吃了”,一个朋友背叛了自己,就想“我还有那么多忠实的好朋友呢”。

4.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毅力。

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指人的良好心理本质特征。它包括:对事物良好的认识力和感受力对客观环境的适应力,战胜逆境、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处理向题稳重、理智,情绪稳健,性格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勇敢、大度、豁达,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成就事业、获取友谊和爱情的重要保证。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呢?一般来说,应该特别注意自己心理的平衡发展,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培养,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理想目标是人的精神支柱,人有了远大的理想目标,就会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事实上,追求远大的理想目标并努力为这一目标奋斗,本身就是良好心理品质的体现。

2.坚持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地存在着各种矛盾和纠纷。我们只要用积极的态度,勇于面对现实,不退缩、不躲避、不推诱,坚持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解决矛盾、纠纷和困难。这种实践有利于培养我们对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难、挫折的承受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

3.遇事要思而后行。在行动之前要学会先思考,弄清原因,权衡利弊。养成思而后行的习惯,不仅可以防止偏差。

而且,可以培养自己沉着、稳重、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良好心理品质。

4.认准目标,矢志不移。在为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困难、矛盾和艰辛。如果我们动摇、傍徨、犹豫不决,将一事无成,也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心理品质。相反,只有认准目标、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地千到底,这样,我们不仅能成就事业,而且培养和锻炼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5.要同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作斗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在不断地克服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习惯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

姑息、放纵不良的心理和习惯,是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因此,要勇于同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作斗争,当然,这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勇气和毅力。但我们必须这样要求自己。勇于同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心理品质。

6.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可以开扩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才干,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和充实,工作和事业易于取得多方面的成就,另一方面,还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性格和情趣,使自己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工作变化的需要。

7.热爱生活,加强社会交往。热爱生活,本身就是良好心理品质的表现。热爱生活,可以使自己获得良好的心理训练和精神陶冶。一个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人,是不能很好地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对自己心智的陶冶的。加强社会交往,也是自己向生活学习、提高生活情趣、陶冶良好性情的一种有效途径。广泛地接触社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思想,增强友谊。这样,可以从社会生活和他人良好的心理品质中吸取营养,促进自己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怎样求得心理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不能处之泰然,很容易会引起心理不平衡,导致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

为了得到身心的平衡,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十一条要诀。听起来十分简单,但对心理平衡有极大的帮助,不妨一试。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太高,根本非能力所及,于是终日郁郁不得志,认为自己倒运,这些无疑是自寻烦恼了。有些人做事要求十全十美,有时对自己要求近乎吹毛求疵,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他们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当然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得的成就,自然会心情舒畅了。

2.对他人期望不要过高: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尤其是妻子望丈夫、父母望子女成龙,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感失望,其实每个人都有他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会做出来的。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把愤怒发泄于另一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如果你功力深厚,可以利用一下阿Q精神,一遇倒彩当喝彩、咒骂当唱歌,抱着笑骂由人的态度,愤怒情绪自可抛诸九霄云外。

4.偶然亦要屈服: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是从大处看,只有一些无见识的人才会向小处钻的。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亦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暂时逃避:在生活受到挫折时,便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和看电影等。等到心境平衡时,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6.找人倾诉烦恼:把所有的抑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知已好友或师长,心情会顿感舒畅。

7.为别人做点事: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单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这何乐而不为呢?

8.在一个时间内只做一件事:依据美心理辅导专家乔奇博士发现,构成忧思,精神崩溃等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面对很多急需处理的事情,精神压力太大而引起精神上的疾病,要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不应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心力俱疲。

9.不要处处与人竞争: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以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之相处,应该以和为贵,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一定与你为敌的。

10.对人表示善意:我们经常被人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11.娱乐: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娱乐的方式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要令心境舒畅。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些要诀十分普通,但扪心自问,人们又能做到多少,正所谓“知而不行等于不知”,因此有必要激励他们勇于实行。

怎样自我测验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但正常的心理标准有哪些呢?

1.与大多数人心理相一致。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第一个最明显标志就是拿他的心理与大多数人的心理相比较。正像我们正常人都有两只手、一个头一样,如果某人长成“三头六臂”,大家就会认为他不正常。

2.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如在正常的环境里疑神疑鬼,过分敏感,稍有不顺心的事就感到大祸降临,对旁人不信任,产生不安全感,这样的心理就是不健康的。

3.能坚持正常学习和工作。人的心理是在各种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具体活动才能获得表现。

4.能对自己作出适当的评价。认识自己,区分“自我”和“非我”,心理学称之为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估价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

5.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

另外,还应表现为健全的人格并不断进步。

中学生怎样培养自己的健康心理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自知: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相貌、体型、体质、生理状况和心理动机、体能、生理特点、态度、兴趣、情绪和情感、气质、性格、品德、智慧等方面有所了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且能高兴地接受自己,努力发展自己,主动地作自我教育。

2.自爱: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特点、心理能力和自己与周围现实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个人的理想、信念、目标、行为等,都能够踉上时代的发展,并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能不自我欣赏、也不自我消沉,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生理缺陷,也应该安然接受,不怨天尤人,不自寻烦恼。

3.自强: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理想和生活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4.自制:有道德和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行为规范及法令,遵守纪律,个人服从集体,服从社会,主动改正缺点,并且能够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社会化。

5.自尊: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乐于和人交往,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老师、家长有礼貌,对同学信任,做到互敬、互爱、互助、互让,对儿童和残疾人同情、尊重、爱护。

6.自觉:愿意学习,努力掌握知识技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不把学习看成是负担,不害怕困难,努力争取优良的成绩。

7.自持: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情绪稳定、乐观、表现适度、易控、不为一时的冲动而违犯学校的纪律,不为学习中的遇到的困难而焦虑重重,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豁达,充满朝气。

如果你基本上具备了这“七自”,说明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否则,就应当及时加以修正,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怎样保持中年心理健康

中年是一个比较长的人生阶段,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中年人体力、精力、智力等方面趋于平稳,人格特征也基本定型。(2)具有出成果的特点。人到中年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同时思维能力也发展到了最佳水平,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有成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3)具有紧张性的特点。中年人在家庭中,要处理父母、夫妻、儿女等关系,在工作中,要承担业务骨干的责任等等。这些家庭、社会、事业、生活方面的问题又经常发生冲突,产生矛盾。此外中年本身的特点也会引起矛盾,如正因为中年期具有稳定性,中年人的适应能力也就开始下降,例如情绪适应间题,体力适应问题等,都会有所下降。这许多问题、矛盾是中年心身浦康的障碍。那末,怎样才能排除这些障碍,顺利地度过中年期呢?

1.要协调智慧与体力的关系。人可分为两类,一类人是以体力为主要方式适应生活的,另一类人是以智慧或者说以智能的使用发挥来适应生活的,当人到了中年后期,那些以体力为主要方式适应生活的人,由于体力的衰退不得不变得抑郁,因此要注意智能的使用发挥。中年,人的体力己到达顶峰并逐渐衰退,在从事体力劳动时,常常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一旦出现这一情况就会产生自我价值损失感。因此这时应发挥自己智力上的优势。从某种角度来说,体力的不足完全可以用智力来弥补。

2.防止情绪的贫痔。人进人中年以后,许多人际间的关系(如亲戚、朋友)渐趋减弱,儿女也开始离开家庭,同时中年人不易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不易改换工作,也不易改变生活方式厂因而在情绪上往往显得贫清。这种贫痔易变为抑郁。解决的方法是:首先,以主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变化,此外,应有意地结交新朋友,把精力放在工作及业余爱好上。

3.妥善处理家庭问题。对爱人,婚后要更多地看到对方的优点,对缺点和不足之处,要予以谅解,善意地帮助其改正。对子女的教育,夫妻之间应该商讨,取得一致意见,切不可父亲从严,母亲放纵,或一方斥责,一方庇护。这样的话,一方面使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会增添夫妻之间的矛盾。

4.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年期的人际关系最为复杂,如与上级、下属,同事的关系,原来的同事现在变成上级或下属,该怎么处理等。造成人际矛盾的原因往往有两种,其一是,由于性格不合而产生的,这种人际矛盾宜提倡互相访解,尽量减少接触。其二是由于处理工作的观点、意见或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对这类矛盾,可以通过“心理位置互换”的方法来解决。也即设想自己处于对方的地位和处境,而对方却处于自己原先的地位和处境,再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

老年人怎样检查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是有标准的。一般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正常的智力:老年人在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方面,符合自己所属年龄阶段的智力水平。通俗地说,就是老年人能适应生活,较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事物,较正确地决断和处理问题。这些都是智力正常的表现。

2.愉悦的情绪:正常的情绪,包括情绪稳定和情绪愉快。情绪稳定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情绪的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活动处于一种较佳的和谐状态。

3.协调的行为:心理健康的行为协调表现为意识和行为的一致,对同样的事物和环境保持同样的态度,言行一致,做事有条不紊,有头有尾,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4.生活有信心:老年人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有广泛的爱好。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有信心,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体育锻炼。能理智地处理家庭关系,使代际关系和谐融洽,充分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5.良好的人际关系: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有众多的朋友,能结交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能正确处理夫妻关系,代际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其他社会人际关系,老年人在心理上能适应这些关系,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老年人怎样保持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是这样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相关联的健康。老年人要想延长寿命,不仅要维护身体的健康,还要保持心理的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已如前所述。

心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受其心理和精神状态所影响,有百分之五十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面因素所引起的。而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是被动的精神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缺乏主动精神,不易适应环境,或怨天忧人,或自怨自艾。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状态。

老年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做到:

1.适当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他人交流,切忌把自己闭锁起来。

2.面对现实,面对生活,实事求是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实,冷静、妥善处理。

3.克服不良个性,改善与他人关系。老年人要性情温和、待人热情、助人为乐,有益心理健康。

4.要有自知之明,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情况,量力而行。

5.开阔兴趣。当做事失败或出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时,通过其他兴趣来恢复自信心。

6.允许别人比你更有成绩,更有能力。

7.要有长期的生活目标,又要充实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老年人怎样才能防止智力衰退

降低心理年龄

人的心理年龄是指在一定的时序年龄中智力的发展水平和退化程度。人在进人老年后随着生理上的老化,智力水平也会降低,但智力的退化程度,一般比较缓慢。如果老年人注意防止智力衰退,虽然年纪大了,但仍能保持青年人的智力水平。历史上的许多着名作家、科学家如托尔斯泰、爱因斯坦等,都在晚年中有很大的成就,写下了不朽的着作,其智力水平甚至超过青年人。

老年人如何防止智力衰退,以降低心理年龄呢?大致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积极参加脑力运动:老年人在离退休后,在脑二力活动上,容易松懈下来,这种状况会使老年人急剧衰老,甚至发生疾病,影响智力水平。因此,老年人除注意身体锻炼外,特别要注意脑力运动。如安排一定的学习,最好是学习外语,能全面锻炼和加强思维能力,防止衰老。也可以参加一些科研和写作活动。这些,都对防止老年人智力衰退大有好处。

2.参加一些有益于脑力活动的体育运动:如象棋、、围棋、桥牌等,都可以使脑部进行积极活动,以防止衰老。

3.要保持乐观情绪:老年人的情绪对智力的影响很大。

长期处于情绪低谷,会使老年的智力,特别是记忆力,明显地下降,因此,老年人时刻注意掌握自己的情绪,十分重要。

怎样拥有美好的心境

神清志爽、精神愉悦,有益健康。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任何人都免不了遇上令人沮丧的事情。倘若你遇有不快,怎样才能变忧郁、焦虑、愤怒为快乐、舒畅、心平气和呢?这里向你推荐处世八法。

1.大度处世法。宽容大度的胸襟,可以使你永远快乐。生活中,即使最亲密的朋友无论谁激怒了你,埋怨、误解了你,你也要放宽责备的尺度。这样,随时间的推移,你不但会巩固老朋友间的友谊,而且还会结识更多的新朋友,你也一定会从中尝到生活的乐趣。

2.色彩调节法。色彩可以影响到人的情绪,你应学会不同的颜色调节自己的情绪。当你觉得烦燥、忿慈时,最好不要与令人兴奋的红色相伴,否则会“火上加油”越烧越旺,当你遇到不快,情绪低落时,要尽量与令人情绪低落的黑、深蓝色“绝交”,而黄色、粉红色、天蓝色、湖绿色等温馨、明快、活跃的色调会使你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消除焦虑、不安、紧张,最好身处让人情绪稳定的乳白、淡蓝、素绿色、浅紫色环境中……

3.聆听音乐法。根据不同的心境,选择相应的乐曲听听,能使你快乐永存。当你烦燥不安时,可选听圣桑的交响诗《死之舞蹈》、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音乐《火鸟》第一乐章;当你忧郁苦闷时,可选听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贝多芬的《悲枪奏鸣曲》等。

4.怡情逸趣法。经常侍弄花草,那花红叶绿的纷呈色彩,会使你产生美好的心理状态,而将世事烦恼暂时忘却,柯畔湖滨垂钓,大自然美好的景致以及坐待鱼儿食饵的上钩,会叫你心平气和,将种种不悦抛之九霄……

5.迁境调适法。发生不偷快事后,应立即转移、改变环境,会取得“立竿见影”效果。若因光线阴暗、天气阴霆致使心情不好,可到户外活动,如散步、观花等,都会使心情有所改善。

6.尽早入睡法。如果你精神萎靡,提不起劲来,不妨早点上床就寝。睡眠过程中,你可能无意间得到一次最古老的精神疗法—梦疗。梦可以使你对令人精神紧张的事情增强承受能力,从而起到调适心理的作用。

7.黎明即起法。如果你陷入了抑郁精神状态,请你不必贪恋床榻,最好早点起床。因为人体内有一种叫做“梅拉托宁”的激素,它积聚过多,会导致情绪懊丧低沉。这种激素夜里产生较多,清醒的阳光会使其尽快消除。

8.知足常乐法。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的人喜欢不切,实际地将自己与别人相比,结果,“人比人,气死人”,越比越灰心、丧气。这种消极的比照,无异于自陷囹圄,自寻烦恼。凡事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力所不及,“莫施于己”。以乐观快活的态度处世,才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朋友,生活是多彩的,有坦途也有坎坷,有成功也有失败,愿你以乐观的姿态面对生活,更愿你永远拥有快乐美好的心境。

怎样达到自我完善

人都有弱点,因而需要完善,需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不断地攀登新的人生的高峰。

自我完善,实际上是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自我完善,是一个自我改造、自我塑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社会实践,弧立的自我是没有意义的,也无所谓价值。自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衡量自身价值的社会振准,才能显现出自身的弱点和完善的方向。自我,只有按照社会进步的需要去完善,才有积极的意义。

要达到自我完善,必须确立正确的理想。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目标越高,人生的境界就越高,就越具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就越不会为暂时的暗流、眼前的挫折所迷惑;理想,决定了一种精神状态,有理想的人必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以积极的奋发的人生态度去迎接任何生活的挑战,理想使人生充实,有理想的人必然竭尽心智去实现目标,不为一己私利所烦恼,不为低级趣味所诱扰,不为悲观空虚所侵袭。确立正确的理想并倾其心血去实践理想,那么我们的人生便有可能达到辉煌的境界。

要达到自我完善,必须加强道德修养。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要与人打交道。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自觉格守人们公认的有益社会进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这就是讲道德。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历史的进步而变化。道德,也是一种社会巨大的凝聚力量。一个讲道德的人,必然是高尚的人;不断增强道德修养,会使人格充满魅力,会使自我更加完善。

要达到自我完善,必须掌握科学知识。知识,使人生丰富,视野开阔,使人充满智慧和力量。没有知识的人生是愚昧和残缺的人生,既无法体验生活的艰辛,也难以品尝创造钓欢欣,既无法驱除低级趣味,也难以陶冶高尚情操。尽力吮吸知识的乳汁,我们的人生便每天都是新的,我们便愈发觉得自己的浅萍,便愈有继续奋进的动力。

我们应不断追求自我的完善,在人生道路上奋力攀登,人生,原本是没有顶峰的,自我,也不可能绝对完善。但是,只有我们追求了,攀登了,我们便在时时进步。我们也许没能达到顶峰,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攀登了人生的高峰,我们度过了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怎样提高道德修养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的总和。道德这种社会现象反映在个人身上,便形成个人的道德品质。而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则决定其道德品质的优劣,决定着他在一系列有关道德的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加强道德修养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那么,道德修养怎样才能提高?

首先要认识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世界上任何一种道德品质都包含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等三种成份。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一般说来,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道德行动则是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与影响之下,通过一定的练习和锻炼形成的,而道德行动又将会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些基本成份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过程。根据这一规律,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知识,接受共产主义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逐步形成的。当人们把道德认识变成个人行动的原则,坚持它的正确性,无论是自己或看见别人在执行这些原则时会引起种种情绪上的体验,就产生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是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推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和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关键。

其次,要培养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的道德行动所引起的、某种具有鲜明倾向性的内心体验,是人们的一种高级情感。例如,青年人为帮助别人做了好事而感到快乐,对他人的损人利己行为而感到僧恶等等,都属于这种高级情感。道德情感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随着人的认识、信念和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丰富起来的。培养道德情感要在道德认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依靠已形成的道德信念,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举止进行分析、评价,分清哪些行为是积极的、合乎道德要求的、有价值的,哪些行为是消极的、违背道德原则的、可耻的,从而激发和丰富发展自己的道德情感。

再次,要进行道德行动的训练。道德行动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反映着个人的道德面貌。如果一个人不把白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付诸实践,他的道德品质就没有最后形成。道德行动训练主要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动方式的掌握、道德行动习惯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等四个方面。道德行动训练的方法,可以是参加社会上有关道德问题的讨论,开展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活动的分析、评价,在社会实践中自觉遵守社会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多做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事情,不做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等等,使自己经受锻炼,取得感情经验,丰富道德情感,巩固道德信念,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

怎样塑造和改善自己的气质

观察一下你周围的人们,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人情感发生快而易爆发,有的人情感发生慢而比较冷静;有的人情感表现强烈,有的人比较迟缓;有的人情感易于外露,喜怒形于色,有的人不易表露,喜怒不形于色;有的人活动敏捷,有的人行动迟缓。人们在这些方面的差别,便构成个性在气质上的特征。因此,心理学把人们情感的速度、强度和外部表现的特征,以及活动的灵活性方面的综合,叫做气质。平常讲,所谓“脾气”,是气质的通俗的说法。

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人的气质的特点,决定于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有三种基本特征:强度、灵活性、均衡性。这些特点的不同组合,构成人的四种气质。(1)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兴奋占优势叫胆汁质。一般表现为精力充沛、情感语言发生强烈、迅速而难以控制。

(2)强、平衡而灵活的类型叫多血质。活泼好动,情感发生迅速而不持久,动作放捷。

(3)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叫粘液质,安静沉着,情感发生慢,持久而不显露,动作迟缓而不太灵活。

(4)弱型。敏感、怯弱的类型叫抑郁质。体验丰富而内向,是以微弱而持久为特征。

人的气质虽然各不相同,但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更不能决定一个青年的成长发展状况,每一种气质的人都有可能做出巨大成就或一事无成,都有可能具有高尚的道德或者走向精神和生活堕落。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两重性,它取决于社会环境的熏陶、教育的影响和本人的主观努力。因此,气质是可变的。

对于未定型的青年,要关心自己的气质,学会控制和掌握自己的气质,按社会的要求塑造良好的个性,这是青年自我修养的重要方面。应该有意识地发展自己气质中积极的方面,克服消极的方面。如胆汁质青少年应努力培养自己的自制能力,习惯于安静的工作,多血质的应努力培养自己养成扎实、专一、耐心,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粘液质的应努力克服动作迟缓拖拉的毛病,抑郁质的应克服自己多疑、怯懦、缺乏自信等弱点。

怎样表现自己的诚实

诚实,是人类的美德之一。每个人都希望在交往中遇到的人是诚实可信的。但是,由于世界上毕竟还存在着虚伪和狡诈,使大部分都产生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戒备心理。

这样,往往有的人满怀一腔真诚,却不能被他人理解和承认。

基于以上原因,就出现了“如何表现自己的诚实”这个问题,笔者在此绝无教人制造假象欺骗他人的意思。如何表现自己的诚实,只是一些方法和技巧使自己本身固有的诚实之心,更容易使他人承认和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诚实”二字,是需要勇气和代价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缺点,往往能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增加对方的信任感。

一般人都有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弱点的心理,因此很难开口说出“不知道”三个字。殊不知,如果你勇敢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反而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信任,因为直截了当地说不知道,会给人留下非常诚实的印象。而且敢于说出不知道,其勇气也是令人佩服的。

如果敢于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说出其他的话,别人就会认为一定是千真万确的才会说,因此对他也就会更加信任。

和上面的道理一样,如果在交往中将自己的缺点明白地表示出来,也拄往合得到别人的信任。因为人的潜意识是隐恶扬善的。一般人都是想方设法地掩饰自己的缺点份宣扬自己的优点,所以如果有人故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反而会让别人觉得很诚实,从而产生对他的信任感。

当然,暴露或坦白自己的缺点,也不能把自己的缺点全部和盘托出,这样做不但得不到上述效果,反而会破坏自己的形象。

最好的办法是:适当透露自己的缺点,否则会让人感觉你一无是处。而且这些缺点必须是与人体无害的,不会导致别人对你宣判“死刑”的。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有些缺点的人往往真实可信,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不妨承认或透露一些无关紧要的缺点。

怎样培养积极心态

生活态度是人格的温度控制器,其好坏足以影响人生的成败。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迈向美满成功的跳板。

人生的方向是由“态度”来决定的,其好坏足以明确我们构筑的人生的优劣。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成功的催化剂,它使人格变得温暖活泼,富有弹性使人充满进取精神,充满冲劲和抱负。即使遭遇困难,也可以获得帮助,事事顺心。相反,消极的、冷漠的人生态度则会使人格变得萎琐、阴郁、懒惰,使人觉得周围处处都是障碍,都是不友好的眼光,最终使自己遭遇失败。下面是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几个方式,供你参考。

1.心情要愉快:早晨起庆后,就要决心过愉快的一天。下决心不要为芝麻琐事烦心,必须提醒自己记住情绪的力量非常大。如果在愉快、积极的气氛中醒来,加上潜意识的作用,一天的心情都会感到舒畅。若因无谓的事而烦恼、不愉快时,应赶紧注意纠正。

2.心胸要宽敞:走路时,不要两眼看着地面,曳足而行,应该抬头挺胸、昂首阔步,断不可妄自菲薄。要祛除孤立的心态。毅然钻出象牙塔,和外界打成一片,这样就会看到充满幸福、亲切、爱情、希望的美好的事物,你将会发现,在污秽的街上居然长着一颗漂亮的树,街角的修鞋匠雄心勃勃、充满希望,即使老找你麻烦的上司也有他好的一面,万事都显得那么美好。

3.不能说没办法:振作精神,不要做“没办法”的人。无论怎么困难的工作,都应认真思考解决的办法。不可推托敷衍,不可怕麻烦,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担优上,不要替自己找寻借口。要知道,成功的哲学在于“天下无难事。”

4.能够接受批评:假如无意中做下傻事,没有必要因此捶胸顿足。失败不要气馁。事情没做好,用不着找借口,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事实,而应力求下一次把事情做得更好。

为此应该接受别人善意的批评,把它看成一种激励的力量,不应心存介蒂,产生抵触情绪。

5.不可随便批评别人:不要故意给人难堪,不可对人吹毛求疵,而应处处与人为善,否则别人也会给你脸色看。

应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多替人着想。圣贤曾说“与其因怀疑而招致误会,不如没有疑心而被骗”。相信别人,别人也会相信你。

6.要与思想积极的人交往: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别人的影响,择友务必慎重,最好远离个性温吞的人,使自己常处在积极的气氛中。最应该交的朋友是有干劲、态度乐观爽朗、处事练达的人。

试着按以上的方法去做,相信你的人生一定会出现一种全新的境界,其中充满友好、鲜花和阳光,令你赏心悦目,使你走上成功之路。

怎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1.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些习惯尽管是由无意的重复养成的,但习惯并非不能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可以有意识地养成的。而要有意识地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必须有决心,有恒心,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坚持到底。比如,若要养成早起跑步锻炼的习惯,那就要有坚持的精神,不但每天都要早起,不能睡懒觉,而且不管阴天、晴天,也不管刮风、下雪,更不管寒冬、酷暑,都要坚持跑步,不怕吃苦,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夭晒网”,想跑就跑,不想跑,就不跑。否则,这种良好的习惯无法养成。

2.要时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事事认真对待,防止养成不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决不能以为偶尔抽一支烟,做一个怪动作,偷一次懒,说两句粗话或者撒一次谎是无关紧要的事,要知道这往往是养成不良习惯的开端。况且,人越年轻,就越容易习惯。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3.为自己订立一些良好的制度,严格遵守,以便通过多次的重复,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养成有益的行为习惯。

例如,早起洗脸、刷牙讲卫生的良好习惯,许多人就是从小在家长的督促和影响下,经过无数次的重复而渐渐养成的。

一实践证明,遵守制度,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办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4.“人不是习惯的奴隶。”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自觉地作出努力,同已经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用新的良好习惯来代替它。尤其是客观世界不断发展变化,社会生活也在不断向人们提出种种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着的生活,适应社会前进的要求,人们往往需要改变一些过时的习惯,比如,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就必须努力养成遵守工作制度,按时上、下班,努力工作的习惯,而正在读书学习的学生,则应该养成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勤于动脑的好习惯,改变纪律松散,不专心听讲、做作业前松后紧,依赖他人等不好的习惯。

怎样顺应公众心理定势

当走进商场,看到大削价的标价牌时,不少人就会产生购买欲,继而促成购买倾向。因为贪图便宜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这种公众对于某一对象的共同心理状态和一致的行为倾向,就是公众心理定势。

研究公众心理定势是一切社会机构作出决策,进行现代化科学管理的依据。只有顺应公众心理定势,才能取得公众的支持与合作,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那么,怎样顺应公众的心理定势呢了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的间题:

1.共同的物质需要,它是公众心理定势的基础,是公众行为、活动的重要动力。以空洞的口号去满足公众的物质需要是徒劳的。掌握物质需要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公众的行为变化也具有重大实际价值,一个组织机构的经营决策,往往建立在对公众需要变化的科学预测上。日本拉链大王吉田忠雄曾算过这样一笔帐:美国人每年使用12至15条拉链,而非洲人每年只使用1至2条,于是预测非洲市场潜力很大。但他还认为,拉链的用途虽然已很广泛,但可供开拓的领地还很多,于是极于鼓励消费者把拉链用在渔网、米袋、布袋上。

他终于因经营决策得法而荣膺日本政府颁发的勋章。

2.时髦、时尚。时髦属于物质方面的流行,如服装、发型、家俱、建筑的新颖设计。时尚属于精神生活方式的流行,如“读书热”、“西北风热”、“君子兰热”等等,研-究、分析这些流行现象,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为。

3.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地域性文化行为,是传统的公众心理定势表现形态。在涉外工作和少数民族工作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4.公众舆论。公众舆论是大众心理定势的高级形式,是带有情绪色彩和理性评判成分的评论。因而对公众有重大二影响。公众舆论一般是在有人违背公众心理时出现的,是存在于公众之中的一种社会控制力量。因此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尊重。

怎样才能不空虚

一要多读书。有了读书的乐趣,善于从书中猎取知识、汲取力量,即使身居斗室,甚至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不会感到寂寞和空虚。

二是要慎交友。好的朋友总是互相帮助、互相勉励的。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三是要立志向。心灵空虚的人往往没有追求,没有远大的志向,他会感到生活像漫漫长夜,没有边际。而有理想、有志向的人,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他觉得光阴似箭,岁月匆匆,会非常珍惜生活的分分秒秒。

怎样让内心发出微笑

微笑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自信的象征;它是礼貌的表示;它是和睦相处的反映。有时微笑也是内心忧郁的表露。

真诚的微笑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善于微笑的人通常是快乐且有安全感的人,也能使别人感到偷快,是性格成熟的象征。

怎样才能使自己经常由内心发出微笑呢?

1.心中充满能够使自己微笑的思想、注意那些美好的人与事、景与物,倾听美好的声音。

2.心中充满对亲人、对朋友、对邻居,甚至对路人无尽的好意。

3.要有一种幽默感,能够体会、欣赏有趣的事物。当遇到尴尬的时候,用自我解嘲的方式一笑了之。

4.掌握身心放松技术,有个健壮的身体。

5.每天能够有一点点进步,无论哪方面的,都会使你微笑。

6.多想想那些曾经关怀过你的人。

怎样笃驭自己的感情

感情是一种反映人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以及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带有特殊色彩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往往以言语、姿势以及面部表情和行为的骤然变化表现出来。青年人由于生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大脑皮层对兴奋的抑制能力还比较,差,一遇刺激,是容易兴奋,而且情绪反应又往往比较强烈,所以,如果不注意自觉控制和调解自己的感情,就很可能出向题,要驾驭自己的感情,充当感情的主人,平时应当注意做到:

1.有意识地用理智控制感情。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感情(包括情感和情绪)活动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下,但是它的活动却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调节和制约。这种调节作用又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加强。可见,人的感情活动原本是处在理智活动的管辖之下的。人们之所以不能驾驭自己的感情,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未能充分发挥理智的调节作用的缘故。因此,要驾驭自己的感情,就应当充分发挥理智的作用,有意识地靠理智的力量来调节和控制感情。

2.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道德修养。人的感情,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根源。实践证明,受过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有高度的道德修养和正确世界观的人,就较能驾驭自己的感情,发挥美好感情的积极作用,而避免恶劣情绪的不良作用。因而,平时注意提高道德修养,使自己养成文明、高尚的行为习惯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是驾驭感情的基础。

3.明确重点。我们所讲的对感情的控制,主要是指对那些不良情绪的控制。为此,就必须注意分析不良情绪的起因,弄清它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有的青年人往往在某些情况下控制不了自己,情绪骤然爆发,暴跳如雷。这种恶劣的激情就应列为控制的重点。控制这种激烈情绪不应在它出现之后,而应在它即将出现之前或刚刚露头之时,因为只有在发生这种激烈情绪的初期同它斗争才能奏效。

4.实行情绪转移和自我暗示,严防情绪爆发。所谓情绪转移就是在情绪刚刚趋于紧张、激动的时刻,就有意识地作出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与当前情绪无关的事物和情境,降低情绪的紧张度,以免情绪的爆发,而自我暗示则是在情绪紧张时,努力用思想、观念和语调不断提醒和警告自己、教育和说服自己,把不良情绪强行压制下去。

总而言之,驾驭感情要依靠理智,加强修养,未雨绸缪,严防爆发。

怎样转移刺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被愤怒、忧伤、悲痛、烦躁所骚扰,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刺激,且又难以转移,于是便发生了一幕幕悲剧,极大地损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实际上,只要现实生活中充满矛盾,愤怒、忧伤、烦躁就不可避免,可以避免的是它们所造或的身心上的伤害,这便是—转移刺激。这里介绍有关专家倡导的转移刺激的几个妙法,读者诸君不妨一试。

1.假想法:你正处在绝境之中,四周的黑暗层层压来,使你透不过气来,你几乎要绝望了,请你假想一下度过绝境之后的你。维克多.福兰克的全家被德国鬼子杀害了,可是他仍然找到了支撑自己生存的力量—他假想自己战后站在一个班的学生面前,跟他们讲述关于不幸中能够发现的意义。于是他决定忍受眼前的黑暗,让它在未来变成有价值的东西。

2.幽默法:洒脱些,朋友,只要面对困境能从心里坦然处之,淡然一笑,你很快会摆脱被动状态,具有最佳情绪。举世闻名的大文豪肖伯纳曾被人用车撞翻在地,这位文豪泰斗爬起来掸身上的尘土,轻描淡写地对肇事者说:“我真希望你撞得再重些,这样你就可以因撞死肖伯纳而名垂千古了。”多么高超的解脱术啊。

3.问题法:在莫名的烦躁和焦虑之中,建议你给自己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即做一些自己十分陌生的事,让自己面临一个不知所措的情境,从而使自己处于始终渴求解答的位置。这样你的兴趣便从焦躁不安转为宁静平和了。茨威格在小说《象棋的故事》中描绘了一位被纳粹隔离审训得神经几乎崩溃的囚犯,怎样从一本平素根本不想问津的象棋棋谱人手,度过黑暗牢房里孤寂难熬的时光的故事,可以一读。

4.自怜法:在遭遇不幸的时候,一些自我照顾的行为对于从痛苦中解脱很有帮助。例如临睡前洗个热水澡;把餐桌布置得漂亮些,即使一个人吃饭时也这样;天气好时在外边晒晒太阳,买一束鲜花,契诃夫小说里的马车夫,死了儿子无人诉说,便把心里的烦闷愁苦统统倾诉给陪伴了他多年的老马……

怎样进行积极自我暗示

人具有自我暗示和接受暗示的功能,暗示能治病,也能致病,消极的自我暗示使人心绪不安,懊恼抑郁,影响正景心理功能而致病。如有人说,看见双头蛇的人会生病。一夭,她恰巧在田地里看见了两条蛇扭在一起,一惊,心中总犯嘀咕“真倒霉,肯定要生病。”结果真的生了一场大病。

社会学家默顿1948年曾提出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促使预言实现的倾向,这是自我暗示心理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当您心烦失眠时,你若想“真烦人,又失眠了,明天肯定没精神。”因而更加心烦意乱,越急越睡不着,第二天精神一定不好。您若对自己说:“平静些,一定能睡好。”然后随着呼吸默念“松静”二字很快会身心轻松,酣然入睡。

所谓积极的自我暗示,也就是用积极的思想,语言不断提示自己,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心情,使人精神振奋,如当您生病时,可对自己暗示“我相信医生,相信我有抵抗力,疾病是暂时的,我很快会好起来。”“这药很好,吃了一定会恢复健康。”等等。正确的态度,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会使药物发挥较好的疗效,也将调动您体内的潜力,很快恢复健康。

总之,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要自我鼓励,自我安慰,使心理状态得到自我调整,自我平衡,而绝不要自暴自弃,给自己施加不良影响。

怎样使自己心胸开阔

心胸开阔是使自己保持正常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心胸开阔可以在疾病缠身的情况,增强抵抗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心胸开阔的人,还能很好地处理产生的矛盾,使自己保持心理安定。

怎么样才能使自己心胸开阔?有的人认为心情开阔是人的性格特点,是先夭性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它主要受环境和自我修养而改变。因此,要使自己的心胸开阔,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1.要关心社会,使自己的眼光开阔,深刻地了解社会,理解社会,正确对待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就能使自己保持开阔的心理状态。老年人有时心胸变得狭隘,关键是脱离社会群体后,由于接触社会少,视线狭窄,以致使心胸变得狭小,斤斤计较,形成了情绪上的困扰。

2.要有自己兴趣爱好。如书法、垂钓、体育活动等,这些活动既可以使老年人精神有寄托,又可以“养性”,使自己的性格开朗起来,排除其他事物的千扰。

3.要有一个广泛的社会交往,使周围的人理解自己,而自己又能充分理解周围的人,这样就会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形成心胸开阔的性格特点。

怎样使自己稳重成熟

人在少年儿童时代,比较天真、活泼,说话做事爱随心所欲,感情用事。步人青春期,开始逐渐摆脱童年的稚气,凡事皆三思而行,言谈、举止和行为比较稳重、成熟。但也有些女性在进入青春期后,仍然显得稚气十足。怎样才能克服稚气,使自己变得稳重成熟呢?

1.加强理智对感情的调节功能。一个人能否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用理智控制、支配自己的感情,不做感情的奴隶,是稳重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儿童的理智感比较淡薄,说话做事往往凭感情,喜欢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理智对感情的调节功能微弱。进人青年时代,理智感增强,做事不再像童年时那么任性、莽撞,凡事皆思前想后,看是否符合社会和他人的期待。一般说来,主体社会化程度愈高,积淀于主体心理世界的文化价值观就愈多愈深,理智感就愈强,从而理智对感情的调节功能就愈强,人也就愈稳重成熟。因此,加强理智对感情的调节功能,是使自己变得稳重成熟的重要方法之一。

2.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印:象管理”“自我意识”是自我知觉、自我印象、自我判断、自我评价等的总称。它是个体将自己本身作为自己的意识对象而产生的一种意识。人在童年时代,自我意识处于潜在状态,不太明显。

进人青年期,“自我意识”增强,个体能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形象,能够按照社会和他人的期待进行印象管理,留给他人以美好的印象。“印象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按照社会和他人所期待的角色行为模式来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从而也就是使自己逐渐变得稳重成熟的过程。这是因为,稳重成熟的标准是社会规定的,它具体体现于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行为模式之中。因此,只要不断地提高自我意识水平,按照社会所期待的角色行为模式进行“印象管理”,就能使自己做到稳重成熟。

3.利用“认同作用”,模仿他人行为,所谓“认同作用”是指主体将外在的他人观念、行为模式与自己的视为“同一”。对它进行模仿并使之产生主客一体化效应的过程。

言个人要想尽快地做到稳重、成熟,最简单的捷径就是:

以成人或同龄人中较稳重成熟者为认同对象,模仿他们的举止及其待人接物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向他们学习、看齐,这样,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变得稳重成熟了。

怎样抱怨别人

当人的自身需要人为地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种种抱怨行为:青年人对工作的不满意,妻子对丈夫的粗心大意的担优,等等,都是引发抱怨的诱因。然而,怎样抱怨才会不致于损伤对方的自尊心,使之乐意接受你的意见呢?

心理学家认为,如何抱怨是一种艺术,人们一旦学会了这种艺术,往往会受益无穷。下面十六条“劝告”可供你参考:

1.只向你认为伤害你的人抱怨,不要向其他人抱怨。

2.不要在别人面前批评你所反对的人。

3.不要拿别人的行为和他人作比较。

4.尽可能马上提出怨言,不要在心里压抑太长时间。

5.如果你已经批评过对方一次,并且对方也重视了你的批评,就不要再提这件事。

6.只能抱怨别人能够改变的行为。

7.有怨言时,就把它说出来,直截了当,不要只挂在脸上。

8.一次只批评一个问题,批评太多,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安。

9.抱怨之前,不要先做开场白,诸如,“听着,我告诉你……”“我对你有意见可以说吗“一”等言辞都不要说,如果你把这些话说出来,就好像必须让对方接受,使对方产生紧张感。

10.不要为自己所做的抱怨道歉。

11.避免嘲讽别人。

12.不要质问别人为什么要做你反对的事情,如果你希望对方不要这样做,就直接要求他别再做下去了。

13.抱怨时须措辞严谨,不要过急。

14.不要用“总是”、“从不”之类的词,因为这含有牵涉到过去的意味。

15.要想使人接受你的批评,必须对别人的优点表示赞赏。

16.抱怨要适可而止,给对方留下思索的余地。

怎样面对别人的抱怨

生活中再谨小慎微的人,也很难保证永远不会冒犯别人,更何况那些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人,往往冲撞了别人还全然不知。被冒犯的人,或缄口不言,闷闷不乐,或直言不讳。往往一语不合,弄得双方都难以下台。那么,如何面对别人的抱怨呢?心理学家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被别人抱怨时,要保持冷静,显示出乐于倾听的姿态。不管你是否赞同,都要待听完后再作分辩。

2.不要东张西望。只有这样才显示出你的态度诚恳认真。

3.别人抱怨时,千万别以其说话有点结巴,语无伦次等来取笑逗乐。

4.不要小题大作,仿佛别人的指责会使你丧魂落魄。

最难相处的人,即使平日气势汹汹,但碰到麻烦也会显出一副濒临绝境的窘态。不要给人留下这种神经脆弱的印象。

5.不要不屑一顾。许多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实际上,这样做与人与己都不利。

6.不要曲解意思,要先设法搞清对方究竟抱怨你什么,免得到头来不知所云。

7.不要向抱怨你的人暗示,他对你心术不正。

8.向对方表示你理解他的抱怨,简明扼要地复述一下抱怨的内容,这样会显示你尊重和关注他的抱怨。但是,不要对你接受不了的抱怨作出承诺,不要对明显的恶意中伤不予回击以示宽容,否则会使干这种勾当的人得寸进尺,喋喋不休,永无停止。千万记住:你既有必要敞开胸怀听取别人的抱怨和批评而获得友谊,也有必要中止别人对你的中伤而免受其害。

怎样引起别人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维系于彼此的吸引,而物质产品是否畅销,也取决于它本身的外观和内质的综合吸引。因此,能否把握住吸引的技巧,是其工作是否有长足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个人讲,有外在和内质吸引;从社会整体讲,有相近、相似、相补、相悦、同向、反向(亦叫对比反差)吸引等诸多形式。各种形式之间都有联系,又有微妙之别。

1.第一印象的外在吸引:人们在多种类型的社交场合中,能否达到目的,在相当程度上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否具备吸引力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1)人们的外在形象方面有较活的吸引力。如长相、气质、风度,都要特别出众,同时辅以优美的语言,双管齐下,立刻就会使他人对你产生好感。(2)如推销的产品则外表要新颖诱人。如装演的精美,色调的鲜艳,体积的适宜,手感的良好等,都是吸引顾一客进一步了解该种产品性能、质量并产生购买兴趣和欲望的重要因素。

2.持久的内质吸引:(1)从内质上讲:是指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学识、才能、胆略、气魄、待人处事等。凡是能表现一个人内在世界的方面,都能给人以持久的内在吸引。所以西方国家就提出必须具备十种品德和十种能力,才能担任公关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这十种品德是:①便命感,②信赖性,③诚实,④忍耐,⑤热情,⑥责任感,⑦积极性,⑧进取心;⑨公平,⑩勇气。这十种能力是:①思维决定能力,②规划能力;③判断能力;④创造能力,⑤洞察能力,⑥劝说能力;⑦对人的理解能力;⑧解决问题的能力,⑨培养下级的能力,⑩调动积极性的能力。如电影《斯巴达克斯》中的主角斯巴达克斯即以坚强、勇敢、无私无畏的性格,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赢得了奴隶们的心和热情的拥护与爱戴。

(2)推销的产品,应以其质量优良、结构合理、性能稳定等内质给顾客和用户以持久的吸引。

3.有效的短距吸引: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主动缩短彼此间的空间、时间与心理距离,也能有效地吸引对方。但这是以彼此都感到愉快,能产生积极的人际知觉印象为前提的。

4.惊人的相似吸引:同与自己的年龄、学历、修养、社会地位、业务水平、兴趣、态度观点和特长等多方面相似的人交往,能产生惊人的相似吸引。因为各方面与你有相为人,交往中很快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平衡与协调需求的强奔共鸣,彼此吸引顺理成章。

5.诱人的互补吸引:在人际关系中,往往是互补吸弓更为诱人。如:一个性格开朗、活拨友善、长于言辞和交踢的公关人员,同一些性格内向,羞怯畏缩、沉默募言、不瞿交际的人会产生互补吸引,双方都能得到弥补和满足。

6.畅快的相悦吸引:举凡每时每处都从群众利益佳发,用自己的热诚,从内心深处喜欢群众并能给群众带来怕快感的人,必然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在自己的周围,对他的交往对象,就会产生相悦吸引效应。中国女排之所以每到一处都受到群众的欢迎,就是由相悦吸引效应所致。

7.奇妙的对比吸引:如一个推销员在推销员自己的优质产品时,往往不是先介绍给自己的产品,而是先介绍其他厂家的同类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作为对比,去吸引用户的兴趣,就会收到意外的成功和比预料多得多的订单,这就是奇妙的对比吸引效应。

怎样具有吸引力

1.对自己的容貌要有自信心,摈弃自卑感,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改善内在气质。

2.选择服装时,莫以取悦别人为依据,穿着自己喜欢或自认适宜的服装可映照你轻松愉快的神志。

3.为了表示自尊,不要与人不苟言笑地扳起面孔,开期乐观,和颜悦色大有必要。

4.对别人坦诚信任,有利于心理沟通,拆除自己与周围人质检自筑的厚墙。

5.不要怕显露自己的真实情绪,喜悦厌恶,柔情爱意,都不必加以隐藏,但需用理智控制情绪。

6.要有一点幽默。笑声是消除生疏感,缩短心理距离的最好阶梯,幽默除给人愉快之外,还给人以聪明感。

7.仪态轩昂,充满自信。举止姿态要爽朗利索,意气风发,充满自信的人才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8.对人要体谅关怀。不要自以为是,流露以我为中心。对别人的体谅关心,会令人为你高尚品质所折服。

9.遭遇自己难以克服的困难时,应向朋友求助,朋友会因你的求助而感到他们的重要性,感谢你对他们的信任,把你看成是真正的朋友。

怎样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发挥自己身体语言的长处:在与别人的接触中,你的身体本身就是最好的信息。如果你发挥自己身体语言方面的长处,别人就会喜欢跟你在一起。请你细想一下自己的特点:

外貌、精力、说话速度、声音高低和语气、动作和手势、眼眼表情、吸引别人的注意的能力等等。别人就是根据这些特点来形成对你的印象的。

保持真我:有的人强迫自己在进屋时要昂首阔步,气势,逼人,在跟别人握手时要像钳子般有力,跟人谈话时要死死盯住对方……。如果你真的这样故作姿态的话,那不仅会令,人讨厌,连你自己也觉得不好受。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保持你原有的个性和特质。懂得与人交往的人,永远不会因场合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性格,不管是在亲密地与人交谈,还是在发表演说,或是在求职时接受面试,都应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

善用眼睛:不管你是在同一个人还是同许多人说话,你、的眼睛一定要不时的望着对方。有些人在刚开始说话时望着一你,但是才说了几句,目光就游移到窗外了。这时,你很快就会对他所说的话失去兴趣。

不要急于发表见解,当你参加会议,出席宴会或接受面试时,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稍微等一下,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形,别人的情绪怎么样?是高涨还是低落,是快乐还是有所期待?他们是渴望聆听你的意见,还是露出抗拒的神色?如果你能较好地体察到别人的情绪,你就会更容易接触他们,留给他们一个好印象。

集中精力,果断行事:精力充沛的人对话的时候,能够与自己的听众所传递的信息融为一体。你也许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却不会怀疑他的说服力。

肯定、果断的态度很重要: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在开始说话之后声音就越来越小,甚至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巴。没有人会乐意与一个态度迟疑的人合作。冷静可以,小心谨慎也无妨,但切勿迟疑不决。

放松心情:请你认真地问一下你自己,你常说“我”字吗?你常常只顾谈论你自己的问题吗?你常埋怨别人吗?别人提出新建议时,你老爱找岔子吗?即使你只回答了一个“是”,你也应该稍加反省,把心情放松一下。否则,你会使家人、朋友和同事感到厌倦。

怎样提高你的威信

处事态度明确:明确无误地表明自己对某事某物的态度,不明智者往往以为他人会知道自己的待物态度,故无需直说,由此造成的问题会有损于威信。

考虑周密:发表或陈述观点前应认真分析、权衡各方面细节,这样往往能取得合理和恰当的结果。

及时处理问题:防止问题因不及时解决而变得复杂。即使在处理细微的问题时,也应当一开始就推侧该问题的结局,让他人了解你的观点和见解。

细心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过于自信的人办事往往网开八方,全面进击,可结果经常是虎头蛇尾,难以收场。合适之举应是细心选择自己能把握住的,实现可能性最大的突破点。

区别自信与愤怒:在你愤愤不平时不要太自信。如果你无法平静,你的反应往往是自信过头的体现。他人见状后会采取防御态度,由此问题就难以解决。

利用地利之长:运动员在本土比赛时成绩往往较佳,这是因为地利增强了取胜的自信。如谈判、协商、咨询等有关事宜,争取在自己办公室或家内进行,这会给你一种微妙优势。

应用非语言性手段:与人交谈时双目应自如地注视对、方,讲话时学会用间歇停顿片刻来代替反复陈述某几句话的方法。并用适当的手势强调你的观点。

切忌讲空话、大话:大话、空话终有被看穿之日。在对未来问题评估时,可合理地表述你的理解,不管如何,只要他人感到你言之确实有理,你的威信就提高了。

怎样提高预见能力

1.限定时间、集中精力:要提高预测力,限定时间并一集中精力是一个好办法。也就是说,确定好要预测的目标,然后限定时间,把精力集中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引入时间观念,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预测。只有在时间的威逼下,专心归纳总结情报,才能导致意外的成功。

2.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预见力包括分析,推理两大要素。如果分析和推理的本领得到提高,预见力也能增强。而提高分析和推理本领的方法之一就是察颜观色,也就是对人进行观察。

3.寻找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要想发挥预见力,观察一切事物的基本点就在于寻找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就是对情报进行分门别类的能力。平时观察世态人情时,掌握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①目前世态就在不断变一动着。②来自现场或者“后门”的消息会更好地反映世态人情。③从人们认为互不相千的领域中找出共同性。④从人们认为彼此相同的领域中间找出差异性来。⑤要从异常情况中发现异常。

4.在心目中描绘一幅未来情景:两种情况也许几乎人人都经历过:第一种情况是,当想到今天的会议能顺利进行时,脑海中便浮现出与会者的笑脸等情景,自己也不由自主:地乐观起来。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会议像想象的情景那样进行得很好。

第二种情况则相反。比如,心里想,自己这次提出的建议一旦拿到领导那里,可能又会像以往那样受到冷遇。拿去之后,果然如此。

像这样事先想象届时的情景,预感到“可能会这样”,再根据情况想出相应的对策,这{正是姆高预见力的极好训-练。

5.用乘法思考问题:得到新的情报时,与手中现有的情报放在一放,然后进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推理。这也是一种有益的训练。

手中现有的情报x新得到的情报二乘法思考法。

这个公式的大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个符合自己情况的情报网络,也许还可以换一个说法,即首先要有自己的观点和对未来的预见能力。

6.要重视“应需而生”这句话:“需要乃发明之母”是一句说了多少遍的老生常谈,它也是提高预见的方法之一。因为提高预见力的根源在于当人们受到某种必要性的支配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如何办”等思想活动。

洗衣机上的“线头儿捞除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一家庭主妇发明的。

7.命运多舛、身处逆境时切勿灰心:对于提高预见力来说,命运多奸,身处逆境是最有利的条件。遭遇不幸自然非常痛苦,不过越是取得成功的人越指出:“事后回想起来,觉得逆境反倒使我受益不浅。”因为遇到不幸和逆境,便容易产生归纳情报的能力和努力奋斗的意识,而这是提高预见力的重要条件。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个大前提,那就是“不灰心丧气”。

8.充分利用过去失败的教训、人类历史看上去好像是一部成功的历史。然而,这是一种仅仅着眼干取得了成功的一部分,而没有看到人类所遭受的失败那一部分的片面观点。其实,倒是应该这样解释:因为有了不计其数的失败,:历史才能成功。

如果羡慕别人的成功,或者一味炫耀自己的成功,那么只要失败一次就会气馁。假如知道在成功的背后,失败之多数不胜数、比比皆是的话,大概就不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放弃未来。不甘失败,振奋精神,积累失败的教训,这正是向提高预见力,向成功跨出的一大步。

9.要重视在娱乐和体育方面的能力:在体育运动中,更要求具备当机立断,果敢裁决的能力。体育运动及充满好奇的旅行,竞赛性的游戏活动,参加得越多越能充分地体验绝路逢生、死里求生的深奥主题。“跃出绝境”、“死里逃生”正是预见力的动力。

10.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仅只一个人,即使再怎么观察社会,收集情报,也不可能每次都发挥出很好的预见力来,许多时候还是别人的意见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在知识界有一两位和自己性格不同、专业不同的朋友,那么,常常会有这样的事:自己不甚明隙的事,由于仅仅听了他们一两句忠告便顿开茅塞,心明眼亮起来,得到出乎意料的大量新情报。

11.旁观者清:对于发挥预见力来说,虽然进到“漩祸”里去也很重要,但和情报的“漩涡”地区保持适当距离反、倒较好。因为人们往往容易被多数意见所左右。向外跳出一步,以便观察事物的全貌。因为从旁观察,肯定能看清潮扰,并能抓住不足之处。

怎样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

注意有四大品质:

1.注意的广度。即一定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如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广度大,阅读速度就快。

2.注意的稳定性。即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稳定在一定对象上。这里的稳定是广义的,是指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如完成某项作业,可以一会儿笔书,一会儿看笔记,一会儿思考等。

3.注意的分配。即在同时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

时,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生活中经常要求人们很好地做到注意分配,如汽车司机开车时,既要注意来往行人、车辆、又要注意操作方向盘和监视各种仪表等。

4.注意的转移。即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例如,语文课后上数学课,将注意力从一门课程转向另一门课程就是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与分散不同:转移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而分散则是被干扰的、不集中的、消极的表现。

要培养良好的注意品质,就要从上述这四方面做起。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强化动机以集中注意。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动机强容易集中注意,如要获得好成绩的动机,会促使注意力的集中,因此做事一定要动机明确,如在工作、学习中明确规定要完成的总任务是什么?每一步骤所要完成的局部任务是什么,等等。这样才能集中注意而不分心。

其次,加强意志锻炼。学习、工作的难度大,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千扰,因此需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控能力。

再次,把内心注意和外部的实际活动结合起来。要使注意持久,只看或只听是不行的,如能动动手,实际操作一下,运用内心注意,效果会好得多。

最后,要学会科学地使用注意。如精力佳的时候,可从事须用有意注意的工作,如精力欠佳,可从事一些无须用有意注意的工作。譬如,精力好时搞创作,精力欠佳时整理、抄写。

此外,要善于创造良好的环境,培养注意品质。能做到在恶劣的环境中不分心是件好事,但对于刚开始培养注意品质的人来说,先应创造较好的学习环境,养成习惯后,再慢慢地增加外界千扰。良好的环境有时很难创造,因此培养在恶劣环境中不分心,也是极为重要的。

怎样进行观察

用一句话说,就是观察中应做到“迷、苦、全、微、时、比、思、巧、写”九个字。

1.“迷”指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聚焦”反应。观察贵在专一,紧紧盯住目标,观察最忌浮光掠影,见异思迁。

2.“苦”是指在观察中需具有的艰苦卓绝的精神。观察有收获必须弹思竭虑,苦中自然有乐。

3.“全”既注意事物的正面,也窥视它的反面,既猜细观察其部分和细节,又注意其全貌禾总体,既不忽视它的外表,又留心其隐蔽条件和因素,既观察该事物的特征,又观察其上下左右的联系,既看其目前状态,又预测其今后趋势。如此才能有创造性的发现。

4.“微”指观察者善于察微知着。从平凡中看到殊异,望“一叶而知秋日到”。

5.“时”指观察要度时。万物都依一定的时间、地点为转移,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观察有获须考虑事物的时间因素。

6.“比”指观察对比。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从不相关的事物中找出其相通之处。

7.“思”观察与思维密不可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往往迸发出五彩斑斓的创造火花。

8.“巧”旨在扩大观察领域而借助的物质手段以及为了增强观察效果而施用的精巧装置。

9.“写”就是写观察笔记。如将大量有价值的观察笔记加以整理、概括、抽象,就可开拓崭新的创造园地。

怎样对付遗忘

遗忘是神经暂时联系被抑制或消退,因抑制而遗忘的是暂时遗忘稍加复习便记忆如前。但因神经暂时联系消退而遗忘的,则是永久遗忘,需要重新学习,重建暂时联系。

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作了许多研究,得出了着名的遗忘曲线规律:即知识的保留量与时间的长短成反比,第一天遗忘得最快,仅保留所学知识的33.7%,以后逐渐放慢,第二天遗忘27.8%,第三夭遗忘21.1%,以后基本上就不再遗忘了,那么,怎样才能减少遗忘呢?

第一、要重复学习。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无论识记、保持记忆都离不开复习。强调复习,当然不是复习得越多越好,复习同熟练也不是成正比的。艾宾浩斯背诵拜伦的一段诗时,第一夭重复8次才记住,第二天4次,第三夭2次,第四天以后就不再重复了。

第二,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学习的时候,脑、手、眼等多种感官齐头并进,印象会更强烈、深刻。所学知识也记得牢。

第三,份量适当,时间略长。学习的份量越多,记忆越难。因此,选择学习份量,不能搞“多多益善”,否则会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第四。分散和穿插学习,预防千扰。

我们听报告、看电影、看书总是容易记住开头和结尾,对中间最易忘记。这同学习的材料互相干扰有关。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来的学习产生千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的学习材料产生千扰作用,称为后摄抑制。克服的办法,是分散、穿插学习,有意义与无意义的材料穿插,文学、历史、音乐、体育、美术与数理化各科、动手动脑的学习等互相间隔开来,避免前摄或后摄抑制,减少遗忘,分散和穿插学习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怎样富于想象

想象的大脑生理机制较为复杂。心理学家认为,大脑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和保持人的经验系统,它以暂时联系系统的形式储存在大脑半球中,想象便是这种暂时联系系统的重新组合,产生新形象的暂时联系系统。

在我们生活的许多领域里,创造就意味着生存,而想象力则是创造之母。想象的过程从表象开始,以创造形象的形式来实现。因此,高尔基认为,想象在本质上就是形象的思维,艺术的思维。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富于想象呢?试一试以下六种开发创造力的方法,说不定你的想象力在短期内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1.多种想法:法国哲学家埃米尔。查特依尔说:“仅有一种想法比任何事物都可怕”。找一个常见的字,努力回想它在不同位置上所能组成的成语,然后尽可能多地将它们列出来,为你的一个决定至少设想出五种以上可能的结果。

2.不怕失败:通用电器商业公司的创始人汤姆斯丁。

沃特里先生说过:“通往成功的路即:把你失败的次数增加一倍。抱定勇往直前的念头从事各种各样的实验,即使失败亦绝不停止。在这方面,爱迪生的发明故事早已尽人皆知。

3.尽情假设:举世闻名的“科学幻想之父”儒勒·凡尔纳在他的作品中为未来做了种种设想,电视、直升飞机、潜艇、导弹?几乎没有一样二十世纪的奇迹没被这位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人物预见到。这便是尽情假设的力量。

4.敢反逻辑:逻辑思维方法无疑对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但它同时又极可能成为置新思想于死地的杀手。想象力的小鸟一进人逻辑思维的严格空间,翅膀就变得格外沉重起来。当然,反逻辑不该和瞎胡闹并论。

5.触类旁通:要想富有想象力,必须打破行业和知识间的隔膜,树立“万事通”的观念。王梓坤的《科学发现纵横谈》之所以奠定了他在人才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就在于他能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纵横驰骋,自由翱翔。

6.躺着思考:长岛大学的贝格尔博士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舒舒服服地躺着时,心境较平和与满足,联想力丰富、填密,思考的范围更加广阔。故他建议联合国开会时,各国代表都躺着开会。看似荒唐滑稽,却深含科学道理。

怎样捕捉直觉

直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迅速留下的第一印象:

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情况突如其来的、超越逻辑的洞察,顿悟和理解,许多杰出的伟人都是在年轻时代将自己造就成捕捉直觉的能手。概括起来,他们培养与提高直觉能力有六个要诀:

1.多思为本,敏想为上:俗话说:“刀不磨会钝,脑不用会笨”把《思想者》的石膏像置于你的案头,它会时时督醒你思考、思考。同时,要学会快速思维,让电光火石闪亮在脑中。

2.知识积累,信息提炼:要成为专家,记忆中需蕴贮五万“块”感知过的事物,这需要耗时十年左右。信息的提炼则是为了提高存贮、处理和传递有效信息的效率。

3.大胆假设,自由联想:抛弃头脑中固有的陈规陋习和自我约束,从不同角度对某一事物进行联想(改变、替代、组合等),直觉往往就产生在这些假设、联想中。

4.简化模糊,把握整体:鼠目寸光的人绝不可能成为决策者。在枝节向题和精确定量上纠缠不休,往往会阻碍我们发现最短的捷径,奔向主要的目标。

5.不近逻辑,却近想象:直觉的八种特征决定了它的反逻辑性。直观的图像、模型是培养直觉最有效的手段。优柔寡断和犹豫不决者所受的往往便是抽象道德,逻辑思维的约束。

6.携笔带纸,严阵以待:直觉是一位难以捉摸的贵客,它往往突如其来地光顾降临。无论是文艺创作还是科学研究人员,准备一本《灵感本》都是至关重要的。

怎样培养你的灵感

灵感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灵感是以创造者创造性地{解决向题为前提。(2)灵感是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产生的。

(3)灵感出现之前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要解决的问题上。(4)灵感的到来伴随着巨大的情绪高涨的状态。怎样触发灵感的心理呢?

1.长期地思索某个向题。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人脑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对问题的长期思索,在大脑中留下某种信息的机能,一旦外界某种刺激发出解决问题方法的信息,一个解决问题的念头就会出现在脑中。因此,不要尽想着灵感的降临,而放松对问题的思索,灵感是不会在整做美梦的人身上降临的。

2.珍惜最佳时机和环境。最佳时节和环境最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式。灵感往往在经过长期紧张思索后的暂时松弛状态下产生,有时在人情绪特别高涨的情况下出现。如睡前、散步时、幻想和聊天中,酣睡或醒来的早上等。因此,首先要学会调节自己,使自己终日处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

3.思索问题时,精力要高度集中,情绪要饱满,虽然也在思索某个问题,但精力不集中,不认真,时常被其它无关的问题打断思索,灵感也是难以降临的。

4.善于培养幻想、联想的心理,幻想和联想,可以把思维与创新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灵感出现。

5.力争和不同见解的人进行善意的争论。在争论中,由于双方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各自为证明自己观点正确,驳倒对方,必须在短时间重新整理、检验,或改组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思路,进而有所发现。

6.摆脱习惯思维程序的束缚。长期一种思路去研究问题,在心理上就会陷人“思维定势”中,导致思路闭塞和僵化。暂时把问题搁置一边,对思路进行反向思维,或许几天以后,它竟变得出乎意料的简单。

7.保持乐观镇静的心绪,焦虑不安、悲观、失望,情绪极容易波动都会降低人的智力,影响创造性的思维。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情绪容易使人浮想联翩,创造性思维活跃。学会心理上的定向追踪。灵感产生了,还要对灵感进行深人的联想,不断地从各个角度提出新的问题,这样周而复始你就可能有所发明创造了。

考试前怎样具有最佳心理状态

学生最怕考试,而一些敏感又脆弱的女学生对考试更有一种恐惧心理。有一位女学生说:每到考试前几天,我的日子就不好过,心理负担很重,脑子里想着就是这件事。另一位女学生在描述自己临考心理时说:一拿到考卷,心里就憋得慌,手心出汗,心里坪坪跳。

显然,对考试怀有紧张和不安的心理,在不少女学生中表现各异,程度不一,但实质还是一样的—惧怕考试。

自然,考试,对学生来说是一件不小的事情,学期考试结果将检验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升学考试将关系到未来的职业、前途,而且一些人为因素(家长催促、老师压力)还会对考试产生刺激因素,使学生对考试倍加重视。

实际上,考试,作为检验教与学的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循环的现象,同工人出产品最后需要检验一样。

临考前有点儿紧张和不安,这是很正常的。就是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也还是有这种感觉。适当的紧张,可以使自己产生紧迫感,集中注意力,唤起高昂的斗志进入临战状态。当然,过分的紧张是有害的,容易引起心理失常,产生怯场。而怯场对考试是不好的。

要克服考试的紧张和不安情绪,看来要从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要认真复习,抓紧准备,尽量做到胸有成竹,掌握知识越牢固,复习越透彻,自然对考试就不怕了,有备无患嘛。关于考试前的准备,美国杰罗德.艾普斯教授在有关学习方法的专着中,曾列出准备考试的一般原则,颇有见地。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

1.训练自己连续阅读和复习的能力。课程一开始,考、试的准备工作也随之开始,弄懂你所学内容的含义,强调要有对本课程的整体概念。这个问题的全貌是什么?本课的论点之间和全貌之间有什么联系?

2.在考试前一个星期左右,将课程进行一次系统性的复习。系统性复习包括浏览课堂笔记,与其他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弄懂你不清楚的地方,就考试的代表性问题互相进行提问。

3.不要改变你的正常生活规律。有些学生在考试之前彻夜不眠地抢记,用咖啡或其它刺激性的东西来保持头脑清醒,这样做于记忆不利于身体也不利。按时吃饭、睡觉和娱乐等,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才能使你在考试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4.如果能找到以前有关这门课程的考试卷,看一下是很有用的。

5.对考试中要出现的题目作一个估计,并作出答案。

归纳起来,无非是考前准备,系统复习、科学起居、举一反三、立足掌握。

一般说来,考试的结果是同平时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复习的功夫深浅相关联的,准备越充分,考试的紧张心理就越容易克服,心中无底,怎能临阵不慌呢?

另方面,有一个良好的考试情绪,也是战之必胜的重要-条件。人的心理因素对考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典型!

的怯场就反映出心理状态不稳定。

那么,怎样调节情绪,使之有利于考试呢?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参加考试的信心。考试不仅是正规教育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要想获得驾驶执照,你必须参加考试,当你为谋求一个工作而进行面谈时,你进行的口试也是考试。当我们认识到考试是生活一部分时,心理压力就能减少一些。

2.加强心理训练。决定考试成败的,不只是知识、技-能和智力,考试的动机、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重大的作用。它直接参与,调节和维持考试的心理活动过程。

3.学会排除外部环境不良刺激的千扰,避免不良的心理暗示,适应于新的考场环境,把陌生的考场、伙伴、监考人员视为自己的教室、同学、老师,不要受激烈竞争的气氛感染,要想到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都会感到紧张,那就不必过于把竞争、成绩放在心上,而应像乎时一样运用自如地做题。

4.做好进人考场的准备。提前一会儿到达考场,放松一下,不要和同学一起交谈和本课程有关的专题,检查一下自己所带的钢笔、铅笔、橡皮等其它用具。并仔细看清楚有关考试的注意事项。

5.考试时要具有两种心情:第一,我行,第二,我有马虎病艺进人考场,从容不迫,神志爽朗,信心便会随之产生。在试卷未发之前,要安定情绪,必要时可做深呼吸,揉揉脸,揉揉眼睛,敲敲脑门,或向窗外远眺一下,要显出老练、很有把握的样子,因为外表的沉稳会使内心也趋向沉稳,而手忙脚乱也会扰乱自己的心绪,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6.试卷发下来以后,要注意倾听监考老师的说明或更正,用一两分钟先把试卷大概看一遍。如果试题很难,切莫慌了手脚,紧张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而应暗自感到高兴。因为,题难了才能考出水平。如果试题容易,也不可高兴过早。如果怕浏览题目丧失信心,那么也可以先不全部去看,从头到尾做起,要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不能寄希望于第二次检查。

7.要仔细审题,不要在题意未弄清之时就匆忙下笔,造成答卷失误。读题之后,如果觉得第一题不好做,不要在这个圈子里徘徊,不妨先做容易的有把握的试题,然后再回过头来琢磨那道难题。

8.考试课程不同,文理答题要求也不一样,要根据要求,有选择地答题。

9.题做完了,要仔细、认真地检查,不要认为自己答题顺利,不会再出错。对吃不准的答案,要再三思考、权衡。

10.考试期间,要保证充分睡眠,要学会忙里偷闲,放松自己的身心,可做做操、打打球,通过身体的放松达到头脑的放松。当自己疲倦时,可听听音乐,扭几下迪斯科,待,心境变好之后再去复习。

11、不要把成败放在心上,以免增加心理负担。考完一门之后,要“损掉”它,全身精力投之于第二门,若别人问起,要敢于肯定自己,以鼓舞信心。

12.如果你考试期间碰上经期,常有头痛、腹痛等“经前紧张症”反应,要设法自我放松,使身心舒适,必要时适量服用维生素A,或找医生开一些药。

倘若准备得当,调节成功,那么考试心理就能稳定,优、良成绩的取得是完全可能的。

怎样根据气质选择运动项目

运动员以及众多的体育爱好者,都想在自己从事的运动项目上夺取好成绩,这就得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而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就必须考虑自己的气质特征。

所谓“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根据神经系统特性可以把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基本类型。

由于体育运动中各种不同的项目要求有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之相适应,所以充分利用人的先天优势,即根据不同的气质选与之相适合的运动项目就可以更好地出成绩,加速运动员的培养周期,还可以使自己的个性特征通过体育运动而充分发挥出来。

具体说,胆汁质人精力充沛、反应快、动作敏捷,性情暴躁而易冲动。训练中爱动不爱静,精力十分旺盛,能较快地掌握动作技能,但粗糙不巩固,比赛时胆子大,好胜、攻击性强,敢于尝试别人不敢做的高难动作,具有猛打猛冲的风格,有时又表现为蛮千和行为的盲目性。所以胆汁质人比较适合从事短跑、拳击、赛车、滑冰、手球、足球、冰球、橄榄球、划水、跳高跳远等需要迅速快、爆发力好、竞争明显且带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

多血质汁人大多机智敏锐,反应速度敏捷、灵活,运动训练中肯动脑、爱钻研、模仿力强,完成动作优美协调,特别在从事复杂多变和要求反应灵活的项目时,最易表现出特长与取得显着成绩。所以多血质人除了能从事胆汁质者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外,还比较适合于有一定艺术感染力、动作多变且敏捷的运动项目。如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冰、击剑、篮球、排球、武术等。

粘液质人情绪稳定,动作平稳,具有坚毅、内倾性格和专一兴趣,能严格执行规定的训练任务和生活秩序。所以,他们较适合那些要求坚持不懈地使用力量和长时间有条不紊一的紧张状态的运动项目。如长距离越野跑、定向跑、滑雪、马拉松、登山、射击、射箭和棋类等。

抑郁质人不大适宜把体育作为自己的事业,或终生从事的职业。因为运动心理学研究发现,运动员中没有抑郁质人。但这种人同样可以爱好体育运动,以有利于克服孤僻、优柔寡断等缺点,培养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怎样利用潜意识解决难题

美国心理学家拉尔夫朗认为,当人的身体处于休息状态时,他的潜意识仍十分敏感。因此,在睡眠的时候,潜意识可继续工作。他提出如下办法来利用潜意识,以解决人们白天未能解决的难题。

1.白天时,每次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约10-15分钟。

2.当你集中精神考虑问题后,如果超过上述时间仍未得到解决办法,就应暂时放下这个难题,让自己忘记有关的问题,而让潜意识工作,大约两小时后,再重新集中精神来思考解决办法。

3.在上床之前,把笔记本或录音机放在床头,一旦在夜里或清早醒来时,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把它记录下来。

4.临人睡时,脑海里给自己构思一个问题的画面,然后把已想过的解决办法再想一遍,随着这些办法在脑海里经过,让自己进人梦乡。

5.如醒来时,还未得到答案,可细细思考一下睡中的梦,由于整夜潜意识在工作,梦中也许会有一些答案的提示。

6.如果用了上述办法后仍不奏效,第二天白天可尽量使自己轻松,到晚上人睡时仍“如法炮制”,总有一天会得到答案。

怎样培养自己的竞争心理

1.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充满了竞争的社会。各种各样的机会像飘在空中的蒲公英种子,要抓住机会,就要靠竞争。只有具备了竞争心理,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最佳机会。从一般意义上说,机会是均等的,但机会只偏爱具有竞争心理的人,有了竞争心理,就可以说具备了迎接机会的准备。

竞争是商品社会的必然现象。当我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渴望着拥有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渴望着享受最先进、最科学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幸福时,我们就必须有着竞争的心理谁备。

2.克服嫉妒心理。克服嫉妒心理,就是要树立起“搏”的观念。不是把别人“搏”得跟我一样,而是把自己“搏”得比别人更好。把机会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而不是封闭的泥潭。在贫窄的土地上,嫉妒之树常青。而嫉妒又扼杀着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创造力,使这块土地更加贫瘩。这是恶性循一环的锁链。

3.要有“努力达到最佳”的精神。有些人的毛病在于一方面嫉妒比自己强的人,另一方面又崇拜胜利者、强者、伟人。对成功的羡慕,不应该转化成“高山仰止”,变成自己认命。应该相信自己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达到最佳,努力“搏”到最佳。当然这“可能的范围”,一般来说,事先是无法预测的。所以只有在竞争中、奋斗中,才可能达到最佳。如果一个人无所求了,一切知足,那么当然不需要什么“达到最佳”的奋斗了。因为他认为现状就一定是“最佳”。

那又得有一个前提,就是别人驾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阁下驱牛车在小道上瞒姗,就别有什么怨尤了。

要培养竞争心理,需要社会环境的影响,有时甚至是逼迫。像人类始祖被逼着从树上下来,逼着用两条腿走路一样,但是商品社会充满竞争的前景已经展示在我们这个国度面前,摆在每个人面前,谁早一天具备了竞争心理,就早一天成为强者,早一天达到自己的“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