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画家顾恺之
顾恺之(公元346-407年),江苏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他所处的年代正是东晋中叶。东晋政权的组织者司马睿、王导等人都已去世,在他们手中建立起来的政权已经巩固。南朝以王、谢两家为首的士族门阀制度也已开始形成。他们的子弟简文帝司马昱、谢安、王羲之等人,正成为贵族社会中引人注目的人物。顾恺之的父亲顾悦之和他们年龄相若,是他们的同游。虽然东晋的统治阶级内部充满冲突和倾轧,但以冷静而能干的谢安为代表的这些士大夫们,不仅创造了“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光辉的战绩,而且对当时的文化和思想也作出了贡献。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是千古知名的书法艺术家。他们和其他的士大夫把书法当成有意识的艺术创造。谢灵运咏歌大自然的美丽诗篇,是这一题材的先驱。而特别重要的是他们和后来这些家族的子弟们不同,他们提倡健康的人生观。他们承继嵇康、阮籍的崇尚真性情和重视文化修养,生活态度严肃,克服了西晋末期那些名士们的放荡、颓废的恶习。
顾恺之的生平经历历史记载的很少,只知道他最初曾在雄踞长江上流的将军桓温和殷仲堪的幕下任过官职,他和桓温的儿子桓玄颇有来往。很受桓温和谢安的赏识。晚年任散骑常侍,六十二岁去世。关于他的生平,保留下来一些小故事。他对一些世俗事物的率真、单纯、乐观、充满真性情的生活态度,就曾经在若干传说故事中被形容为“痴”。但也有一些是形容他的聪明的,所以曾有人说他身上“痴黠各半”。他不只是在绘画艺术方面表现了卓绝的才能,也是一个擅长文学的人。他遗留下来的残章断句中,保存着形容浙东会稽山川之美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在那时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俄而得百万钱。
据唐宋人的记载,顾恺之的作品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言论着作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与精神状态。
《洛神赋图》是以三国时代曹植(公元192-232年)的名篇《洛神赋》为题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完整地表现了赋的内容,也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新兴文艺理论中重视感情生活的要求。作者逐节描绘《洛神赋》的内容,开始部分是曹植带着随从到了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看到了洛神(亦即甄氏)仙裳飘举,凌波而来。其后是他们互赠礼物,洛神和她的同伴们在空中或水上自在地游玩。这时风神使风停止,河神命波浪平静,水神在击鼓,创世神女娲也在唱歌,曹植和洛神乘着驾六龙的“云车”出游,一叙衷曲。最后曹植在渡洛水的舟中思慕不已,离岸乘舟远去时还回头怅望,无限依恋。此卷主要人物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而形象富于变化。作为人物背景的山石树木,同时起到了分隔并联系统一长卷中段落的作用,保持了构图的完整。画中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容光焕发,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曹植的形象具有贵族诗人风度,同时也表现了惆怅思恋的精神状态。画的设色艳丽明快,富于诗意的美。该画对人物心理刻画的成功及善于表达情感内容的精深造诣,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绘画的新发展。《洛神赋图》首见元朝王恽《书画目录》及汤垢《画鉴》记载,继见明代茅维《南阳名画表》及珂玉《珊瑚纲》。在宋代摹本颇多,现共存三卷,但以此卷最为完整。清代曾藏内府,着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卷三十六,相传为顾恺之作,现国内专家定为宋人摹本。
《女史箴图》是根据西晋张华讽谏贾后宣扬封建女德的《女史箴》内容而作。《女史箴》原文共十二节,图卷亦分十二段,前三段已佚,尚存九段。九段内容据各段空隙所书箴文,依次为:冯媛当态、班姬辞辇、世事盛衰、修容饰性、同衾以疑、微言荣辱、专宠渎欢、靖恭自思、女史司箴。其中“冯媛当态”及“班姬辞辇”描写封建社会宫廷女忠于君主的道德操守。前者描绘汉元帝游乐遇险,婕妤冯媛挺身而出,卫护皇帝;后者表现汉成帝女官班婕妤,为君主不致贪恋女色而忘朝夕朝政,辞谢与成帝同车。其余各段亦可以可视形象解释箴文的抽象说教。卷末款署:顾恺之画,当为后人所添。图中人物神态宛然,细节描绘体物精微,所画妇女尤端庄娴静,符合封建箴条。笔法细劲连绵,设色典丽秀润,画风较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古,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风格相近。其山水与人物关系则人大于山,山石空勾不皴,也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面貌。明代陈继儒以为是宋初人摹本,清代胡毋敬则以为当属唐人摹本。今人多以为唐人摹本。卷后另绢有宋徽宗瘦金书《女史箴》词句十一行,另纸项子京题“宋秘府所藏晋顾恺之小楷女史箴图神品真迹明墨林人项元汴家藏珍秘”。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松从圆明园盗出携往国外。
阎立本
阎立本(?-673年),唐代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初着名人物画家。他的父亲阎毗、兄长阎立德俱擅工艺、建筑与绘画,闻名于隋唐之间。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威远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
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上看,阎立本在唐太宗时做过工部尚书、宰相。对于阎立本来说,他既能做到宰相,当然是具备了一定的才干和条件的,但由于阎立本是以工艺绘画出名,即所谓“有应务之才”,不像其他将军一样在战场上立过军功;又因那年代,京师、山东、江浙一带闹旱荒,不得不放当时贵族子弟回家,又限一些小官儿每人必须学习一种经书。当时嫉妒阎立本的人们,便恶意地编了几句嘲讽的话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今史明经。”意思是说,画画的人,是不配做宰相的。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旧时代是用什么样的一种眼光来看待画家的了。
在做了五年的宰相之后,到唐高宗李治的咸亨四年(公元673)十月,阎立本因重病而离开人世,谥号是文贞。至于他的实际年岁,因不知生年,无法查考。
《步辇图》局部
阎立本最擅长的是肖像画和政治性很强的人物画。着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就是他遵旨在凌烟阁画的功臣肖像画。当然,这只能在古籍中谈到关于它的记载,作品是看不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三件。
《步辇图》是阎立本着名的作品之一,描写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的情景,今藏故宫博物院。作品对不同人物的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表现得都很适当。唐太宗的容貌神态具有肖像画一般的个性特点。在人物主从关系的比例上,主大从小。衣纹简劲纯熟,设色单纯沉着。从作品看,他的画法是先钩墨线,而后敷色,设色中有平涂,有渲染,但色上不再以色线勾勒。该图无款,有宋代章伯益篆书题记及米芾等人观款,或是北宋摹本。
《历代帝王图》描绘了从汉昭帝刘弗陵至隋炀帝杨广共十三个帝王之像,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画中的十三个帝王像除个别帝王是画家亲眼见过的外,绝大部分是依据历史记载或参考前人图像来描绘的。阎立本以他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鲜明的褒贬态度,成功地塑造了各具鲜明个性的帝王的艺术形象。例如晋武帝司马炎,眼光逼人,昂胸挺肚,加上两旁文弱侍臣的衬托,更显得他威严十足。
“画圣”吴道子
唐朝是我国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诗歌发展到高潮,美术发展到高峰。所谓“盛唐”之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杰出的天才画家吴道子,就正是处在这样的时代中。
吴道子(约公元686-760年),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年贫穷孤苦,遭遇非常不幸。由于他才艺出众,刻苦好学,早年就负有盛名,以后成了宫廷画家。他的精力旺盛,才思敏捷,创作非常丰富。在吴道子出生的时代,正是宗教壁画非常盛行的时期,民间有着不少从事壁画的画工。孤贫的吴道子,他之所以能得到一定的成就,从一般常理来推想,给他学画上唯一有利的条件,很可能便是从学于民间画师,充当绘画职工的学徒。如果正是这样,吴道子的出身,便是一个民间职业画工了。
吴道子年轻时候曾经做过小吏,当过县尉。当他到蜀川时对蜀道山川的优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专精“写蜀道山水”。当其辞掉“县尉”职务,就跑到繁华的东都洛阳去。这便是他的“浪迹东洛”,是他青年时代在生活上的一个重大变化。
吴道子在“浪迹东洛”时,专心从事于寺观的壁画制作。社会地位虽然极低,被人们看不起;但是这位早熟的画家,在画坛上的声望,却是早已在两京以外了。所以连唐玄宗都知道这个人了,便召唤他入宫供奉。吴道子入宫之后,便受到一定的器重。被“召入禁中”后,吴道子便结束了他的浪迹生活,这对于他一生来说,关系是极大的。
吴道子擅长画佛教人物、山水,并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而为一,自成面貌。据传他画的宗教壁画,就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就有三百多幅。他的绘画生动而富于感染力。
吴道子所画的《送子天王图》为纸本手卷,纵35.5厘米,横338.1厘米,传为宋人摹本。此图又名《释迦降生图》,乃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绘画。图分两段,前段描绘天王送子的情节,后段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图中绘人物、鬼神、瑞兽二十多个,人物则天王威严,大臣端庄,夫人慈祥,侍女卑恭,鬼神张牙舞爪,瑞兽灵活飞动,极富想象力而又画得极富神韵。独特的“吴家样”线描,粗细顿挫,随心流转,无论是表现人物的衣纹、鬼神的狰狞,还是描绘闪烁的火光,都表现得生动贴切,游刃有余。作为一幅佛诞名画,可以从中看到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汉末而至盛唐,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画中的人物已经本土化,不再是眼眶深凹、脸色黝黑,如达摩样,而完全是汉人模样。
《送子天王图》
吴道子的绘画技巧惊人地娴熟,他画丈余的人像,可以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成。他画的线条早年比较细,中年以后则富有粗细变化,很有节奏感。他画的人物衣带,飘飘欲举,称为“吴带当风”。他被后世称为“画圣”。
唐朝山水画派
唐朝绘画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达到完美成熟的境地,其中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有唐代特色的人物画的高度成熟;二是山水画大半还从属于人物画的背景之状况,而跃登成为一门独立画科的显着变化。而李思训与王维两人,被后世推崇山水画师法。明代的董其昌还把李思训尊为北宋山水画的鼻祖,将王维誉作南宗山水画的奠基人。
李思训(公元651-716年),唐代着名画家,字建。他的一生,是在封建贵族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虽然遭到过一些波折,但基本上并没有影响他富贵舒适的贵族生活。
李思训擅长画山水,作品笔格遒劲,“湍濑潺凌,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还没有完全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为内容的构思,但已开始描绘士大夫欣赏的幽居景色了。他的山水画虽然仍是传统的青绿山水,但能“穷其形态”,画大同殿屏风掩樟,已使人感觉“夜闻水声”。相传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江帆楼阁图》轴。
《江帆楼阁图》表现了游春的情景,画中江天空阔,风帆飘渺。画法沿袭展子虔的青绿设色而有所前进,以细笔勾勒山石外廓及结构,略有皴斫,上赋青绿重色,虽仍富有装饰性,但已能表现林间院落的幽静,江流的空阔浩渺,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这幅《江帆楼阁图》虽系宋人临摹,但可以充分反映出李思训的画风。
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继承了父亲的画法,又“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的存世作品传有《青山行旅图》,表现队伍在崇山峻岭中间歇,画面中心突出,富有层次变化,声势浩大。李思训父子所创的青绿山水,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大小李将军”。
唐朝中期以后,国势渐衰,社会风气由豪华淫逸变为淡远清苦,士大夫阶级产生超尘出世的思想。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发生变化,山水画也由喜爱金碧辉煌变为崇尚水墨清淡。这样就出现了水墨山水派,它的代表画家是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他生于武则天的大足元年,即中宗的长安元年(公元701年),生于今天山西省的蒲县。9岁就会写文章,与他兄弟王缙,都被人称做“俊才”。王维15岁时即为友人题云幛诗,16岁写了一篇《洛阳女儿行》的长诗,17岁时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句,都很成熟,可见他是早慧的。王维爱诗,固然是由于唐代的诗赋士,人民普遍喜吟诗,同时与他祖父在朝廷做大官可能有关系。19岁时,王维去当时的首都长安赴京考试,中乡试第一名。
王维年轻时即擅长画画,中年逐渐成熟,至晚年时,才达到了顶峰。他对于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会,亦无一不工,而尤以山水最为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
据唐人记载,王维所作的山水有两种面貌:一种自己落墨,指挥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翻更失真”,看来尚未脱离李氏父子的蹊径而收效不佳。另一种山水松石,面目像吴道子,而“风标特出”“笔力劲爽”,以破墨画成。他的名作有《辋川图》,唐人称述即后一种面貌,“笔力雄壮”“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至今已无真迹传世。
王维的家庭生活十分不幸,他30多岁左右,妻子崔氏死了,以后即不再娶。50岁前后,又逢母丧,对他打击非常大,但他兄弟之间很友爱。
他晚年隐居于陕西蓝田,辋水环绕在其寓所的周围,风景很美,每日在其中弹琴赋诗,这一段时间,也是王维致全力于绘画创作的时期。
李公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