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1693-1765年)是扬州八怪之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他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开仓赈灾,被诬告贪婪,罢官归家,后在扬州卖画为生。他的诗书画,在思想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绘画上擅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山人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主张继承传统“学七撇三”“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眼中之竹”是观察客观物象所得到的印象;“胸中之竹”是指艺术创作时的构思,包括对客观物象的本质分析、个人的独特感受、以及如何表现“此意”的特定艺术形式;“手中之竹”则是出之于手、发之于毫端、形之于缣素的画面,三者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自题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借画面之竹,倾诉对民间疾苦的无限同情。他还提到:“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因此,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强调“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瘦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题画竹》),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因此,郑燮的作品,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性,而且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代表作品有《墨竹图轴》《兰竹图轴》(藏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等。郑燮存世作品有不少伪品,其门下木匠谭子猷据传就是得其形似者,然笔力软弱,苔点多而呆板,亦无真迹神韵。另外,在潍扬、扬州等,均有赝品充斥。
金农(1687-1764年),被称为八怪之首,在当时声望很高。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举博学鸿词落选,心情抑郁,周游四方,晚年卖画为生,生活清苦。他50岁才开始学画,由于学问渊博,浏览名迹众多,又有深厚书法根底,终于成为一代名家。秦祖永《桐阴论画》评其“涉笔即古,脱尽画家习气”。他兼擅山水、人物、花鸟,尤工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往往以淡墨画干,浓墨写枝,圈花点蕊,黑白分明。还参以古拙的金石笔意,形成质朴、苍老的风格。《冰雪之交梅花册》枝干盘曲,浓淡墨色交融,以拙朴线条圈花,浓墨点蕊;布局繁而不乱,疏而不散,每幅画都各具神态。他的山水以意境取胜,景色简略,笔墨稚拙,造境别致,具画外之趣。如《山水人物图册》(藏故宫博物院)中的“采菱图页”,远处一抹青山,空阔湖面菱花娇艳,采菱女子驾驶轻舟荡漾其间,犹如飞燕穿梭花丛,极富诗意。“荷塘图页”突出满池荷叶和长亭幽人,也散发出浓郁的消夏意趣。他的人物肖像画更加古拙,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显得十分外行,但人物之神态、特征却捕捉得很准确。《自画像轴》(藏故宫博物院)中垂于脑后的发辫、特长的手杖、异于他人的外貌和极为稚拙的笔道,生动地表现了画家本人奇古怪僻的性格。金农独创一格的绘画在当时影响很大,八怪之一的罗聘就是他的弟子。金氏有不少作品,尤其是梅,多由罗聘、项均和童子陈彭代笔。其区别在于,金农笔法生拙而清秀,罗聘则多苍厚之趣,行家的味道多一些。
李鱓(1686-1762年),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今属江苏扬州)人,康熙五十年中举,五十三年曾供奉内廷,后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以忤大吏罢归”,至扬州卖画为生。他自幼喜爱绘画,十六七岁已成名,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锡学画,后又向指头画家高其佩求教,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所作花卉,放笔写意,不拘法度,泼墨淋漓,纵横驰骋,于挥洒脱落中见规矩,不拘形似中得天趣。所画《土墙蝶花图轴》(藏南京博物院)、《松藤图轴》(藏故宫博物院),随意点染,横涂竖抹,却不失整体感和层次感。当然,他晚年部分作品,确有些一味霸悍,笔墨过于草率放纵;习气所致,画面也缺乏变化。他与郑燮、高翔等人交往密切,绘画上与金农齐名。
黄慎(1687-1770年),字恭懋,号瘿瓢子,又称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自幼家贫,从小就作画谋生,早年师法上官周,多作工笔,中年以后变为粗笔写意,擅长人物、山水、花鸟。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亦有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伏生授经图轴》(藏天津艺术博物馆),人物比例准确,线条工劲流畅,山石勾皴谨严,当为其早年工笔之作。《漱石捧砚图轴》(藏故宫博物院)、《东坡玩砚图轴》,用笔迅疾,衣纹顿挫,线条硬折虬结,墨色浓淡相间,人物轩昂,富有气势,为其成熟后的代表画风。《醉眠图册页》(藏天津艺术博物馆)更加大胆泼辣,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当属于他大写意的杰作。他的花鸟画宗法徐渭,亦纵逸泼辣,挥洒自如,如《瓶梅图轴》《菊蟹图轴》等。黄慎擅草书,从章草脱化而出,其枯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
汪士慎(1686-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等,安徽歙县(一说安徽休宁)人。一生清贫,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自幼喜爱书画篆刻,颇爱梅花,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54岁时左眼病盲,67岁双目失明,生活潦倒,但艺术志趣不减当年,所作书画,“工妙胜于未瞽时”。与金农交善。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如金农所评:“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如《春风香国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墨梅图轴》(藏故宫博物院)等。他的竹、兰等花卉,“亦雅韵欲流”,其古朴瘦硬的八分书和细劲的治印,对他瘦硬画风的形成也起了一定作用。
李方膺(1695-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又号秋池、白衣山人等,江苏南通人。雍正八年(1730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后获释,任安徽潜山县县令,代理潞州知府,又被诬而罢官。他为官二十年,宦海浮沉,饱尝世态炎凉,晚年寄居南京,以卖画为生。与金农、郑燮交谊笃厚。他擅画松石兰竹,晚年专工画梅。他的梅花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技,欹侧蟠曲,如“铁干铜皮碧玉枝”,苍劲矫健,暗香浮动,如《墨梅图轴》《墨梅图册》(均藏故宫博物院)等。松石兰竹亦笔意纵姿,简逸传神,《风竹图轴》以迅疾狂放的笔法,随意点染的墨色,生动地表现出了新老竹子与疾风争斗的景象,借以讴歌倔强不屈的人格。如自题诗所曰:“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游鱼图轴》(藏故宫博物院),水面不画一笔,仅用极洗练线条,勾画出几条鱼腾跃的形态,即使人联想到开阔的江南水乡和欢跃的鱼群,达到了“意到笔不到”“景在画外”的艺术效果。
高翔(1688-1752年),字凤冈,号西塘,别号山林外臣,江苏扬州人。从小喜爱绘画,曾随程邃学山水,并与老年的石涛交上了朋友,对石涛十分崇拜,艺术上亦受其影响。与扬州马曰琯、马曰璐兄弟交谊最笃,和金农相识也很早。他的诗、书、画和篆刻,都很受世人重视,在八怪之中,以画山水着称,取法弘仁和石涛,用笔洗练,构图新颖,风格清秀简静,如《蟒导河图轴》《弹指阁图轴》《山水册》等。兼擅墨梅,“画疏枝,半开軃杂,用玉楼人口脂,抹一点红”,与金农、汪士慎、罗聘并称“画梅圣手”,存世作品较少,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所藏《山水轴》《梅花图轴》所作中可见其风格一斑。
罗聘(1733-1799年),字遁夫,号两峰,又号金牛山人、花之寺僧等,原籍安徽歙县,后迁居扬州。博闻好学,二十余岁随金农学画,得其神似,常为之代笔。曾三赴京师,因画《鬼趣图》,轰动当时文坛,他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各科,画法受金农、石涛、华岩等人影响,画梅喜用粗枝大杈,以浓墨渲染,花蕊繁密,但笔力比金农厚重,如《二色梅图轴》(藏故宫博物院)。人物画构思奇特,风格简朴,与金农意趣相近,但造型比较准确,笔墨也很娴熟,具更多行家因素。《鬼趣图卷》(藏香港)是他的存世名作,画家用漫画手法,描绘出一幅幅迷离扑朔、奇异怪谲的鬼怪世界,借以讽喻社会现实,堪称古代杰出的漫画。《观音梅花图轴》(藏故宫博物院),运线简朴,形象奇古,反映了他佛像画的面貌。他还喜欢画朱竹,挺拔秀美,不同凡响,如《朱竹图轴》(藏故宫博物院),另外,他的山水繁密精微,如《剑阁图轴》(藏故宫博物院);简逸拙朴,如《梧门图轴》(藏故宫博物院)。花卉中,有工谨写实的《荔枝图轴》,亦有生动飘逸近华岩的《古柏松石图轴》。可以看出,罗聘掌握多种表现技法,具有深湛的功力,在八怪之中,才能比较全面。他的夫人方婉仪、子允绍、允缵宗其学,有“罗家梅派”之称。
齐白石
齐白石(1864-1957年),中国书画大师、篆刻家,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号白石,湖南省湘潭人,1864年出生于一个非常贫穷的农民家庭里。幼年时跟外祖父只读了半年的书,就因家中缺少劳力而不得不回家去放牛、砍柴。在放牛、砍柴的空隙时间里,他喜欢在地上、在旧账簿纸上画画写字,这是他感到非常高兴的事,从小他便喜欢上了画画。在他12岁的时候,学做木工,20岁便成为有名气的雕花名手。他白天紧张地劳动,晚上是刻苦地学画画,常常画到深夜,却没有一点点倦意,他希望能多画一张、多画一张后再睡觉,再多画一张睡。他经常这样画到天亮。27岁以后,经过他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学画,才有机会向当地的文人学画和诗文、篆刻。后来他有一首诗描写当年学习的艰苦情景和坚毅精神:
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
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
齐白石《果篮》
从那以后,齐白石就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活,中年以后,五次出游,足迹经历了半个中国。60岁以后画家定居北京。这时,他的生活相当丰富,他的造诣已臻成熟;他的艺术雅俗共赏,拥有广大的读者。
齐白石绘画的艺术成就有很多,书画、金石、诗词无一不精。他的画受徐渭、八大、石涛、吴昌硕的影响最大,但是反对落入窠臼,主张大胆革新。他的画早年长于人物工笔,能够逼真地把从纱衣里透出来的袍上的花纹画出来。40岁以后才追求笔墨简练的意笔画。他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主张,既反对脱离对象的笔墨游戏,也反对只求外形不讲神韵的模仿自然。他的画题材广泛,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所不画,同时都贯穿着一个鲜明的特点:体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趣味。他最喜欢画花鸟虫鱼,他自己说过,要“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他把这方面的题材扩大了,过去文人画中很少有人画的小鸡、蝌蚪、丝瓜、豆角也跑进了他的画面。他的花鸟虫鱼,透露出画家爱怜它们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活泼的生命力和美好有趣的生活。他笔下的虾逼真传神,似乎就在水中游动。他所画的山水风景,境界开阔,笔墨清新。他也偶作人物画,形象夸张,富有幽默感和讽刺意味。他喜欢画不倒翁,曾有题诗:
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嗟君不肯打倒来,自信胸中无点墨。
这分明是对旧官吏的辛辣讽刺。到了晚年,齐白石的艺术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绝高境界,画风简练生动,色彩鲜艳明快,笔墨出神入化,构图新颖奇特,成为一代大师。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伟大的爱国主义画家、教育家,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幼随父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6年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3年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美术作品。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地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在新加坡、印度等地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在绘画上,徐悲鸿主张现实主义美术,强调写实,提倡师法造化。“尽精微、致广大”。反对因循守旧,注重兼收并蓄,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练、准确,注重线与面的结合;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中国画则融西方艺术手法于中国传统艺术之中,别具一格。兼工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尤善画马,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
徐悲鸿《奔马图》
徐悲鸿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教学上主张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代表作有:油画《田横五百士》《九方皋》《漓江春雨》《晨曲》《泰戈尔像》《奔马》等。有多种画集、研究文集出版。着有《徐悲鸿艺术文集》等。1953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之后,北京建有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