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空气中水汽多少,也就是干湿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湿度。湿度的大小常用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等表示。公众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最大可能水汽含量)的百分比值。它只是一个相对数字,并不表示空气中湿度的绝对大小。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一定体积的空气只能吸收一定量的水汽。如果水汽量达到了空气能够吸收水汽的限度,这时的空气就达到了饱和状态,相对湿度为100%。在饱和状态下,水分不再蒸发。高热的夏季,人们感到闷热、分泌的汗水难以蒸发,非常难受,就是这种原因造成的。秋天有时也会遇到高温这只“秋老虎”,但由于湿度明显降低,人们浑身淌汗却很少会有“闷”的感觉。如果冬天遇到低温高湿天气,人们又会感到阴湿寒冷。空气中湿度太小,同样会使人感到不舒服。南方人初到北方,沿海人去大西北,常会感到唇干口燥,甚至鼻出血。当然,这是属于人的适应性问题了。
一般来讲,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正好相反,最大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小值出现在下午2时左右。当然,当某地的天气发生突变时,湿度的这种变化规律就会被破坏。如高温低湿的午后,突然乌云翻滚,湿空气汹涌而至,当地的湿度就会迅速猛升。
相对湿度一年中的变化比较复杂,经常是多雨的季节湿度高,晴朗的天气湿度低,但各地的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和雨季情况差异很大,难以概括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经常看天气预报的人会发现,当要预报一场降水即将发生时,预报员常会给出一张高空形势预报图,图中用红色箭头表示西南暖湿气流,用蓝色箭头表示来自北方的干冷气流,并预报说这两支气流将在某地区交汇,产生强降雨。当然,这只是诸多降雨因素中的两个因素,是一种直观的图示。不过,它至少表明了两个含义:其一,大气中的暖湿气流一般来自南方,干冷气流来自北方;其二,暖湿气流是产生降水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空气中的水汽一部分来自其下垫面上江河湖泊和潮湿土壤的蒸发,另一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是主要的一部分)则来自热带地区特别是热带洋面。我国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因此,偏南或西南气流一般携带有暖湿空气,而西北气流是干冷空气的同义语。由春至夏,高温高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挺进,我国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高温高湿的多雨季节。由秋至冬,来自西伯利亚的干冷空气步步南侵,我国又自北向南先后经历低温低湿的少雨时光。
冷锋和暖锋
冷锋就是冷空气的前锋,如上图所示,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冷空气向暖空气推进。冷锋上的天气变化激烈,锋后多大风降温天气;反之为暖锋,锋上阴雨天气很多,冷锋过后,天气一般转为多云和晴天,气温回升。呈现波动状的高空西风气流上,波谷对应着低压槽,槽前的暖湿空气非常活跃,那里多为雨雪天气,槽后冷空气控制,经常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在波峰与高压脊对应的地方,天空晴朗。
“逆温”和“逆温层”
有时候在春天或冬天的早晨或傍晚,城市里常常会弥漫一层烟雾,它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向水平方向漂浮起来。如果这时没有风,温度又下降剧烈的情况下,很快整个视野就变得模糊起来,随着烟雾的漂浮,天气变得阴沉,太阳没有了光,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同时你会闻到煤烟味和其他难闻的气味。身体抵抗能力较差的人,便会出现胸闷、咳嗽、喉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由于空气中形成了逆温和逆温层,使低层空气迅速污染而造成的。
提起逆温,恐怕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对于逆温层而造成的天气反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很大,甚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许多人已经有所了解。
那么,什么是逆温和逆温层呢?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的形成因素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地面辐射冷却;二是空气平流冷却;三是空气下沉增温;四是空气的乱流混合;五是锋面上形成的逆温。逆温层又根据按形成的原因不同,把逆温层分为辐射逆温层,平流逆温层,下沉逆温层,锋面逆温层和乱流逆温层。但无论哪一种逆温层,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
在逆温层中,暖而轻的空气位于冷而重的空气上层,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就像一个锅盖一样,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由于这种原因,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烟尘以及各种有害气体,升不上去,又降不下来,只有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有利于云雾的形成,使能见度降低,给交通运输带来麻烦,更严重的是,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开来,加重大气污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近代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中,就有一半以上与逆温层的影响有关。
逆温层极不利于人们的健康。为了尽量避免它的不利影响,保护人类环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们应该详细了解低层大气中的逆温层,找出其规律性,这样才能对于防止大气污染提供可靠的气象依据。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想方设法防止逆温层的产生,这就是要减少或消除污染源,加大种树、种草、种花力度,绿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