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揭开大气面纱
16012900000005

第5章 气温是怎样定义的

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国际上标准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在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都可超过30℃;而到了冬季,北方地区的最低气温一般都在0℃以下。

在大气的最底层,也就是对流层中,气温通常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5℃,这就是为什么庐山、峨眉山等名山成为夏季避暑胜地的原因。至于到了夏季还被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群峰,更是“高处不胜寒”了。据推算,盛夏7月海拔高度为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的平均气温是-19℃。当然,气温有时也会出现随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甚至增温的现象。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近地面层的逆温会使地面杂质难以向上扩散,污染指数升高,能见度变坏。

电视天气预报中所提到的气温一般指地面气温,它是由安装在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测得的。也就是说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并且避免了阳光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午后,阳台等小环境的气温要比百叶箱气温高得多。

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作用是巨大的,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活都离不开它。它有短期预报(1~2天),中期天气预报(3~15天),长期天气预报(月、季),1~6小时之内则为短临预报(临近预报)。天气预报是根据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对某一地区未来的天气作出分析和预测,这是大气科学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重要手段,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趋利避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有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天气预报的主要方法,目前有天气学方法(以天气图为主,配合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数值天气预报以计算机为工具,通过解流体力学、热力学、动力气象学组成的预报方程,来制作天气预报;统计预报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为手段作天气预报。以上各种有时互相配合、综合应用,并广泛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

季风

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造成的,它是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对流现象。亚洲地区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季风区,它的季风特征表现为存在两支主要的季风环流,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并且它们的转换具有暴发性的突变过程,中间的过渡期很短。一般来说,11月至翌年3月为冬季风时期,6~9月为夏季风时期,4~5月和10月为夏、冬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但不同地区的季节差异有所不同,因而季风的划分也不完全一致。

气团

气团指的是水平方向上大气的物理属性。它是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对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块。其水平尺度达到几百至几千千米,垂直尺度约几千米到十几千米。气团的形成的必备条件是要有范围大、性质均匀的下垫面,还须有合适的环流条件。

气团气团按形成的地理位置分为有极地气团(又可分为极地大陆气团和极地海洋气团)和热带气团(又可分为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此外,还有中纬度气团它们主要来自极地或热带的变性气团。若按热力分类,则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我国活动的主要气团,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极地大陆气团在冬季为主,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则会受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夏季主要受热带海洋和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在我国北方则仍会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春、秋季则主要有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

天气图

我们所说的天气图是指绘有各地同一时间气象要素的特制地图。在天气图上,绘有城市、测站的位置以及主要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理标志。气象科技人员,根据天气分析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主要的天气系统,天气现象的分布特征和相互的关系。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分析和预报天气的一种重要工具是天气图。天气图有地面天气图及高空天气图。主要层次如850百帕、700百帕、500百帕、300百帕、200百帕等天气图,同一时刻上、下层次配合,可了解天气系统的三度空间结构,根据需要可选用不同范围的天气图,在我国通常用欧亚范围的天气图,有时也用北半球范围,或低纬度(30N~30S)图或某一省,地区范围的小图作辅助分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