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渭南年鉴·2011
16013400000046

第46章 工业建筑业(2)

【国企改革】一是国企改革改制年度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华山金矿、杏林钢厂、乡企公司等3户企业依法破产工作已完成法律程序,市化工实业公司、针织厂、渭通农科股份公司等3户企业改制工作基本完成,重组后的市化、渭通公司等企业经营情况良好。11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集中视察了全市国企改革工作,听取了市工信局关于国企改革工作的情况汇报,对全市国企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二是破产企业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移交工作基本完成,移交小区、社区7个,军转干部391名,离休干部189名。破产企业伤残职工、长临工养老统筹、接续职工社保关系、退休人员医保等有关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顺利推进了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进程。对下属单位二轻供销处、二轻工业学校、美术装潢彩印厂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置,保持了行业和谐稳定。三是企业信访稳定形势逐步好转。以加快解决破产企业职工遗留问题为突破口,积极衔接协调财政、劳动、养老等部门,积极主动妥善解决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同时,认真落实稳定责任制,积极开展下访活动,安排专人与职工进行对话,极大地消除了不稳定因素,没有发生大的群体性事件。先后接待群众来访328批次、3648人次;处理各种信访件286件。

【招商引资】采取有效得力措施,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以破产企业重组为重点,成立招商小分队赴沿海发达地区叩门招商,积极招引有实力的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重组,先后赴深圳、北京、江苏、河南等地招商引资,邀请深圳科健集团、陕西煤业集团、河南神火集团、北京意威公司、上海意尔公司等大批投资客商来渭考察和洽谈工作,对与全市产业发展弥合度高的企业进行了重点联络。2010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3亿元。

【技术创新】突出技术创新,努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一是把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工作内容,坚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努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协调市财政局,努力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技术创新扶持资金500多万元,引导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6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2项,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二是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鼓励企业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成立技术中心,招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壮大企业技术创新队伍,实现技术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三是坚持以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发挥技术中心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同时协助企业搞好技术进步工作。四是把发展高新技术作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撑,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手段,突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重点领域,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竟争力,使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强化安全管理,夯实安全生产责任,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一是安全生产控制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国资委监管的直属企业和28处铁路无人看守监护道口事故死亡人数0人。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0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0起。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逐级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企业厂长(经理)为安全责任第一人,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做到重大安全生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重大事故危险源进行有效监控,对事故隐患加大整改力度,足额提取企业安全费用,按规定落实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及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使安全生产工作日常化、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年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5次以上,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来临之前,均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等有关工作,下发通知,各领导负责所包联企业,排查事故隐患,限期进行整改,彻底消除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根据安委会有关通知精神,开展了4次以上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四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各直属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员工分别进行了1~2次安全教育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市道口办配合西安铁路局有关部门和渭南车务段,对道口监护员工进行了两期培训。坚持企业管理人员、工人、道口监护员“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持证上岗率达到100%。结合市上开展的“安全生产月”活动,制作展板10余块,在市政府门前广场、中心广场、部分道口附近进行了展览宣传。通过散发传单、赠送宣传品等形式,在蒲城县、华阴等有关县(市、区)开展了两次铁路安全和综合治理宣传活动。

(范月丽)

煤炭工业

渭南市煤炭局

局长、党组书记张发印

副局长贺双田

李明(7月辞职)

【基本情况】全市有韩城、澄城、合阳、蒲城、白水五个产煤县(市),其中韩城、澄城、蒲城、白水为全国重点产煤县(市)。共有地方煤矿104处,生产矿井44个,资源整合矿井51处,技术改造矿井5处,新建矿井3处,设计年生产能力1173万吨。从业人员13500余人。市煤炭局内设5个科室,下辖市煤炭执法支队和市煤炭运销有限公司。

【经济运行】全市地方煤矿全年共生产原煤396万吨,其中地方国有煤矿99万吨,乡镇煤矿297万吨;完成中省市国有重点合同2万吨,补充计划全年完成190万吨。全年共供应省内电煤280万吨,省内煤炭和省外共销售390万吨,区内地方及民用销售100万吨。全年发生事故5起,死亡41人。

【安全监管】每月安排一次安全大检查并针对问题编制安全生产简报,根据监管情况逐月写出讲评材料,进行讲评,取得较好的效果。市煤炭局负责特殊工种培训,县煤炭局负责全员、新工培训,凡未取得入井资格证的一律不得从事井下工作,并配合省煤炭局搞好矿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全年共培训矿长及管理人员426人,培训特殊工种2176人次,并做到持证上岗,培训新工人13214人次。6月24日成立渭南市煤矿安全生产技术专家组,负责为煤矿提供技术指导,对全市煤炭开发规划和煤矿安全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论证,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参与煤矿建设项目的技术审查和竣工验收;对煤矿企业现场安全生产条件进行评估和会诊;参与煤矿事故调查分析和鉴定,重大安全隐患检查认定和治理,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为全市地方煤矿管理水平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设立煤矿安全有奖举报制度,规范举报内容及办理程序。在《渭南日报》、渭南电视台公告和连续公布举报电话,得到了《华商报》、《西安晚报》、陕西新闻有关媒体的关注报道,被有关县市监察等部门引以借鉴。收到8起举报电话,均查处落实。制定下发了渭南市煤矿安全生产“三项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从安全监管机构、职责体系建设、监管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在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上,从基础建设着手,对各煤矿的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技术措施、井巷改造、采煤工作面规划等项目进行细化,使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瓦斯治理】一是推广回采工作面采用正规壁式采煤法;二是瓦斯抽采系统运行正常,区域防突措施到位;三是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稳定,传感器数量充足;全市共有55个矿井进行了瓦斯鉴定工作,经市煤炭局审核同意,已上报省煤炭局。四是建立健全“一通三防”专门机构,按标准配足技术员、专职瓦检员、安监员、防突员,特别是高瓦斯矿建立专业的抽采、防突队伍。11月份与咸阳市煤炭局进行高瓦斯矿互检,针对韩城市五个高瓦斯矿井检查提出的问题,要求煤矿企业立即制订整改措施,落实了责任和资金,确保整改质量。

【打击非法生产】8月中旬开始,由市监察局、市安监局、市煤监分局、市煤炭局组成联合工作组,对白水县煤炭非法开采现象、官煤勾结及事故隐瞒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调查,发现6处非法生产窝点。对有关当事人进行了谈话训诫,对有关非法矿井进行了彻底关闭,打击了非法生产矿井泛滥现象。

【安全生产月】一是组织专项现场隐患排查治理活动,重点检查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二是关口前移抓现场,重心下移抓班组,现场重点抓违规;三是规范班组安全行为,以班组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班组成员安全技能为核心的专业抽查活动。

【关闭整合】按照“三不留一闭毁”要求,严格实施煤矿关闭工作,坚决杜绝擅自组织生产和建设。对已关闭煤矿进行全面的复查清理,逐矿落实监管措施,并坚持定期巡查,加大对关闭矿井的监管力度,严防死灰复燃。一是做好煤炭建设项目的日常业务工作,共审批资源整合矿井开采设计变更8处,上报技术改造项目13处;二是制定资源整合方案,做好资源整合方案编制工作,并由市人民政府上报省人民政府审批;三是做好第二轮资源整合关闭矿井工作,全市在年未进行第二轮资源整合前有合法矿井104处,整理上报第二轮资源整合关闭34处,其中:韩城市12处、澄城县6处、蒲城县3处、白水县13处。对保留的44处煤矿实行重组,其中26处煤矿由大集团公司兼并重组,企业法人不超过20人。

(郝文胜)

中小企业发展

渭南市中小企业促进局

局长刘忠生

副局长贺小兵贾世明梁可莉

【概况】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截至年底,全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营业收入955.22亿元,同比增长18.75%;总产值957.62亿元,增长17.46%;增加值350.74亿元,增长27.55%,占全市GDP的43.76%,非公经济增加值337.72亿元,占全市GDP的43.7%,比市上下达目标任务42.65%多0.5个百分点;上交税金25.93亿元,增长12.49%;从业人员达到80.14万人,比增长1.86%;利润总额48.49亿元,增长23.76%;劳动者报酬75.7亿元,增长24.79%;出口交货值8.07亿元。企业总数12.3万户,其中外出打工回乡创业企业791户,参与人员2166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131.97亿元,增长15.72%。创造就业岗位,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6521人,提供的支农建农及补助社会性支出金额4530万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成为安置全社会就业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狠抓招商引资不动摇。一是搞好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与陕西农产品加工研究院、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有关院、所合作,收集、筛选了500多个适合渭南居民创业的好项目,建立创业项目数据库,在渭南中小企业网等新闻媒体上进行推介,帮助渭南居民创业和招商引资。二是参加各类经贸洽谈会。组织全市72户民营企业与香港贸促会进行项目对接,百余户企业参加了长三角及台商来渭项目推介会、东西部合作洽谈会、第六届中小企业技术博览会和第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吸引外地客商到渭南市投资兴业。三是积极引进外资投资。招引陕西京华机电、浙江中厦房地产、华宝隆、陕西煤业集团等多家企业与渭南签订投资协议,其中到位资金2.2亿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113%。四是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扶持资金。会同财政部门全年争取各类中小企业专项资金2971万元,其中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870万元,国家工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中央预算资金100万元;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945万元;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专项资金56.56万元;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

【工业园区建设】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园区工作活力,促进各类工业园区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作会议,组织有市级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委书记或县市区长、工业园区主任70余人赴河南学习产业集聚区的典型经验,并召开了两次座谈会,找差距,添措施,话发展,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为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座谈会奠定了基础。二是改革园区考核办法,与市考核办、市统计局联合印发了《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园区考核由上年存量考核改为增量考核,使考核更科学,更规范。三是起草了《关于加快渭南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市政府研究后下发执行。四是完善园区考核评价制度。每月对园区情况进行排名,并在《渭南日报》公布,每半年进行一次观摩,使园区考核工作常态化。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面积已达68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0亿元,同比增长13.5%和106.6%。园区硬件设施基本配备到位,基本满足了入园企业发展的需要。全市入园企业新增161户,累计710户;投产企业新增169户,累计601户;入园企业实现总产值560亿元,上缴税金23亿元,同比增长41.3%和21.7%;吸纳社会就业人员8.8万人,同比增长37.5%。全市开发区、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