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渭南年鉴·2011
16013400000080

第80章 社会生活(1)

气象服务

渭南市气象局

局长段昌辉

副局长张忠平白作金

【年内气候特点及影响】全年气温总体偏高,除4月和8月份外,其他月份气温均较常年偏高。降水量华县、华阴、潼关、大荔偏多2至3成,其余县市基本正常。1月至2月及12月出现了冬季干旱;4月份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倒春寒和晚雪,5月底和6月上旬出现了阴雨过程,影响了夏粮的正常收获;6月中下旬出现了夏旱和持续10天的高温,对秋粮播种出苗造成影响;7月份遭受了5年少有的暴雨洪涝灾害;8月中旬和9月上旬遭受了阴雨低温寡照。透雨偏早,出现2次沙尘天气,冰雹和雷电灾害相对较轻。

【气象服务】一、面对严重旱情,2月上旬及时组织市人影办抓住有利时机,由副市长郭伯权现场指挥,全面启动了全市范围春季抗旱增雨作业,有效缓解了旱情,市政府发了贺信给予表彰。二、在4月12日-15日低温雨雪冻害气象服务中,组织市台和农气与生态中心提前发布了果树花期冻害警报、霜冻黄色预警信号和低温、霜冻重要天气消息,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短信、电子屏等多种手段向社会公众发布预警和应对措施。同时,市政府高度重视,连夜发明传电报,要求各级政府全力以赴做好防御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三、全力以赴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工作。汛期(7月23、8月12日、8月18日)渭河流域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大范围强降水,渭河先后两次出现洪峰,南山支流突发性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陇海铁路潼关段中断、华县罗敷河决口、金堆钼业公司水库漫坝等多种水患灾害。面对严重的汛情,先后8次启动应急响应,4次进入最高工作状态,4次发布流域暴雨预警消息,为政府决策及社会公众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气象服务。四、为农气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特色鲜明。加大遥感卫星产品的应用研究,开展沙尘、干旱、高温、林火监测、秸秆燃烧、植被指数等监测服务;修订完善了农业气象周年服务方案,围绕关键农事季节,做好干旱、果树花期冻害、秋季连阴雨、冬季暴雪等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重点做好为设施农业的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发布粮食及苹果产量预报,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公报、预警预报和灾害评估,全年发布各类服务材料82期,与电视台合作制作发布《农家气象站》电视专题栏目144期。全面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完成了澄城县庄头乡、王庄镇等5个乡镇的灾害准备认证工作,向1000余户农民发放了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建设完成白水苹果、澄县大棚樱桃、大荔县沙苑农场和华阴台头村共4个气象服务和农村防灾减灾示范点,实现了电子显示屏、自动站、气象预警广播、人工增雨火箭或高炮的覆盖。五、积极开展地面高炮火箭增雨防雹作业。全市共组织实施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9次,42县次,248炮(箭)点次,发射炮弹5248发、火箭弹615枚,影响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增加地面降水约8300万吨,实施人工增雨可增加经济效益8300万元;共组织实施防雹作业16次,66县次,234炮(箭)点次,发射炮弹6610发、火箭弹217枚,防雹保护面积7028平方公里,实施人工防雹可减少经济损失1.58亿元。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气象现代化建设突破发展。完成了渭河流域气象预警中心业务楼建设。围绕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和新业务楼建设确立了9大重点工程建设及业务开发项目。市气象局流域预警中心综合业务平台、公共气象信息服务平台、生态与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市级人影指挥中心平台、技术保障与网络通讯监控平台、天气预报演播室及局史馆全面建成投入使用;渭河流域暴雨监测预警系统开发和陕西省气象用户服务中心渭南分中心全面建成。“渭南市人工防雹增雨基地建设项目”全面建成,包括6个县级指挥中心完成建设,4部雷达、24部固定火箭和4部车载火箭全部配发到位,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门树春)

地震测报

渭南市地震局

局长范忠亮

副局长尹卫东

【概况】2010年,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按照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以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为主线,高度重视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努力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认真落实地震应急防范措施,加大防震减灾宣传力度。在年初全省防震减灾工作评比中渭南市获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先进集体第二名,震情分析工作获省评优秀,获得地震应急工作单项奖,韩城地震办获全省县级防震减灾先进单位奖,华阴市地震办获全省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单位优秀奖。市地震局“科技之春”宣传连续第十一年获市组委会组织奖。

【贯彻落实中、省会议精神】年初组织召开了渭南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和各县、市主管县(市)长参加的全市地震办主任会议。会上传达了中、省地震局长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了2010年度防震减灾工作,通报了震情趋势并对2009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下发《渭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渭政发〔2010〕45号),提出了全市防震减灾工作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和具体要求,统筹规划,全面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一、渭南市朝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是陕西省“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朝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4万余人应急避险。项目内容包括应急厕所、化粪池、应急供水井、应急照明设备、应急发电设备、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物资供应点、应急通信及广播设备、应急停车场,在避难场所周围设置了指路标志,在公园内部设立应急设施指示标志牌等。至年底,避难场所项目的土建工程按规划设计建设完成,其他仪器、设备、标志牌等已安装到位,土建工程的验收事宜已经完成,初步对外开放。二、11个县(市、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也正在积极开展,全市已初步建成9个避难场所。潼关县应急避难场所是渭南市第二个县级应急避难场所,占地1.57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了应急棚宿区、应急供水等6大功能区,并建有应急停车场2处,交通便利、场址安全、空间开阔,可安置受助人员万人以上。至年底,潼关县还有一个占地1万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正在建设之中。三、渭南市地震小区划项目进展顺利。截至11月底,承包单位已全部完成项目实施内容,实现了项目设计目标,完成了所有报告和图件;监理单位认真对施工质量与进度进行了监督检查。全年组织监理会议6次,及时通报研究工程质量与进度。至年底,正在按照省地震局《关于做好关中四城市地震小区划项目单位工程验收的通知》要求,抓紧组织单位工程验收。

【地震监测预报及短临跟踪工作】一、制定了《渭南市地震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韩城市成立地震异常综合分析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资历较深的地震、水利、地质灾害等方面的10名专家组成。科学合理地分析处理各种异常,排除气候、病虫害等各种干扰因素,真正捕捉地震前兆信息。二、坚持24小时震情值班制度,坚持月会商和紧急会商制度,及时编发震情通报、简报。全年召开月会商会11次、紧急会商4次;至年底,编写震情简报11期,紧急通报4期,半年度震情趋势研究报告1份,年度震情趋势研究报告1份,落实各种异常17次,上报异常落实报告3份。三、进一步完善了群测群防网络制度。因地制宜地建立群众性地震测报网络,进一步发挥群测群防在防震减灾,尤其是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测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在各县(市、区)地震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下,全市各乡镇建立了宏观观测点和乡镇助理员。市、县两级地震部门采取不同形式,对县(市、区)“三网一员”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群测群防人员的业务素质。四、加强双王井动态数字化观测仪器的维护和日常监测工作,做好全市各观测手段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建库工作。华阴地震办改造了竹屿观测台自喷井,安装了SD-3A型自动测氡仪,经调试已正常工作。五、市地震局台网中心建设已全面完成机房功能分区、线路改建等工作。测震虚拟网已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在省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同时建立了信息发布平台系统。

【抗震设防】一、地震局与发改委、建设局、规划局联系,就全市抗震设防工作进行了协商,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市基建程序。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执法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备案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二、依法加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以及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加强对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工作的检查和指导,依法严格做好“安评关”,对市体育中心、市第一医院建设项目进行安评督查。根据《陕西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全省大中城市城中村抗震设防要求检查的通知》精神,渭南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7月下旬对城中村抗震设防进行检查。全面详细听取有关单位城中村抗震设防情况汇报,认真查阅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等建设文件、图纸,奔赴施工现场查看抗震设防施工过程及现场管理。正在施工建设的郑家村、大闵村搬迁安置工程,是2009年启动的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经检查,这两项工程均按8度抗震设防进行设计,经过抗震设计审查,纳入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监督管理,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由省地震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在渭南市检查了城中村抗震设防工作,省检查组对渭南市城中村抗震设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联合市教育局,结合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对新建、改建校舍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华阴把抗震设防执法重点放在服务上,对所有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进行了全面检查,对重点建设工程督促做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韩城地震办在陕西省千村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工程中为22户居民住宅在选址和抗震设防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建议。华县对全县28家建设工程单位的立项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图纸、抗震与施工图审查备案通知书等内容进行了检查。蒲城对施工图审查备案的共有16家,并对学校的建设工程做了专项图审工作。三、加强抗震设防安全性教育和对农村民居建造和加固的指导及技术培训等措施,指导农民对旧房子进行抗震设防的加固。逐步改善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局面,提升农村地震综合防御能力。全市新建农居工程示范点5个,分别是临渭区双王办许村拆迁安置小区、渭南高新区的郑家新村和大闵新村3个、韩城1个、蒲城1个。华县金堆钼业公司尾矿库移民搬迁项目是该县的第一个地震安全农村民居工程示范点,已基本竣工。四、按照省地震安全社区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实际,规范管理,不断加强地震安全社区创建活动。全市共新增5个安全社区。编制了小区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小区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和小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地震应急】一、积极应对地震突发事件。2010年6月24日9时10分富平县与三原县交界区发生3.0级地震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书记梁凤民要求地震部门继续监测按程序上报信息。市地震局积极应对,有序开展应急工作。启动了应急工作方案,按照分工,各司其责。由局长带队,配合省地震局到地震现场进行考查。富平县地震办及时通过与乡、镇和“三网一员”网络联系,了解灾情和宏观异常情况。组织召开紧急会商会,并与省地震局及时沟通,分析判断震后趋势,并及时发送了震情通报。同时,要求富平地震办加强24小时值班,保障信息畅通,密切注意震情。二、市地震局、市应急办、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在三马路中学成功举办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三马路中学1500多名师生参加演练。副市长刘新兴、省地震局副局长姬丁义、省应急管理办公室调研员陈铁军等领导应邀观摩演练。在演练现场总指挥郗百达的指挥下,随着“地震”报警哨的急促响起,正在教室上课的老师组织学生迅速钻到桌子下面;“震动”过后,在老师的引导、保护下,学生用手紧护头部,按照预定的路线迅速撤到学校大操场,整个过程用时1分20秒。师生们完成了避震-疏散逃生-清点核对人数-师生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等科目的演练。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达到了紧急疏散示范项目设计要求。三、指导中国人民银行渭南中心支行进行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检验了该单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为组织紧急避险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员工的防震意识和科学避险技能。各县(市、区)也开展了地震应急避险演练活动。全年共开展中小学校应急演练活动570场次。四、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认真落实地震应急储备专项资金,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系统,储备城市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所需的专用设备和救生器械。同时,下发了《关于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的通知》,对全市各县(市、区)的地震应急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五、为了加强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能力,下发了《渭南市关于做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的通知》(渭政发〔2010〕54号)。全市新建应急避难场所11处。六、成立渭南市应急救援队。依靠消防支队为主要力量,和驻渭部队、武警支队、公安四家建立了反应迅速、突击力强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并将地震应急工作纳入了全市联动的应急反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