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秦腔名家
16016400000021

第21章 李爱琴和她的《悔路》

纺织城的夏夜,月明星稀,西安市秦腔三团演出的《周仁回府》散场了,后台外边聚满观众,李爱琴刚走出来,就被围住了,几个女工拉着她的手说:“你演得太好了,我们上夜班都不感到累。一谈起你就有了精神……”还有一次,在长安县农村演出,也象今夜这样:戏散了观众却没有散去。大家围拢上来,称赞爱琴是“活周仁”。这时,一位老大娘拉着爱琴的手,颤悠悠地说:“好娃哩,你戏演的好,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咱农民就爱看你的戏,往后可要常来啊……”

李爱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梨园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戏的,渭北一带年长的老人经常说“四愣子”李三的跑台子,这李三就是李爱琴的祖父。父亲李万祥农忙在家务农,农闲跟着祖父到集镇村舍去演出。后来,祖父去世了,父亲为了糊口谋生,就带着五、六岁的李爱琴离乡背井闯荡江湖去了。李爱琴先在彭艺社扮小孩、演丫环,随后到大华社,在李正敏先生和董化清先生的培养下,演出《探窑》、《三娘教子》、《清风亭》、《五典坡》等戏,由于嗓子好,吐字清,再加上年纪小,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被称为“六龄童”。就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随着父亲在江湖上漂泊流浪、乞讨谋生。后来,由于颠沛流离、生活困苦,李爱琴的嗓子唱哑了。这对一个演员来说,带来的灾难将是无法估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二岁的李爱琴参加了五一剧团,领导上给她治好了病,也使她明白了演戏不只是为了吃饭,也是为人民服务。1956年,李爱琴以《戚继光斩子》参加省戏剧会演,荣获演员一等奖。她五岁学艺,六岁登台。四十一岁时,艺龄已有三十五年,难怪人们都叫她“老艺人”。

李爱琴,她不但创造了戚印、贾宝玉、张羽等古代少年男子的艺术形象,还创造了虎儿妈等现代妇女的艺术形象,她演出的《周仁回府》更为人们所称赞。

《周仁回府》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之一,着名秦腔演员雒秉华、黄金华、任哲中都在这个戏里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着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和苏育民也曾演出过这个剧目。所以说演好这个戏难度是很大的。但李爱琴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坚决走自己应走的路,虚心向前辈学习,采各家之所长,补自己的所短。经过勤学苦练和舞台实践,逐步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动作质朴无华、情感慷慨激越,唱腔浑厚、刚毅、深沉,余味无穷。这些特色,在《悔路》一场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倒头转浪头的紧锣密鼓声里,周仁怀着悲愤、焦急的心情,慢步上场,行走踉跄,台口亮相后,甩水袖,千思万虑,无有两全之策,不献嫂嫂不行,献了嫂嫂不成,此时万般无奈,跺脚、拖鞋捶胸、摸帽,痛恨卖主求荣的奉承东。随即悲愤交加地唱道:“奉承东蛮奴才报德以怨,他把我推虎口进退两难。”搭救嫂嫂不得,只好为救哥哥献了嫂嫂;即刻,感到不妥,哥哥回来问起嫂嫂,周仁该用何言答对?爱琴在表演这段戏时,进退反复数次,层次分明,用闪帽翅的技艺,准确而妥贴地表现了人物此时激烈的内心矛盾和无限悲伤的感情。闪帽翅作为秦腔一项演技,历来为观众所喜爱,只要闪得好,总会赢来满堂喝彩,然而李爱琴没有为廉价的喝采而过多的闪动帽翅,而是闪得恰到好处。紧接着是一段“滚自”,说唱得如哭如诉,凄婉动人,声情并茂。此时周仁又感到时间紧迫,火烧眉睫,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妻去替嫂嫂,后又感不妥,一个堂堂男子救不了嫂嫂,但又一想周仁是个弱者,更况严年要的是美妾,而不是周仁。这时,只好带着试探、痛苦的复杂心情回府去了。这几个大的感情上的起伏跌宕,和甩发、踢帽的运用,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李爱琴演戏认真卖劲,俗话说就是“恨戏”,这样难免在某些地方带来唱、做过火的一面。这种情况,在艺术实践中可以克服,但也不要因噎废食,还应全神贯注地去演,呕心沥血地去探索,研究,使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永远活在人民的记忆里。

1980年7月3日于八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