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秦腔名家
16016400000026

第26章 西府名旦崔惠芳(1)

夏日的一个雨天,我们在西安一家小旅店的房间里,访问了着名秦腔演员西府名旦崔惠芳。

崔惠芳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她一九三八年出生于西安市东关龙渠堡。一岁时,给人拉长工的父亲因劳累过度吐血而亡。母亲为了能养活小惠芳而改嫁。继父也是穷苦之人,不久因逼债上吊身死。小惠芳年仅七、八岁就给一家纱厂倒线。天不明从床上爬起带上一个粗粮黑馍,一直干到晚上。累得直不起腰来,一回家就倒在床上呼呼入睡。不久,纱厂关闭。又糊火柴盒,以后又给酱园摘辣子,年幼的惠芳就是这样过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在黑暗与饥饿中苦苦挣扎着。

一九四八年,一个叫“建国社”的剧团在东关卖艺。母亲把九岁的小惠芳送进剧社学艺。半年之后,这个剧社散架了,惠芳回家“重操旧业”——糊火柴盒、摘辣子。

西安解放不久,“艺声社”在东关演戏,母亲又一次送惠芳学艺,至此,惠芳就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回顾到这里,崔惠芳含着泪水说:“我母亲的遭遇,多么象祥林嫂呀!我也和阿毛一样,阿毛掰豆豆,我摘辣子,不同的是阿毛被狼吃了,而我却活了下来,并且盼到了解放。”

崔惠芳在剧社练功跑龙套半年之久,随社到了高陵县。这时的剧社只剩下一些娃娃,尽管娃娃们可以演几折戏,但毕竟影响太小,不上座。剧社又来到乾县。在乾县演出几场后,政府派来指导员和文化教员,正式成立了乾县剧团。在剧团里,崔惠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习革命道理,学习秦腔技艺,决心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期间她参加演出了《大家喜欢》等现代戏,在村镇、田头的巡回演出中,崔惠芳第一次领略到了群众对“唱戏的”一片热情和关怀,开始明白艺术为人民服务就会有强大生命力的道理。

一九五二年,年仅十四岁的惠芳主演了传统戏《梁山伯与祝英台》,她那俊俏秀丽的扮相,圆润甜美的唱腔,传神准确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好评。第二年惠芳随团赴宝鸡演出,随后剧团留在宝鸡。成为专区人民剧团。崔惠芳从此立身宝鸡戏剧舞台,一直到现在。

崔惠芳在宝鸡主演了不少传统剧目,如《西厢记》、《白蛇传》、《张羽煮海》、《火焰驹》等,应该说这些剧目的演出还都比较成功。但她崭露头角的戏是现代戏《粱秋燕》。每当她登台后以欢乐的情绪和嘹亮的唱腔演唱出“阳春儿……”一段时,立刻获得阵阵掌声。当时群众中传说:粱秋燕这个戏写的就是崔惠芳本人,你看她演的和真的一模一样。就这样,崔惠芳的名字在宝鸡地区一天天叫响了。

一九五八年,惠芳又演出了现代戏《刘胡兰》、《党的女儿》、《江姐》等,年仅二十岁的惠芳已经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引起了戏曲界的注意。

崔惠芳谈到这里说:“当时有主人翁感。只觉得有了饭吃,还发工资,干不好,对不起政府的关怀和观众的鼓励。所以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一天练三趟功还演出,从来不觉得累。”

一九五九年。崔惠芳来到了陕西省演出团,这里秦腔名流荟萃,有不少艺人名扬全国。惠芳来自一个地区小剧团,她的任务自然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但由于她嗓音纯正,表演自如,竟在上京汇报节目《三滴血》中扮演甄氏。在怀仁堂,朱德总司令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在杭州,周总理突然出现在演员当中,还问她多大年龄?演过些什么戏?勉励她不断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崔惠芳随演出团巡回十三省演出,打开眼界,在艺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崔惠芳回到宝鸡后,就将自己学会的《游西湖》给本团排练,惠芳既是排导又是主演,《游西湖》很快在宝鸡引起了强烈反响。以后惠芳又演了现代戏《李双双》,也得到观众的好评。正值她的艺术青春活力旺盛之际,“文革”大火烧起,惠芳被戴上“莫须有”的罪名隔离了。她热爱艺术,相信人民需要艺术,艺术的春天必将到来。十年动乱过后,崔惠芳又登上舞台,为广大群众继续服务。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秦腔艺术推陈出新迫在眉睫。崔惠芳清楚地认识到,那些慢节奏旧程式和老唱腔如果再不革新,秦腔艺术就有失去观众的危险。她决心要来个老戏新排新演,在出新方面作大胆的尝试。

探讨是从崔惠芳的看家戏《游西湖》人手的。音乐唱腔方面遵循从人物出发的艺术原则改动。原来慧娘思念一场戏中“平地里坠深沟身遭魔掌……”几句唱腔用的是慢板,崔惠芳觉得这样演唱不能充分体现慧娘这个烈性女子的特定性格,就改为高亢刚劲的尖板。这样唱起来既能体现慧娘的“宁愿死我也决不委曲求全”的个性特点,又为慧娘以后的以死反抗精神有所铺垫。“鬼怨”一场戏,崔惠芳大胆吸收一些舞蹈动作来充实表演,对改造旧程式,丰富表演技巧和刻划人物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崔惠芳的艺术作风十分严谨。她认为再好的戏,如果不注意剧团条件和当地群众的胃口,一味地照搬,也得不到观众的欢迎,艺术上不但不能出新,甚而连地方特色也搬完了。在移植《六斤县长》一戏时,崔惠芳十分重视音乐处理上的特色,曾六易谱稿,才比较满意投入排练。舞美方面也有出新,表演中吸取了一些姊妹艺术的特点,使这个戏连演不衰。平凉、延安、兰州、广东的一些兄弟剧团,观摩了他们的演出,向他们索取了曲谱和剧本。

排演《祥林嫂》一剧时,崔惠芳借用了母亲的不少生活,加之自己童年的遭遇,她含着泪水读完了剧本,而后逐句分析唱词,设计了唱腔。崔惠芳在演唱时采用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真假嗓音结合和个别歌剧的唱法,做到了既有唱腔特色,又能准确传达人物情感,比较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艺术形象。

崔惠芳现在是陕西省人大代表、宝鸡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剧协会员、陕西省剧协常务理事、宝鸡市人们剧团副团长。

“肩上的胆子重了,但艺术出新仍然是我探讨的课题。”她坚定而信心百倍地说。

1988年于东关梦楼

从《孟丽君》到《卓文君》——秦腔青年演员戴春荣小记

1、易俗社编演的秦腔古代剧《卓文君》,以它清新、淡雅、俊美、抒情的风姿,给京华五月的剧坛增添了一抹绿色、几分新意。它被首都戏剧界的专家赞誉为“古典美与现代美和谐统一的融合,是一出雅俗共赏的好戏”。卓文君的扮演者戴春荣,被赞为“是在舞台上看到的卓文君形象中最美好的一个”。

小戴何以获得如此成功呢?这使我想起了着名作家冰心的一首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小戴成功之花,何尝不是在“奋斗的泪泉”和“牺牲的血雨”里开放的呢。

小戴今年刚满二十五岁,正是如花似锦的年华。她是在“十年浩劫”期间,由于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踏上了戏剧这条既闪光又坎坷的道路。但那时不要说演传统戏,连看也没有看过。粉碎“四人帮”后,传统戏恢复上演,可是她从一个困惑中又陷入了另一个困惑,既没有起码的功底,又不懂戏曲的程式,只好跑龙套、演配角。但她并不听从命运之神的摆布,在艺术的路途上,开始了新的跋涉。她抓紧一切时机,勤学苦练,偷经学艺。每当戏散人去之后,她一个人在舞台上独自思考、揣摩、寻找、练习……就这样,戴春荣这个小芽儿,在《三滴血》、《春草闯堂》和《孟丽君》等戏中破土而出了。

2、在这几出戏中,她创造的角色最闪光的还要算孟丽君了。

《孟丽君》是一出唱做兼重的戏,全剧八场戏,场场离不开孟丽君,时而男装,时而女扮,时而堂堂丞相,时而窈窕淑女。这样一个具有双重身分,心态变化复杂,又兼跨生、旦两个行当的角色,对一个阅历甚浅的青年演员来说,负荷量之重是可想而知了。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障碍。在老师的扶持和浇灌下。一朵不起眼但含着幽香的小花。终于在剧坛上迎春怒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