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北京交通史
16017100000047

第47章 铁路交通(3)

2006年运量达到2.54亿吨,创造了世界铁路重载运输的奇迹。

十一、京九铁路

京九铁路起自北京经津、冀、鲁、豫、皖、鄂、赣、粤9省市,达深圳,与香港九龙相连,正线长2381公里,加上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武汉联络线,计2536公里,总投资约400亿元,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工程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干线铁路。京九铁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酝酿,70年代已着手建设九江长江大桥。1978年,铁道部上报“关于北京九江铁路设计任务书的报告”。1983年,国务院批准其中衡水至阜阳段的设计任务书。1991年9月,该段控制工程黄河大桥开工建设。是年,铁道部又上报北京至深圳铁路的总体规划方案。1992年3月,国务院批准京九铁路总体规划方案。1993年7月京九线全面施工,1995年11月全线完成铺轨,1996年9月正式开通。

2001年9月,京九铁路南段提速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它是2001年全国铁路第四次大提速的重要路段。2006年11月,随着浙赣线电气化正式开通,京九电气化可行性研究审查工作也已经启动。

(第三节)重要桥梁、隧道和车站

一、重要桥梁、隧道

(一)京广线卢沟桥

京广线卢沟桥,亦称京广5号桥,位于京广线丰台站与长辛店站间,跨越永定河和小清河,与享誉中外的古石桥——卢沟桥相望。

京广线卢沟桥全长498.9米,由15孔31.7米拴焊半穿式双线下承钢梁和1孔9.9米上下行分开的栓焊上承钣梁组成,矩形墩台,混凝土墩身,沉井基础,深约25.6米。桥墩两端呈尖形,中间有门洞,为中国铁路仅有。双侧人行道,桥高6.5米,桥梁荷载中22级。

桥上线路处于直线,平坡,水流交角90度,涉及最大流量每秒2500立方米。

该桥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竣工,由英国工程司金达组织设计。1949年建国后,由于铁路运量的逐年上升,行车速度的不断提高,而该桥设计承载等级较低,致使钢梁不同部位多次出现裂纹。于是,1952年铁道部桥梁鉴定队对该桥进行了全面鉴定,并提出加固方案。此后,该桥经历了8次大修。

(二)京广线永乐大桥

京广线永乐大桥,亦称京广40号桥,位于京广线琉璃河南站至涿州站间,桥梁中心里程为46.830公里,跨越拒马河,上行为15孔19.38米上承钣梁,下行为15孔19.24米上承钣梁,桥梁全长300.9米。

该桥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法国人设计,尖端形桥墩,双线墩台,单线通车,木桩基础。1955年京广复线施工时,建成跨度为19.24米的钣梁桥。1987年4月,该桥上行钢梁全部更换,更换后的钢梁跨度为19.375米。

(三)密云白河特大桥

密云白河特大桥位于京承线怀柔与密云站之间,中心里程87.220公里,为单线桥,全长586.50米,跨越白河。

该桥由10孔10米混凝土梁、18孔20米上呈半两、1孔26.2米上承钣梁、1孔47米下桁梁组成,圆端形混凝土墩台,扩大基础和沉井基础,双侧人行道,桥高9.13米,桥梁荷载中22级,桥上线路直线、平坡。水流交角90度,设计最大流量645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4.41米/秒,洪水周期百年一遇。

该桥原是由日本侵略者在“民国”二十九年建成的正桥(原为木便桥),解放战争时期桥墩被炸坏,1958年开始修复,1959年通车。

(四)永定河特大桥

永定河特大桥位于京原线石景山南与大灰厂站间,中心里程3.878公里,单线桥,全长835.7米,跨越永定河。

该桥由25孔31.7米钢筋混凝土T型梁组成,混凝土圆形墩台,钻孔桩基础。双侧人行道,桥高2.5米,桥梁荷载中-22级。桥上线路有247米在半径500米的曲线上,余为直线;有540米在4.6‰的坡道上,有296米在3.9‰的坡道上。水流交角81度,设计最大流量700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5.4米/秒,洪水周期百年一遇。

永定河特大桥于1967年4月开工,翌年11月16日竣工,1972年12月开通。

(五)八达岭隧道

八达岭隧道位于京包线青龙桥西拨子站间,中心里程72.242公里。该隧道全长1090.5米,系单线直线隧道,位于+15‰、+21.5‰、-3.5‰、-1.3‰的坡道上,属京包线单线插入段,洞顶即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地形极为险峻。

八达岭隧道是中国着名工程师詹天佑领导建筑的,于1905年开工,1908年竣工,堤斜墙式单心圆拱形隧道,拱圈内径为2.29米,用混凝土砖砌成,共有5种形式,皆用1∶3∶6(水泥∶砂子∶石子)混凝土支撑,每0.3米、0.5米用砖48~49块,墙高2.896米,厚0.61米,洞门用花岗岩料石砌筑,背面填注混凝土。在洞内拱顶设有竖井溢出(现为通风孔)。井深25.6米,直径3.05米,井壁厚0.32米,用料石以1∶3砂浆砌成,道床系凿至岩面后,用水泥砂浆抹成,洞内两侧为盖板排水沟,洞顶设有天沟。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阻止日本侵略军,将八达岭隧道出口第三、四避车洞间道床底部破坏。解放战争时,八达岭隧道出口64米处拱圈边墙也被炸坏。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八达岭隧道被彻底修复,并翻修全部双侧水沟。此后,从1968年至1994年间,八达岭隧道曾多次进行大修。

二、主要车站

北京铁路分局在北京管辖区内共设有217个站场(含停运5个);212个车站(含站管站)。其中:特等站4个、一等站10个、二等站16个、三等站38个、四等站133个、五等站11个。最主要的是以下几个车站。

(一)丰台站

丰台站位于京山下行正线19.05公里处和京广线0.00公里处,是原北京铁路分局地区性编组站,车站等级为特等站,管辖铁路地段长26公里,面积3536亩,线路总延长149.91公里,是通往京山、京广、京原、丰沙铁路干线的咽喉要道。该车站担负着北京枢纽小运转,京山、京广、京原、丰沙干线区段列车的运输及丰沙、京原方向排空任务。货运除办理整车、零担的到发外,以零担中转作业为主。2004年车站日均办理出入车4348辆,年货物发送38.1万吨,发送旅客55.2万人。

丰台站是北京铁路修建最早的车站。1937年七七事变后,铁路改为按地区管理,4条干线货车的编解作业集中在丰台站进行,这样丰台站成为北京地区唯一的编组站。1953年北京铁路局对丰台站进行扩建,在原调车场北侧增建京广线到发场,设到发线6股,中部调车场扩建成20股道,南部原京山线到发场扩建为6股道,到发线有效长850米,两端各设牵出线2股。1954年初扩建工程竣工,形成客货场纵列式一级三场:西端为机务段,位于京山、京广两条干线之间;中部为客运站,设旅客站台3座;东端为一级三场编组站。1958年在丰台站编组场建成调二、调四土驼峰,以提高调车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铁道部曾在丰台站召开现场会,把土驼峰调车作业法推广到全路。1966年扩建零担货场,将老货物牵出线向东延伸,修建新货场7股道办理零担货物中转业务,1970年竣工。

1980年,为配合丰沙大电化工程,丰台站进行技术改造,将原京包场增建存车线3股;在京山到发场南侧新建粗杂品货场一处;客站新建旅客地下通道,拆除天桥;西牵出线延长,峰下道岔区改建及有关线路电气化。至1987年已有7家专用线与之接轨,设机务段、车辆段及机械保温车辆段。1988年6月开始站场1050工程,京广场5、6、7道和京山场1至5道共8股道均延长了股道的有效长,1900年8月竣工。1990年丰台有关线路电气化,拆除京山场1道,将牵出线东延500米;永丰四线工程中,将京广1道改为正线,至此京山线、京广线到发场均为5股道。1991年丰台镇在京山线19.493公里处建成2孔15.4米及2孔18.1米的框构公铁立交桥,丰台站内京山线19.453公里处跨越公路桥于1995年7月被拆除。

2005年,北京站有发线5条,货场2处,货物线10条,专用线14条,配属调车机5台,客运主要设施有候车室、售票厅各1处,旅客站台3座,日均办理旅客列车90对。

2005年,丰台站运输收入10246万元,旅客发送量为52.47万人,货物发送35.49万吨,日均装车16.1车,日均卸车78.7车,年办理出入车1723165辆。

(二)丰台西站

丰台西站地处北京市丰台区西南永定河东岸,位于京山、京广两条铁路干线与永定河相邻的三角地带,南北长9.5公里,站坪面积4.94平方公里,站线总延长276公里。连接丰沙、京广、京山、京九、京秦、京通、京原、京承共8条铁路干线,担负华北、华东、中原、东北、西北等方向的货车中转和货物集散任务。丰台西站是北京铁路分局路网性编组站,车站等级为特等站。

1953年,丰台站日出入车高峰已达5000辆,经常发生堵塞现象。1954年,铁道部车务局提出“新建编组站技术任务书”,铁道部枢纽站场设计事务所于1955年10月完成丰台西站的初步设计。经多方比较选定,最终将站址选定在北京铁路枢纽规划环线的西南部,沿永定河东大堤外在京山、京广两大干线之间,规模为双向三集六场机械化驼峰编组站,初期为单向三级四场机械化驼峰。

丰台西站建设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京广下行调车场位置上修建一级横列式编组北京铁路分局年鉴编辑委员会.北京铁路分局年鉴(2005).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169.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市政卷·铁路运输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41.

北京铁路局年鉴编辑委员会.北京铁路年鉴(2006).北京:北京铁路局年鉴编辑部,2006:247.

场作为过渡措施,1955年9月开工,线路总长141公里,占地4万公顷,1956年竣工运营;第二阶段于1956年7月开工,1958年9月完成土建工程,股道有效长考虑电气化,由原850米改为1250米。1959年11月以铁鞋制动代替缓行器开通使用,1962年12月缓行器建成,全场正式投入使用。第三阶段,增建股道及线路,1974年11月开工,1975年底开通投产。以后,1975年建成西道口线路所至丰台在站方丰沙上行线,1978年建成西道口线路所至石景山南站丰沙下行三线,1983年建成石景山南站至西道口线路所丰沙上行四线;第四阶段,为提高驼峰的解体能力等问题,经铁道部批准修建上行场自动化工程,于1977年4月开工,1981年底实现驼峰解体半自动化及峰尾电气集中后停工;第五阶段,为大同、秦皇岛间开行运煤组合列车,铁道部决定扩建丰台西上行直通场,在Ⅲ、Ⅳ场东侧新建直通场,设到发线4股,有效长1700米,1985年开工,1986年一季度竣工并开通使用。第六阶段,下行系统工程,1984年4月开工,1988年竣工。2003年12月29日,丰台西站日出入车达28633辆,创车站历史最高记录。2005年,丰台西站运输收入1674万元,货物发送量16.6万吨,日均装车7.9车,日均卸车5.5车,办理出入车23174车/日。(三)北京站

北京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站街南端,为铁路客运特等站,素有“首都迎宾门”之称。

1949年解放后,前门站为主要客运站,改称北京站。1959年新北京站落成之后原北京站停业,改为专运车底整备场,1966年为配合市政建设,原北京站、东便门站及站间线路拆除。

新的北京站建于1959年,是为适应首都客运量增长的需要,是迎接新中国建立10周年而建设的当时首都“十大建筑”之一。为此,铁道部决定采用当时最新技术,建设世界第一流车站。1958年12月,经铁道部和北京市政府批准,新北京站站址选定在距城区中心天安门3公里,内城东南角、东便门角楼北侧向西沿明城墙北侧的位置。北京站站场按远期通过式布置,预留西端进入地下,穿过前三门,在西便门车站附近出地面后,向西与北京枢纽西南环线相接,构成东西地下直径线;站房按通过式布置在车站北侧,坐南朝北,面向建国门内大街,突出站房的显着特点,近期站场配线按尽头式过渡。

1958年10月,新北京站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2月设计方案被批准,1959年1月20日正式开工,同年9月15日举行落成典礼,验收评语为“车站工程宏伟,坚固实用,质量良好”。

北京站占地25万平方米,站舍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站内有旅客候车室5个,贵宾室7个。1996年1月,北京西站正式开通运营后,北京站主要担当京哈、京秦、京沪、京承、京原、京包线旅客运输任务,并有开往莫斯科、乌兰巴托、平壤的国际和国际联运列车。

从1960年至2000年,北京累计运送旅客13.14亿人次,办理行包3.11亿件,完成运营收入178亿元。2005年,北京站有到发线15条,每日到发图定列车97对,旅客发送量2396万人,运输收入为350675.5万元。

(四)北京南站

北京南站,即原永定门站,地处北京市崇文、宣武、丰台三区交界处,中心里程位于京山线下行10公里又704米,占地面积736432平方米,管辖区域为京山线下行7公里至15公里又500米,是铁路运输进出北京四大门户之一,担负京山、京广、京沪、京原、京包、京承、丰沙线旅客及行包到发运输业务。车站属区段站一等站,为客货运站,以客运为主,兼顾货运。

永定门站是1901年津卢铁路由马家堡延伸至正阳门时修建的一个小站,位于永外大街西侧护城河以南,后逐步扩建为一个办理客货运业务的中间站。1949年建国后,北京客运量日增,原北京站(前门站)无扩建余地,而永定门站改为客运站条件尚不具备。于是,在1953年东便门至丰台间增建二线工程中对永定门站进行了技术改造。1956年,北京铁路按简易临时性原则编制永定门客站初步设计,站址建在距永定门站西约1公里处,1957年6月开工,翌年6月竣工,1987年改为北京南站。